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個西鳳的曆史典故你聽說過幾個呢?

作者:亮大家夥

周公慶捷

殷商晚期,牧野大戰時周軍伐纣獲得成功,周武王便以家鄉出産的“秦酒”(即今西鳳酒,因産于秦地雍城而得名)犒賞三軍;爾後又以柳林酒舉行了隆重的開國登基慶典活動。據鳳翔的官方鼎銘文載:周成王時周公旦率軍東征,平息了管叔、蔡叔、霍叔的反周叛亂,凱旋後在歧邑周廟(在今與鳳翔畔臨的歧山縣)以秦酒祭祀祖先,并慶功祝捷。

賜酒解毒

春秋時期雍城(鳳翔)附近三百餘“野人”殺吃了秦穆公的幾匹良馬,被當地的官吏抓獲,押往都城以盜治罪,秦穆公制止并赦免了他們所犯之罪,且将軍中秦酒賜予“野人”飲用,以防“食馬肉不飲酒而傷身”。後來秦晉韓原大戰爆發,秦穆公被晉惠公率軍圍攻在龍門山下不得突圍,正在危機關頭,突然有一隊“野人”殺入重圍,一陣大殺大砍,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禽。這正是三百餘“野人”拼殺以報穆公昔日“盜馬不罪,更慮傷身,反賜美酒”之恩。

庾信《飲盜駿馬贊》:駿馬遇盜,秦王不嗔。先傾美酒,反畏傷人。鄰兵向國,窮寇侵秦。于是大盜,還作功臣。

10個西鳳的曆史典故你聽說過幾個呢?

吹箫引鳳

相傳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僅如花似玉,還擅長吹笙,自成音調,其聲宛如鳳鳴。某天夜裡,弄玉在“鳳樓”上吹笙,遠遠好似有和聲傳來,餘音美妙,如遊絲不斷。此後弄玉茶飯不思。秦穆公知道後派人找來了這個少年——蕭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 從此,弄玉天天在鳳樓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應和。某一天夜裡,兩人正在皎潔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龍一鳳應聲飛來,于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雙雙翔雲而去。明宣德官窯瓷器上的吹蕭引鳳圖即是根據此傳說描繪而成,以表達了對美滿婚姻的期盼。

秦皇大甫

  秦王赢政25年5月,秦軍攻破燕國和趙國,赢政下令“天下大甫”,即舉行全國性的飲酒盛會,秦王和文武百官開懷暢飲秦酒,以示慶賀。同年7月秦軍攻破齊國,至此秦國滅六國,統一了天下,秦王又以秦酒舉行了隆重的開國登基稱帝大典,再次下令“天下大甫”,舉國同慶。從此秦酒便成了秦王朝的宮廷禦酒。

投酒于河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夏,統帥大軍伐晉,取得王官戰役勝利。秦軍從茅津渡河還師時,秦穆公欲慰勞将士,但酒不夠用。大夫蹇叔曰:惟一米可投之河而釀之。遂令所帶之酒,全部倒于黃河。漫天皆香,軍士飲之,大醉歡呼。

以酒行禮

公元前139年張骞出使西域時,産于鳳翔的酒已經作為朝廷饋贈友邦禮品,随絲綢之路的商賈駝隊傳至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在長安曾以西鳳酒為霍去病将軍率領的征西将士餞行壯色,遂士氣大振,曾多次擊敗匈奴。據《鳳翔縣志》載:從漢高祖至文景帝,祭五疇活動曾19次在雍城舉行,朝廷文武百官、騷士墨客日夜暢飲柳林美酒。

金鳳踏雪

據《鳳翔縣志》載: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叛兵逼近雍城。太守廣征民夫構築新城以防不測,但屢築屢塌。有天夜裡突然天降大雪,人武都感到奇怪。清晨從東邊天際飛來一隻金色鳳凰,金鳳先在柳林上空盤旋了一陣,又飛回雍城。它昂首高鳴,直沖雲霄,霎時風住雪停,霞光滿天。在燦爛的霞光裡,金鳳踏雪而行,走了一個四方形的圈子,便飛往柳林飽飲了柳林泉水,然後迎着明媚的陽光飛往太陽升起的東方。太守得知此事後親自檢視,便在鳳凰所踏之足迹上築城。不久一座新城便巍然屹立在舊城一側。後來唐肅宗在雍城繼位,他根據金鳳飛翔之意,下令将雍城改名為“鳳翔”。為了紀念此事,人們還将鳳凰飲用過的水泉易名為“鳳凰泉”。

蜂醉蝶舞

  唐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回國,行至鳳翔縣柳林鎮亭子頭村附近,時值陽春三月,忽然發現路旁蜜蜂蝴蝶墜地而卧,裴公甚感奇怪,遂命駐地郡守查明原因,方知是柳林鎮上一家酒坊的陳壇老酒剛開壇,其醇厚濃郁的香氣随風飄至鎮東南五裡外的亭子頭村,使蜂蝶聞之醉倒。裴公十分驚喜,即興吟詩一首:“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鳳翔郡守遂贈美酒一壇予裴侍郎。回朝以後,裴侍郎将此酒獻于高宗皇帝,皇帝飲之大喜。自此,西鳳酒又被列為唐皇室禦酒。

蘇轼詠酒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任職鳳翔簽書判官時,在今鳳翔東湖喜雨亭落成之日邀朋歡盞,“舉酒于亭上”,暢飲柳林美酒,酒後留下了驚世名篇《喜雨亭記》,并用”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盛贊柳林酒,至今在鳳翔東湖尚有墨迹遺存。他還學會了釀造柳林酒的技藝,“近日秋雨足,公馀試新筝”。在糧食豐收的秋天,用新漉酒器釀酒品嘗。之後,他上書朝廷,提出了一整套振興鳳翔酒業的措施,獲準實施後,使柳林酒和整個鳳翔酒業得以蓬勃發展,鳳翔又成為全國聞名的酒鄉。

慈禧贊酒

  清代晚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率領大臣和皇宮人員西逃長安(今西安)。當時的陝西巡撫前去迎接,并為慈禧太後設宴洗塵壓驚,同時獻上了特珍貢品西鳳美酒。太後品嘗後驚贊:“真不愧是玉液瓊漿!”爾後還賜予各位大臣們品飲。至今,東北和京、津一帶的人們還對西鳳酒情有獨鐘。

10個西鳳的曆史典故你聽說過幾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