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上了高明坡,先生比驢多”的大荔高明,張士勇從小就愛學習,愛傳統文化,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能人”,唱皮影、捏面人、書法樣樣都會。在他53歲時,又學吹糖人,如今他想把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下去,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斷傳承。

愛學習更愛非遺 53歲時學吹糖人
張士勇今年61歲,這些年的經曆,可謂是豐富多彩。聯考落榜後先學木工,又當樂手學吹拉彈唱,後來又到郵局送過報紙。再後來,他又到甯夏的沙湖旅遊公司上班,但不管在哪上班,他都一直沒忘記自己的愛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之餘,他還在做捏面人。
在甯夏工作時,張士勇還到鎮北堡影視城唱了4年多的皮影戲。他說,2013年在甯夏工作時,遇到了一位吹糖人的手藝人,這讓他勾起了兒時的回憶。
“一直都有個印象,吹糖人的時候稀奇得很,一吹一拉就能變出一隻老鼠、一隻兔子。”他說,時隔數十年再遇到吹糖人,他就想去學,但對方擔心他學會了搶了生意,不願意傳授技藝。
想拜師學藝不成,那段時間剛學會上網的他,便通過網絡搜尋吹糖人的相關内容,結果找到了山東一位吹糖人的老手藝人。當年5月,他便去了山東學吹糖人。
“有人覺得吹糖人難得很,其實我覺得一點也不難。”張士勇還開玩笑說,吹糖人是“哄人的玩意兒”,一看就能會。他短期内學會後,就從山東去了深圳,邊唱皮影戲,邊捏面人、吹糖人,“跑遍東西南北,就是錢沒掙下多少”。
要繼續鑽研并學更多技藝 為傳承願無保留傳授所學
2013年8月,他回到了家鄉。後來還開了一家非物質文化展演的小店,除了吹糖人、捏面人,還有糖畫、皮影、同朝扁擔戲、書法等。
“藝術都是相同的。以前幹過多年木工,人常說‘是匠三分巧’,那會積累的一些經驗,給捏面人、吹糖人都有幫助。”他說,比如用糖吹馬兒,四條腿直直的站着不好看,但讓一隻腿朝前、一隻腿朝後,這樣就有了動态的美。
12月8日,張士勇現場展示了吹糖人的技藝。他先将麥芽糖放在鍋裡熬制加熱到合适溫度,揪下一團,揉成圓柱狀握近手心,用另一隻手的手指糖柱中穿過,形成管狀,封口後從兩端一拉,中間形成了細細的管道,用一根木棍快速打斷管道,口含細端即可吹糖人。
在吹的過程中,較粗的糖管快速膨脹,邊吹便用手捏、拉,不一會就變出了一隻粉嫩的小豬。
他說,吹糖人是愛好之一,主要是通過這個技藝,讓自己感到心情愉悅,同時也能對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弘揚和傳承。
對于未來,張士勇有自己的計劃,他說以後還會繼續鑽研已經學會的吹糖人、畫糖畫、捏面人,扁擔戲、皮影戲和書法等,還要學習月琴、碗碗腔,要活到老、把非物質文化學到老。
他還說,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族進步的符号,必須要傳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關注、愛好非物質文化,願意來學習的,他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全部傳授。
華商報記者 邢雪雪 編輯 楊托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