天天看點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郭威去世之後,他的養子郭榮成為了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柴世宗。而柴世宗之是以能上位,也是機緣巧合的事。

第一、郭威的老婆柴氏比較強勢,而且沒有孩子,是以就收自己侄子柴世宗為養子。

柴氏女适,是為聖穆皇後。後兄守禮子榮,幼從姑長家 ,以謹厚見愛,遂以為子。

第二、郭威篡位的時候,幾個兒子被後漢小皇帝屠殺殆盡。

業等命劉铢誅郭威、王峻之家,铢極其慘毒,嬰孺無免者。

第三、因為在創業的時代,柴世宗就是郭威的主要助手。郭威死的時候,他已經34歲,算得上是省軍級大佬。

為漢樞密使,榮為左監門衛大将軍。鎮天雄,榮領貴州刺史、天雄軍牙内都指揮使。

這三個原因少一個,恐怕也輪不着柴世宗上位。

如果郭威的老婆柴氏比較弱勢,就算她想收養孩子,也隻能從郭家收養,而沒有道理從柴家收養的。

如果郭威的兒子,沒有被後漢小皇帝屠殺殆盡,就算郭威的親兒子無法坐在皇位上,以柴世宗的資曆、實力、地位,恐怕也輪不着他篡位。

如果柴世宗當時的年齡、資曆、能力比較淺,在那種年代,他就算是爬上皇位,估計也會被踢下去的。

總的來說,在那個年代,皇權并沒有什麼神聖的,是以你爹是皇帝,你就應該當皇帝,那就叫扯淡。因為普遍人接受的觀點,說得溫和點,叫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說得強硬點,那就是槍杆子裡出政權。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柴世宗上位後,馬上就面臨一個巨大的坎,那就是劉知遠的弟弟,想趁後周最高權力交接之際,奪回劉氏的天下。

從皇權的法理上講,劉崇比柴世宗的合法性更高。因為真按皇權的法理說,劉崇的合法性,比郭威都高;與柴世宗相比,更不用說了。

問題是,在皇權沒有再度真正恢複之前,大家是不講什麼一世二世三世的。總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再總而言之,天下不是李氏的,也不是石氏的,也不是劉氏,也不是郭氏,自古皇帝輪着坐,就看誰有能力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劉崇既占據着法理上的優勢,又有強大的軍政班底,還有契丹人的支援,柴世宗看到劉崇前來争奪皇位,那是絕不敢掉以輕心。于是柴世宗決定禦駕親征;雖然馮道一再勸阻柴世宗,但是柴世宗就是一心要禦駕親征。

也真是因為柴世宗勝利了,如果他失敗了,回看這段曆史,柴世宗肯定又是一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典型例子。

這就好像明英宗禦駕親征敗得一塌糊塗,幾百年以後說起這段曆史,許多人也會認為,他就是一個愚蠢至極的皇帝。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柴世宗為什麼要一心禦駕親征呢?

其實從李存勖、李嗣源之子的失敗,就隐然透露出一種資訊,那就是在關鍵時候,皇帝必須得有禦駕親征的能力、決心,否則派進階将帥到前方,難免會被對方誘降的。

李存勖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親自率軍平定魏博叛亂,于是讓李嗣源率軍去了,結果李嗣源到了那裡,當時就加入了叛亂的行列。

李從厚不能親自率軍平定鳳翔叛亂,是以派進階将領去圍剿李從珂,結果這些進階将領,都很快加入了李從珂的叛亂行列。

柴世宗如果當時不禦駕親征,會是什麼結果呢?肯定就是領銜平叛的進階将領,都會紛紛加入劉崇的叛亂行列中。

事實上,柴世宗禦駕親征,在關鍵時候,也有進階将領出工不出力,甚至是關鍵時候瞎搗亂,還有軍隊在陣前就倒戈了。如果不是柴世宗奮勇壓住陣腳,當時就有可能潰敗了。

其實,在雙方争奪天下開始,文職系統也好、軍方系統也好,恐怕就沒有一心支援誰的動力。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最關心的事,恐怕就是戰争規模會不會無限擴大,至于誰當皇帝,他們才懶得多關心。

