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蝗蟲,是古代人的噩夢,大發生時,所經之處除了把莊稼吃光外,連屋上茅草、牛羊身上的獸毛都被吃光,繼而産生大饑荒,讓百姓民不聊生。比較諷刺的是,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有些地方的還會選擇吃蝗蟲該改善口味。其實中國的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蟲可以吃,但是他們為什麼甯願吃樹皮,也不吃蝗蟲呢?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蝗蟲是危害莊稼的大害蟲,它主要吃稻子、麥子、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莊稼吃光了,它還吃别的東西,是一群貪吃的壞家夥。

蝗蟲的身體表面有一層外骨骼,像是披了一身堅硬的盔甲,不怕風吹日曬,又能保護身體内部的器官。它的頭上長着一對有嗅覺的觸角,細得像兩根絲一樣。頭的兩邊有一雙很大的複眼,由很多六角形的小眼組成,能夠看見遠處的東西。另外,它的觸角旁邊還有3個單眼,能分辨出方向和光線的強弱。蝗蟲長着一隻大嘴巴,能咬斷莊稼。它有兩對健壯的翅膀,飛得特别快;它有一對特别發達的後足,蹦得特别遠。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早在9000年以前,蝗蟲就開始危害人類。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石碑上,就已經刻有蝗蟲的記錄。我國最早記載的蝗災,發生在公元前707年的周朝時期。兩千多年以來,我國有史記裁的蝗災就達800多次。

如今,随着社會的發展和烹饪水準的不斷提高,蝗蟲早就成了人們飯桌上的食物,抛開别的不談,僅從營養價值來說,蝗蟲富含高蛋白,肉質鮮嫩,味道和蝦有一點相像,中國的香港人就把蝗蟲叫做“飛蝦”。

而且,我國古代的人們早就知道蝗蟲可以吃,甚至能治病。《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除此之外,油炸螞蚱、烤螞蚱也是不少地方的名菜,味道不輸給肉類。

那麼古代人為何不吃螞蚱呢?既可以解決害蟲的問題,還可以每餐幾頓。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白居易的《捕蝗——刺長吏也》說起,這首詩寫道:

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饑欲死。 興元兵後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為蝗。

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 雨飛蠶食千裡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河南長吏言憂農,課人晝夜捕蝗蟲。 是時粟鬥錢三百,蝗蟲之價與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饑人重勞費。 一蝗雖死百蝗來,豈将人力勝天災?

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

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對于蝗災,自古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蝗蟲是神蟲,是上天對人的懲罰,打不得,隻能通過祭天祭神,祈禱上天退蝗;

一種認為蝗災是可以用人力加以撲滅的,而且必須動員全力加以撲滅,救災救民。

據史載,唐德宗興元元年(784)“蝗,大饑,道殣相望”。路上餓死的人一個接着一個。白居易這首詩批評河南長吏課人捕蝗,認為蝗災是陰陽失調所緻,而且認為“一蝗雖死百蝗來,豈将人力勝天災”。說明當時的大多數人都深深陷入天人感應論的泥潭之中,認為蝗災是天意,天意不可違,否則會受到進一步的懲罰。這是一種唯心論,是錯誤的。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從蝗蟲生态學角度看,蝗蟲是喜溫暖幹燥環境的昆蟲,它必須把卵産在比較高爽堅實的幹土層中,如河湖灘岸、田埂道路(古時為土路)兩旁等處。第二年蝗卵孵化時如果雨澇把産卵地淹沒,蝗卵被悶死,蝗蟲發生就少;如果天氣幹旱,蝗卵全部孵化,蝗蟲便會大發生,甚至暴發成災,如果秋季繼續幹旱,還可爆發第二代蝗災——秋蝗危害。

也就是說,蝗災主要與天氣變化有關,幹旱有利于蝗蟲發生,史籍中也都是把“旱、蝗”二字連在一起記載的。兵荒馬亂的年代,抛荒嚴重,加劇了蝗災的發生。不注重調查研究,不注意分析實際情況的人就相信了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等唯心論思想。

古代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為何不吃蝗蟲充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本詩最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萬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也是很大的誤區。事實是當年唐太宗是支援治蝗的。

傳說他當衆生吞一隻活蝗,說蝗蟲“可食我髒腑,毋食民稼穑”。後來宰相姚崇說服唐明皇捕蝗,遭黃門監盧懷慎阻止和反對,說:“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

姚崇駁斥說:“若縱之,谷且盡,如百姓何?殺蟲救人,禍歸于崇。”願意承擔一切後果。結果捕蝗十四萬石,蟲口奪糧,使群眾免于饑荒。這些事,白居易應該都是知道的。不過因為他的名聲太大,對後世的影響也大,近人在注釋這首詩時還說“見解甚深”,可見流毒之深。

這也就是古代老百姓為何不抓蝗蟲充饑的原因,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