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世界的最大的博物馆就在海底”

从人类驾船驶向海洋开始,各种沉船事故就时有发生。在茫茫大海中,各种各样的危险无时无刻存在,风暴、暗礁、海盗,随时都可能导致船沉人亡。而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无人知晓曾有多少船只往来于南海,也无人知晓已有多少船只葬身大海。

在我国南海海域的古代沉船中,不仅包括很多宋元船只,还有很多外国船只。倘若加上世界各国来中国进行贸易返回途中的沉船,南海海域的沉船财宝更是不计其数。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千姿百态的海底沉船重现了昔日的风采,说明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是中国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见证。

这些沉船的价值也十分让人咂舌,这样的巨额宝藏令古往今来的无数人向往。英国职业海上寻宝人迈克尔·哈彻就曾在该海域打捞出两艘沉船,获利几千万美元。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职业海上寻宝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哈彻成功从南海打捞出一艘名叫“歌德马尔森”的中国古代商船。

1752年,歌德马尔森满载瓷器、黄金,从广州出海,准备驶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进入南海之后不久,这艘商船即触礁沉没,从此杳无音讯。

迈克·哈彻从沉船中捞出23.9万件精美的青花陶瓷,125块金锭,每块重达45千克。迈克·哈彻在荷兰拍卖行卖掉这批海宝,赚了2000多万美元,他因此名利双收。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故伎重演

1999年5月,迈克哈彻故伎重演,率领澳大利亚水下打捞公司,在南中海的贝尔威得暗礁附近打捞出水,“泰兴号”沉船为道光二年沉没,船长50m、宽10m,重1000多吨,出水了35.6万件的青花瓷器,经专家考证,这35.6万件青花瓷大多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化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这些瓷器主要是碗、碟、盘、杯、汤匙等之类的日用生活饮食器皿,其装饰图案多以树石、兰石、菊石、花篮、书生晨读等图案,布局疏朗,笔法流畅,充满了雅致清爽的民俗生活气息。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2001年11月,这些瓷器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总成交额高达3000万美元(折合人名币超2亿元)。

哈彻也由此将南海的寻宝故事直接推向了高潮。

尽管海底打捞困难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巨额的利润使职业打捞人不顾死亡威胁前往海底寻宝。

更加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文物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只关心珍宝,对于船体和遇难者的遗骸则被打捞队员丢得到处都是,利欲熏心的他们竟然还经常将打捞的半数珍宝毁坏,只留下一小部分,再拿去拍卖,物以稀为贵,大大提高了拍卖的价格。

以迈克哈彻为例,他在“泰兴号”沉船上实际打捞出近百万件瓷器,但是他为了保住价格,只挑出了35.6万件精品,其余60多万件都被人为砸碎了。也不知有多少国宝成为了这样的牺牲品。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困境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些行为,保护国宝吗?

根据法学家的说法: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于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都比较模糊。目前国内相关文物法规定,“对于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

但无论在理论或者实践上,这样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对于中国领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确定为中国的文物,却没有追究文物的“属物原则”,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文化所有权的保护。而一些西方国家,就采用双重原则,有利于追讨其文物。

一个英国人在南海砸碎60万件文物,获利2亿元,我们却束手无策?

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急需完善是一个事实,另一方面,我国的水下考古勘测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南海一号”的打捞挖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艘中国宋代的古商船,考古专家估计,整船出土的文物价值不会输给秦兵马俑。

相信无论是我国是水下考古事业还是水下文物保护,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