戰争規模無限擴大,一來會把中原王朝打爛的,更會犧牲很多人;關鍵是,真把戰争進行到這種境界,契丹人趁亂獲利的機會就更大了。

隻要戰争規模控制在有限的範圍,柴世宗與劉崇之間,無論狼吃了羊,還是羊吃了狼,無非是中原換了一個皇帝罷了。中原王朝該幹嘛,還會繼續幹嘛。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基于中原王朝的利益,劉崇與柴榮誰當皇帝,都是利弊參半的。

劉崇上位,帝國很快會恢複到石敬瑭時代,一來依附契丹,二來版圖也會恢複到石敬瑭時代。

柴榮上位,中原王朝注定會失去一塊廣闊的地區,因為帝國想收複有契丹人支援的河東地區(北漢),真心說難度太大了;關鍵是,就算強行收複了,與敵對的契丹直接接壤地區太大,也實在不是件好事。

這兩種結局,哪種更好呢?實在難說得很。

從這層意義上,大家阻止柴榮禦駕親征,恐怕還真有出賣他的意思。

事實上,柴世宗禦駕親征,在關鍵時候軍隊也是出工不出力。戰争剛剛開始,兩個标準的進階将領就率軍退出戰場,更有上千名将士,兩軍陣前就投降了北漢皇帝;退出戰場的進階将領,甚至四處散播柴榮己敗的謠言,阻止其它軍隊投入戰場。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于北漢。

世宗戰高平,樊愛能等軍敗南走,遇詞而止之曰:“軍敗矣,可無前也。”詞不聽,辄趣兵以進,世宗嘉之,以為随駕都部署。

要知道,當時突然退出戰場的兩個進階将領,一個是馬軍都指揮使,一個步軍都指揮使,這兩個職務那可是非同小可的職務。因為當時禁軍最重要的三個職務,就是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以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領武信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領武定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何徽領昭武節度使。

郭威死的時候,殿前都指揮使是李重進;馬軍都指揮使是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是何徵。而樊愛能、何徵兩軍一接仗,就都選擇了退出戰場;并且四處散布周軍已敗的消息。

樊愛能、何徵是與李重進相提并論的人物。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候掉隊了,是以有關他們的資料并不多。但是我們隻要看一下李重進的資料,大約就知道這兩個人有多牛了。

因為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柴世宗是郭威老婆的侄子,單就血緣而言,雖然都是異姓,但顯然是李重進更近一層,而且李重進又是軍界大佬之一。是以郭威在臨死前,特意讓李重進叩拜柴世宗,總而言之,你是臣,他是君,千萬不要有非份之想。

重進,滄州人,其母即帝妹福慶長公主也……重進年長于晉王榮,帝召入禁中,屬以後事,仍命拜榮,以定君臣之分。

當時臨陣瞎搗亂的兩個進階将領都可以和李重進可以相提并論,地位有多高,我們可想而知。他們在關鍵時候瞎搗亂,後果有多可怕,我們也可以想象。

從這層意義上,如果柴世宗在當時不能逆流而上,恐怕就這樣被淘汰出局了。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柴世宗闖過這個坎後,就開始趁勢擴張皇權。

在關鍵時候,臨陣脫逃的人,軍使以上的将領就被砍了七十多個。而在關鍵時候,奮勇作戰、忠于柴世宗的将領都得到了提拔。

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馀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

庚子,賞高平之功,以李重進兼忠武節度使,向訓兼義成節度使,張永德兼武信節度使……自馀将校遷拜者凡數十人,士卒有自行間擢主軍廂者。

因為趙匡胤在此過程中表現得非常優秀,是以被任命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使。

張永德盛稱皇帝之智勇,帝擢皇帝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這個事件,顯然是皇權擴張的結果,也是皇權擴張的一個契機。

在皇權有限的時候,衆多的将領違反軍紀,皇帝也不敢嚴懲的,因為法不責衆,一味嚴懲違犯軍紀的人,有可能會弄出亂子來的。

最簡單而言,一次擊殺70個軍使以上的将領,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是以在做這個決定時,柴世宗也猶豫再三,最後在張永德等人的推動下,柴世宗終于決定大開殺戒。

當然了,這也成為皇權擴張的一個契機,因為大規模的清洗殺戮行為,會讓人們對皇權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敬畏,此後再開始各種行動時,相對就比較容易了。因為事實證明,你敢不服皇帝,後果很嚴重。

