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本月初,美國科技巨頭推特(Twitter)換帥,畢業于印度理工學院的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成為新任首席執行官(CEO),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總結道:印度人才讓美國受益匪淺!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來自Elon Musk推特

近年來,在美國的科技公司中,越來越多的印裔人士晉升成為首席執行官。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帶領微軟轉型雲計算的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和已經接管谷歌母公司Alphabet超過6年的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除此以外,還有衆多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均由印裔人才掌管。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相比之下,在美國矽谷,華裔擔任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或其他高管職位的人數,似乎明顯低于印度裔的數量。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在澳洲也有類似的情況。當地不少在澳交所(ASX)上市的大型公司中,有不少澳籍印度裔首席執行官。但華裔成為這類型企業的“最高上司人”并不常見。也是以,在英語中出現了一個單詞“bamboo ceiling”——竹子天花闆,指亞裔,尤其指東亞裔在西方世界職場上遭遇的一種無形升職障礙。

37歲的Parag Agrawal成為推特首席執行官,再次把一個問題推到我們面前:為何印度裔可以在美國、澳洲獲得企業的進階職位,而華裔仍在面對“竹子天花闆”?

根據彭博(Bloomberg)資料,Parag Agrawal現年37歲,曾在印度理工學院獲得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士學位,并在斯坦福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于2011年加入推特,此前一路晉升成為首席技術官,曾參與了推特的加密貨币和區塊鍊研發。現在,他已成為标普500上市公司中最年輕的首席執行官。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圖/Rappler

在加入推特之前,他曾在微軟、雅虎和美國電信巨頭AT&T工作,輪換過各種研究崗位。

據美國媒體報道,作為推特首席執行官,Agrawal将獲得100萬美元(140萬澳元)的年薪,并有機會獲得高達工資150%的年度績效獎金。換言之,他每年全部薪酬可高達250萬美元。另外,Agrawal還将獲得了價值1250萬美元的股票獎勵,從2022年2月1日開始分16個季度兌現。

獲任命後,Agrawal在推特上公布了他寫給前任首席執行官 傑克·多西(Jack Dorsey)和全公司的郵件:“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我們,甚至比以前更加關注。這是因為他們關心推特和人類的未來,這表明我們在推特的工作很重要。”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來自Agrawal推特

相比美國,在澳洲,頂級上市公司中,首席執行官來自其他少數文化背景的要少一些。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由Watermark Search國際和治理研究所釋出了一份2021年澳洲公司董事會多樣性指數的波高,對300個組織、以及2000多名董事會成員進行了調研,涉及五類多樣性,即性别、文化背景、技能、年齡和任期、以及獨立性。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Link的Vivek Bhatia(左), Stockland的Tarun Gupta(中) 和InfraBuild的Vik Bansal(右),圖/AFR

報告表示:“有證據表明,亞裔董事人數正在增加,但相對于亞洲市場的重要性和澳洲人口結構變化情況而言,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而在澳洲公司增加的亞裔企業領袖中,包括印度裔在内的南亞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增加較多,其中有(不完整):

麥格理集團首席執行官謝馬拉·維克拉馬納亞克(Shemara Wikramanayake)

Stockland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塔倫·古普塔(Tarun Gupta)

Orica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桑吉夫·甘地(Sanjeev Gandhi)

Link集團首席執行官維維克·巴蒂亞(Vivek Bhatia)

Pact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桑傑·達亞爾(Sanjay Dayal)

Newcrest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桑迪普·比斯瓦斯(Sandeep Biswas)

Cleanaway首席執行官維克·班薩爾(Vik Bansal)

而華裔屈指可數,較有知名的僅有:澳洲電信公司(TPG)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大衛(David Teoh,已于今年卸任首席執行官一職),零工經濟平台Airtasker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Tim Fung,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空中雲彙(Airwallex)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Jack Zhang等。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Airwallex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Jack Zhang,圖/南華早報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Airtasker首席執行官Tim Fung,圖/Authority Magazine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他們都是公司的創始人,而非通過職業聘用管道進入公司的進階經理人。

