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的母親姓嬴,父親姓趙,那他為何叫“嬴政”而不是“趙政”

秦始皇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在他的手上,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誕生了,随後他建立了一系列适應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經濟、文明化制度,影響可謂極為深遠。雖然号稱千古一帝,但是秦始皇的經曆複雜,身世坎坷,如今不少人還有疑問,他的母親姓嬴,父親姓趙,按理應該叫“趙政”,而不是“嬴政”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小編這就為大家解惑。

秦始皇的母親姓嬴,父親姓趙,那他為何叫“嬴政”而不是“趙政”

這裡面其實就涉及到一個姓和氏的問題了。

現在,每個家族通常隻有一個對外使用的姓氏,然而古代則不同,那時漢族的“姓”和“氏”尚未合而為一,而是各有各的含義。

“姓”和“氏”的起源很早,而姓比氏的起源更早。上古時期,漢族如同世界上其他一切民族一樣,也經曆過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那時候,一個氏族的全體女子同另一氏族的全體男子結成婚姻關系,這是一種群婚制度。人們生來就是母親氏族的成員,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秦始皇的母親姓嬴,父親姓趙,那他為何叫“嬴政”而不是“趙政”

所謂姓,最初多與自己母親氏族的名稱或其他特征有關。如同的祖先帝生于姬水之濱,其子孫因以姬為姓;炎帝生于姜水之濱,其子孫則以姜為姓;舜生于姚墟,其子孫因以姚為姓。其實,姬、姜、姚等既是水名,同時又是當時的地名和氏族名稱。氏族以自己居住地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名稱,這在古代各民族中是一種通例。是以,地名、族名和族姓這三者,最初多是一緻的。

人們知道自己氏族的名稱、族姓,在同外界交往日益增多及氏族組織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就可以結成互相救助的關系,做到“生相愛,死相哀”。此外,族姓還是區分血統的依據。漢族祖先很早就知道血族内婚不利于繁衍健康的後代,因而堅持“同姓不婚”,異姓才能通婚,例如姬姓與姜姓就是互通婚姻的兩姓。

秦始皇的母親姓嬴,父親姓趙,那他為何叫“嬴政”而不是“趙政”

我們今天概念的“姓”,實際上是先秦時代的氏,是父系血緣宗族符号。而先秦時代原本的“姓”的概念,在戰國時逐漸淡薄,到了西漢已經消失得非常徹底,以緻于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有時竟然把“姓”“氏”相混淆。

我們說回秦始皇。秦始皇的母姓嬴,父氏趙,名政。按照今天的規則,他的完整名字是趙政。“嬴政”這種方式的“姓名”,到西漢就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因為西漢時,先秦意義上的“母姓”已經消失。西漢和西漢以後的所謂“姓”,說的其實全都是“父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