而且以此為契機,柴榮又全面改編帝國軍隊。于是開始對軍隊制訂嚴格标準,把老弱都清理出軍隊,并且制訂優厚的待遇,把從前隸屬藩鎮的精銳,全部招收到中央軍内。

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為潘鎮所蓄,诏募天下壯士,鹹遣詣阙,命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将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這種大規模的軍改,讓中央政府的權力更為強大了。

因為這樣一來,中央軍的數量品質大幅度的上升了,而地方軍隊的數量品質都明顯下降了。在這種背景下,地方軍區再想挑戰中央政府,那就是标準的想作死了。

關鍵是在此基礎上,再加強地方的行政、經濟、監察系統的力量,地方軍事系統也無力阻攔了。這樣此消彼漲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的時代徹底成為曆史了。

事情發展到此時,對皇權而言,還有一個弊端沒有解決,那就是中央軍應該由誰來掌握呢?如果由皇帝掌握,才能保證軍隊的可靠性,這對皇權而言,永遠是一種說不出的危機。

因為皇權政治追求的二世三世乃至萬世,這種政治對小皇帝的年齡、能力都是無法保障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皇權想二世三世的傳承下去,就需要各種可遇不可求的原因,皇子的年齡、能力、資曆必須足夠充足,否則老皇帝死了,小皇帝肯定會靠邊站的。

但是這種危機,在柴世宗時代并不明顯,因為柴世宗年富力強,而且雄才大略,是以他自然可以牢牢掌握軍隊。

問題是,柴世宗死了呢?

因為柴世宗當時正值壯年,是以他沒有太多考慮這種問題。因為從正常情形去看,柴世宗怎麼也可以活三十年左右。

而且據說當時就有人告訴柴世宗,你還能活三十年,你未來的計劃就應該按三十年來規劃。這種說詞,實在算不上大拍馬屁,因為柴世宗當時隻有34歲,再活三十年,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算無法再活三十年,活個二十年左右,應該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柴世宗活到這個年齡,他的兒子肯定也長大成人了。問題是,柴世宗五六年後就死了,他的兒子是标準的幼童,自然隻能靠邊站了。

關鍵是,在柴世宗時代,如果想辦法解決這種問題,肯定會削弱軍隊戰鬥力的。因為想讓小皇帝也能牢牢控制軍隊,必須得疊床架屋、羅圈套羅圈的設定各種牽制。

即使柴榮意識到這種問題,也不會急着解決這種問題,因為帝國目前的任務,就是想辦法統一天下。而不是自己作繭自縛的想着如何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軍事力量。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總的來說,曆史發展到此時,中原王朝統一天下的時機已成熟了。

第一、軍事改造全面完成,藩鎮之亂不複存在了;帝國軍事力量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裡。

第二、行政、經濟權力開始全面收歸中央政府。在此過程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打壓佛教勢力。

佛教勢力在亂世發展,通常就是各種利益群體隐藏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換而言之,佛教勢力越來越大,就會讓越來越多人力、物力、财力流出政府的控制。

柴榮時代皇權高漲,自然不會容忍這種力量存在,于是轟轟烈的清理佛教行動開始,經過一番清理,拆毀的寺院就有三萬多座,在此過程中,自然會清查出大量中央政府無法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

敕天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是歲,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廢者三萬三百三十六,見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

在此過程中,柴世宗最大無畏的表現,就是讓人們把民間存在的各種銅佛塑像都溶化了折價上交。

面對此情此景,難免會有許多人說,這樣折騰下去,佛祖會生氣的。

柴世宗說了,行善就是信佛;佛講究的就是普度衆生,如果能造福天下蒼生,不要說溶化佛的銅像了,就是讓佛犧牲肉身,佛也會欣然接受的;當然了,如果犧牲我的肉身就能造福國家老百姓,我也會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

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監采銅鑄錢,自非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鐘磬钹铎之類聽留外,自餘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輸官,給其直;過期隐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論刑有差。上謂侍臣曰:“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邪!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看這段曆史時,讓我想起二十多歲時,看過的一篇民國大文人寫的作品。

這個民國大文人寫這篇文章,是替一個民國軍閥寫贊歌,裡面有一段内容,大約就是這個民國軍閥要破除各種封建迷信。

有人說,這樣折騰下去,神佛會降罪的。那個民國軍閥就說,你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就說都是我逼你們做的,神佛有什麼懲罰,都讓他找我好了。為了國家民族可以複興,為了老百姓能過幸福的生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當年看這段曆史時,就突然覺得,如果曆史資料足夠豐富,那些曆史上的軍閥甲、軍閥乙,恐怕也都會變得非常高大上起來。

