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争中的防守與反擊

對于以動制靜往往要出奇,而以靜制動要守正。

孫子兵法說:“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就是這個道理。對于以弱勝強的戰例,往往都是防守反擊。在戰争的伊始,由于守方的勢力不足以與敵人進行正面交鋒,而采取憑借地形優勢,憑險據守或深溝高壘,利用城牆,待敵人出現空隙在絕地反擊,進而一舉成功。

古人善用此戰法的當屬儒将之風的陸遜和文武雙全的李世民。陸遜作為一名青年将領,在夷陵會戰中出色的表現,可以堪稱以守代攻的典範。但是劉備舉傾國之兵,順江而下,興兵伐吳。由于東吳輕敵冒進主動出擊,而被蜀軍擊潰,當此艱難之際,吳軍統帥陸遜主動放棄七百裡夷陵山路,後退至猇亭防線,進而拉長蜀軍的補給,也是自身處于退無可退的境地,任由蜀軍百般挑釁,堅守不戰,不動如山,迫使蜀軍放棄速戰速決的打算,最終在劉備松懈後,一舉火燒連營擊敗蜀軍。猇亭之戰要認識到戰争的微妙,往往在轉瞬間攻守異形。 相對于陸遜而言,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将防守反擊發揮到極緻,在其一生的大規模戰争中都是采用這種戰法,如淺水原、柏壁關、虎牢關三戰。其中以柏壁之戰最為經典。當時,唐軍已經丢失了晉州的絕對控制權,隻防禦在晉南的少數堡壘中,士氣低落,形勢嚴峻。太宗以主力堅守堡壘,與劉武周對峙,然後派出小股部隊襲擾敵人後方,敵人遠來,利在速戰,在軍糧斷後,敵人土崩瓦解。太宗趁機全線出擊,追殺劉武周和宋金剛,在戈壁之地打敗他們。此戰奠定唐軍一統天下的大局,是以攻守、攻守,兩者要活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