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世界的最大的博物館就在海底”

從人類駕船駛向海洋開始,各種沉船事故就時有發生。在茫茫大海中,各種各樣的危險無時無刻存在,風暴、暗礁、海盜,随時都可能導緻船沉人亡。而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無人知曉曾有多少船隻往來于南海,也無人知曉已有多少船隻葬身大海。

在我國南海海域的古代沉船中,不僅包括很多宋元船隻,還有很多外國船隻。倘若加上世界各國來中國進行貿易傳回途中的沉船,南海海域的沉船财寶更是不計其數。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千姿百态的海底沉船重制了昔日的風采,說明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是中國數千年悠久曆史的見證。

這些沉船的價值也十分讓人咂舌,這樣的巨額寶藏令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向往。英國職業海上尋寶人邁克爾·哈徹就曾在該海域打撈出兩艘沉船,獲利幾千萬美元。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職業海上尋寶人

20世紀80年代,邁克·哈徹成功從南海打撈出一艘名叫“歌德馬爾森”的中國古代商船。

1752年,歌德馬爾森滿載瓷器、黃金,從廣州出海,準備駛往荷蘭阿姆斯特丹。進入南海之後不久,這艘商船即觸礁沉沒,從此杳無音訊。

邁克·哈徹從沉船中撈出23.9萬件精美的青花陶瓷,125塊金錠,每塊重達45千克。邁克·哈徹在荷蘭拍賣行賣掉這批海寶,賺了2000多萬美元,他是以名利雙收。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故伎重演

1999年5月,邁克哈徹故伎重演,率領澳洲水下打撈公司,在南中海的貝爾威得暗礁附近打撈出水,“泰興号”沉船為道光二年沉沒,船長50m、寬10m,重1000多噸,出水了35.6萬件的青花瓷器,經專家考證,這35.6萬件青花瓷大多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化窯生産的青花瓷器。

這些瓷器主要是碗、碟、盤、杯、湯匙等之類的日用生活飲食器皿,其裝飾圖案多以樹石、蘭石、菊石、花籃、書生晨讀等圖案,布局疏朗,筆法流暢,充滿了雅緻清爽的民俗生活氣息。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2001年11月,這些瓷器在德國斯圖加特公開拍賣,總成交額高達3000萬美元(折合人名币超2億元)。

哈徹也由此将南海的尋寶故事直接推向了高潮。

盡管海底打撈困難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但巨額的利潤使職業打撈人不顧死亡威脅前往海底尋寶。

更加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些文物販子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隻關心珍寶,對于船體和遇難者的遺骸則被打撈隊員丢得到處都是,利欲熏心的他們竟然還經常将打撈的半數珍寶毀壞,隻留下一小部分,再拿去拍賣,物以稀為貴,大大提高了拍賣的價格。

以邁克哈徹為例,他在“泰興号”沉船上實際打撈出近百萬件瓷器,但是他為了保住價格,隻挑出了35.6萬件精品,其餘60多萬件都被人為砸碎了。也不知有多少國寶成為了這樣的犧牲品。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困境

難道,我們真的沒有任何辦法,阻止這些行為,保護國寶嗎?

根據法學家的說法: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内法,對于海洋文化遺産的界定都比較模糊。目前國内相關文物法規定,“對于遺存于中國内水、領海内以及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海域内的文物,無論其起源于中國或起源于外國,均屬中國所有。對遺存于中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及公海區域内的起源于中國的文物,中國享有辨認器物物主的權利”。

但無論在理論或者實踐上,這樣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夠準确和完善的。對于中國領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确定為中國的文物,卻沒有追究文物的“屬物原則”,這顯然不利于我國文化所有權的保護。而一些西方國家,就采用雙重原則,有利于追讨其文物。

一個英國人在南海砸碎60萬件文物,獲利2億元,我們卻束手無策?

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急需完善是一個事實,另一方面,我國的水下考古勘測在近些年來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南海一号”的打撈挖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艘中國宋代的古商船,考古專家估計,整船出土的文物價值不會輸給秦兵馬俑。

相信無論是我國是水下考古事業還是水下文物保護,在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