同樣是移民群體,這樣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

對于造成印度裔和華裔在職場不同境遇的原因,網上通常有以下幾種分析:

第一是語言,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是以毋庸置疑印裔有更強的語言優勢;

第二是印度人的溝通能力普遍較強,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雖然務虛成份多,但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名聲,而華裔偏向務實,滿足于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兒,聲量相比起來要小很多;

第三是印度裔在公司中更願意互相提攜,盡管有“拉幫結派”之嫌,但也是以彌補了少數族裔在職場的弱勢。

事實上,除了以上三點,也有一些澳洲的特殊因素。

首先,前維州州長、澳洲遺産委員會主席泰德·貝利厄(Ted Baillieu)指出,印度裔首席執行官的增多反映出印度的影響力上升、與澳洲的關系走強。最近,四方聯盟(Quad)承諾加強印太地區合作也反映了這一點。

其次,國際局勢的變化對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影響也有所不同。

作為Lendlease前首席财務官、現任Stockland 首席執行官Gupta在上世紀90年代來到澳留學。他不斷在媒體上強調:印度移民“曆經千錘百煉,他們身上擁有難以置信的韌性和适應能力。”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Stockland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Tarun Gupta,圖/The Australian

來澳洲工作之前,Gupta在10個城市、4所大學和7所中學待過。等到大學畢業,他發現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我能感覺到,我想其他人也能注意到。”澳洲開始緊跟美國的趨勢。當美國《财富》500強企業中越來越多印度裔的首席執行官,澳洲的商業界似乎也開始有所變化。

Link集團首席執行官Vivek Bhatia還分析了闆球在印度人來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跟很多人一樣,他熱愛闆球,小時候觀看世界闆球系列賽,因而對澳洲産生了解,成為後來他來澳的一個原因。

美澳印度裔CEO強勢崛起,華裔精英為何難破“竹子”天花闆?

Link集團首席執行官Vivek Bhatia,圖/SMH

此外,印度族群移民澳洲大多是在1990和2000年代初,而移民美國則要早20年。最初來到一個新地方,人們往往會在社會較低階層工作。但到第二代移民,這種情況就會出現明顯改變。

現在每25個澳洲人中就有一個有印度血統。印度與澳洲的前貿易總額并不算很高。但在Bhatia看來,印度很快就會成為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盡管,印度裔逐漸更多地出現在澳洲大企業的管理層。當地在近幾年也開始越來越重視文化多樣性,但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事實上,前文提到的澳洲董事會多樣性報告研究指出:“澳洲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流行英美和歐洲背景”,受調研的90%董事仍然具有盎格魯—凱爾特或歐洲背景。

在澳洲,目前整個社會仍在努力克服“白人澳洲政策”導緻的遺留問題,其中就包括“認為少數民族社群人士無法擔任上司人。”

很多少數族裔人才“在澳洲大學畢業,在澳洲公司工作,但後來碰到天花闆,無法超越。”

澳洲多樣性委員會主席Ming Long表示,她希望澳洲有更多董事會效仿矽谷,承認亞洲國家可以培養出傑出的人才。

從目前澳洲嚴重的勞動力短缺來看,當地尚未跟随趨勢在全球範圍内挖掘人才。如果反思當地科技等領域企業的人員構成,就會發現,澳洲并沒有着眼于那些“近在眼前”——東南亞、東北亞的人才。

可以說,在人才招募和儲備上,澳洲已經被其他發達國家甩開。隻有足夠開放的人才引進态度和政策才能改變這一現狀。

(歡迎訂閱澳财網頭條号,我們将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澳洲财經資訊)

文中未注明來源的圖檔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财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檔。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投資時請謹慎決策,風險自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