我以前看到的曆史書中,民國軍閥大都是反面形象出現。而在文網漸開後,突然看到民國時代的各種文章,更在相關文章中,看到普通民國軍閥的形象,竟然是如此的高大上,實在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沒有大無畏的勇氣,不要說别的了,就是這種敢蔑視滿天神佛的氣概,也會讓普通人都忘塵莫及的。

總的來說,柴世宗在曆史上的形象,絕對稱得上雄才大略的。

柴榮這種形象出現,大約是曆史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産物。

第一、當時的皇帝,注定是能力超強、魄力巨大的人,因為在當時背景下,沒有兩把刷子的人,是無法爬上皇位的。

第二、中央政府的軍事、政治、經濟權力越來越強大。

從安史之亂開始後,在近二百年時間裡,每個皇帝都會面對地方藩鎮的挑戰,而且通常都是以中央政府妥協結束。

但是到了石敬瑭上位後,皇帝雖然還會面對地方藩鎮的挑戰,但是通常結果都是中央政府全勝收場,我們翻開後晉、後漢的曆史,就會發現,凡是挑戰中央政府的藩鎮,結局都很慘。

而到了柴榮時代,雖然柴榮改進了各種大舉措,但是也沒有一個藩鎮敢挑戰中央政府。當然了,北漢那種特殊情況例外。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當時天下的程序,已到了摘果實的階段。柴榮在位時,奪取南唐江北十四個州,奪取後蜀四個州,又從契丹人手裡奪回了北方三個州。

柴榮死了,趙匡胤上位,又奪取荊、楚、蜀、吳等地。

趙匡胤死了,趙光義在此基礎上又滅北漢,于是實作了天下的基本統一。

什麼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呢?

如果在某個背景下,張三能做到,李四也能做到;趙六還能做到;我們可以把這種結果,了解為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如果在某個背景下,張三不能做到,李四也不能做到,趙六依然不能做到,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結果,了解為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如果在一個比較長的曆史次元中,比如一二百年,二三百年時間裡,不論誰坐在那個位置上,曆史也是以類似的形式存在,那多少證明,它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一切是顯然的,如果說人力可以改變,為什麼一二百年、二三百年時間裡,總沒有人能改變呢?

當我們看曆史時,把目光全盯在某個、某幾個曆史大人物身上,總會認為曆史的形成,就是幾個英雄人物的思想道德能力強弱的結果。

其實呢,影響曆史的客觀因素多了,英雄人物隻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關鍵是,如果客觀因素成熟,沒有張三扮演這個英雄形象,也有李四會扮演這個英雄形象。

天下統一的程序開始了,柴世宗死了,有趙匡胤,趙匡胤死了,還會有趙光義的。中原王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火并,終于漸漸進入正軌,而它的軌迹也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在朱溫父子、李克用父子時代,是中原王朝統一的階段。

梁晉争霸戰中,晉滅了梁,中原王朝才算實作基本的統一。從黃巢攻克長安算起(公元880年到公元923年),一共曆時44年。

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時代,是中央王朝中央集權發展的過程。到了後漢時代,中央政府吊打地方藩鎮的局面開始奠定。從李存勖滅梁算起(公元923年到公元951年),一共曆時29年多。

到了後周時代,中央集權高度集中,于是由柴世宗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到大宋太宗皇帝兵敗高梁河(公元979年),為中央政府規模擴張的階段。一共又曆時29年多。

整個曆程,滿打滿算,正好100年。公元880年黃巢攻入長安;公元797年宋太宗滅北漢後,随後兵敗高梁河,中原王朝對外擴張從此結束。

曆史發展到柴世宗時代,統一天下行動,終于可以提到日程之上了。于是柴世宗接過前人傳到手上的接力棒,很快沖刺進了另一個階段。但是很不幸,柴世宗英年早逝,不到40歲就死了。

柴世宗英年早逝的結果,就是他的孤兒寡母,隻能靠邊站了。因為皇權還沒有擴張到,可以讓一個幼童皇帝高高在上的地步。

身為養子的柴世宗,最終為什麼能成為後周新皇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