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薦讀|小妹

作者:作家李培戰

文/王亞峰

小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她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大哥在縣城上高中,姐姐、二哥在鎮上上國中,小妹在觀音堂上國小。下午放學後,小妹總是身後有狼攆一樣地跑回家,扔下書包,就去四、五裡外的山溝溝找尋放牛的爸爸去了。小妹就愛往山溝溝裡跑,什麼時候杏花開,什麼時候能掰香椿,什麼地方有黃芪,什麼地方有小蒜,五味子啥時候紅,野葡萄啥時候甜,她都清清楚楚。小妹到了山溝溝裡,就像是鳥兒回歸到了樹林,鹿兒回歸到了草地一樣,要多瘋有多瘋。怪不得媽媽說,小妹就是個野娃,喝風漸長,吃石頭能克。

觀音堂的國小校離家七、八裡路,要翻過兩個山梁,越過一條小河。河上沒有浮橋,小妹和小夥伴們經常踩石頭過河或者是趟水過河。若是下雨天河裡漲水了,小妹就攙扶或者背膽小的小夥伴過河,小妹可以做娃娃頭了。

觀音堂的國小校是個初小,年級不全,上複式班,老師少,學生少,經費困難,沒有錢雇車給孩子們拉課本、作業本。校長現抓壯丁,實際上每次抓的都是小妹,熱心,勁兒大,人緣好。小妹跟着校長,領着大些的孩子,在教育組分好書本,捆好書本,從山下往山上背,往往是早上下山,回來就晌午端了。

小說薦讀|小妹

小妹上四年級,她說她去過的最遠的地方就是山下的杜角鎮,她口袋裡裝的最多的錢就是綠色的正面印有少數民簇美女頭像的兩塊錢,她最大的願望就是上山下的杜角鎮中學。

一個黃昏,小妹從溝裡趕牛回家,家門口的碌碡上坐着一個文質彬彬的戴近視眼鏡的中年人,走山路時間長了,累着了,臉紅膛膛的,還些微喘着粗氣。小妹到竈房端來一碗白水給了眼鏡,眼鏡接過,一口氣牛飲般咕嘟咕嘟喝幹了。問小妹在哪兒上學,上幾年級,小妹一一做了回答,眼鏡說自己就是杜角鎮中學的教導處主任,小妹國小畢業後,到杜角鎮中學來找他,他願意收下,一定收下。

小妹國小畢業以後,上了杜角鎮中學。借宿在一個遠房的親戚家,周日從家裡背幹糧,自做自吃。一天三趟學,一天三頓飯。早飯,開水泡馍,就酸菜;午飯,洋芋、蘿蔔,蘿蔔、洋芋,幹挂面;晚飯,包谷糁兒、紅芋。終究是小娃麼,能做什麼飯呢,也就是不餓就行。衣服是鎮上親戚家給的舊衣服,寬大短,顔色樣式倒是比較時尚的,小妹手巧,會把這舊衣服拆了,又會縫起來,改一改,穿着也很合身,也有自家做的新衣服,舍不得穿的。

小妹的學習在班裡五十個學生中雖不很拔梢,但也進入前十名,本身基礎差,能學到前十名,的确不容易。偏科國文,隻要考試,無論是學校大考還是班級裡小考,都能拔得頭籌。國文老師也經常稱贊小妹作文寫得好,有次作文評語說:從習作可以看出小作者用陽光的心态面對艱辛的生活,觀察很仔細,描寫很細膩,分析很全面,重點很突出,表達很清楚,邏輯性很強,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老師連用六個“很”來評價小妹的作文,把小妹的作文當作範文講解分析,讓小妹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自己朗讀自己的作文,這對小妹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和鼓勵。小妹還有個能耐,那就是學校舉行的大型活動比如元旦越野賽或者是體育運動會上的800米或者是1500米長跑能拿回名次,給班集體增榮譽,有一年參加縣上1500米長跑也獲得了名次。小妹年年是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得的獎狀在她住的土坯房的牆上貼了一大圈。

三年中學畢業,小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城的重點高中。小妹上高中的最後一學期,聯考前,家中出了大事,父親病故了。大哥在省農林學院上大學,姐姐也上醫學院,二哥才進大學門,小妹咬咬牙,毅然決定:自己辍學,回家和母親一起支撐這個家,讓哥哥姐姐完成學業。

小妹回到山村,跟着母親種地,經營果木,這兩項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種地:放牛,打牛草,犁地,播種,經管,收獲;果木:嫁接,壓枝,打尖,除蟲,收果,偷着下山零賣。小妹在山村裡算是有文化的人,靠山吃山,賣藥材。挖柴胡、黃芪,采摘白蒿,晾曬五味子,交到藥鋪裡換錢。有一次,小妹在懸崖邊的石縫中看到兩株靈芝,她像猴子一樣爬上去,用樹枝折成的鈎子硬是勾了下來。那兩株靈芝在研究所門口賣給了上海阿拉,賣了20多塊錢呢,盡管胳膊劃傷了。

小妹認真地分析,結合山村的實際,決定幹些本錢小,能掙錢的營生,小打小鬧。養簸箕蟲。簸箕蟲,有的地方叫做土鼈蟲,是一味中藥,能活血化瘀,治療跌打損傷,結果半年賠光了。簸箕蟲倒是養出來了,院中挖出幾個長方形的池子,營造陰暗潮濕的環境,鋪上疏松旳土層,撒的是麸皮谷糠,心太重,池養的簸箕蟲密度過大,通風沒有處理好,全捂死了,一層一層地。又點種小洋芋。小洋芋,城市人叫做小洋芋,吃小洋芋是個時尚,小洋芋富含澱粉,但不容易使人發胖,城裡賣的紅燒小洋芋、麻辣小洋芋、煎炸小洋芋、小洋芋炖排骨等,最青睐的就是山裡的小洋芋。結果還是失敗了,該出洋芋的時候,讓一群野豬拱食了。任憑小妹敲着洋瓷盆,聲音嘶啞地發狂地大聲吼叫,野豬媽媽、野豬仔們仍是甩着尾巴旁若無人地盡興地拱食,好像根本就沒有聽見或者是聽見了跟人一樣仍禁不住美味的誘惑隻管拼命地拱食。

政策放開了,國家更關注和關心農民的生活和錢包,小妹在村支書老李大叔的支援下,開始嘗試種植闆藍根。闆藍根,這是一味比較常見的中草藥,闆藍根的根和葉都可以作藥用,闆藍根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熱解毒。山村的氣候和土壤适宜種植闆藍根。鎮上、縣城甚至省城常年的需求量都很大,很走俏,收益周期短,甚至有的學校都收,大鍋煎熬,給學生娃喝闆藍根水,預防傳染病。小妹從縣城買來闆藍根種植的書籍,在家裡研究闆藍根的種植,又請教村裡的能人,土專家張老師,山裡溫度合适,又有坡上開的荒地,坡上的地土壤疏松性強,又友善上農家肥,種植的條件都具備。春季,小妹刨好地,整好地,種子催芽,播種,天公作美,下了一場細雨。小妹心裡那個美呦,等吧。望着闆藍根綠油油黑乎乎的葉子,想象着它的碩大的根,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6月中旬、8月下旬分别收獲一次葉子,葉子晾幹就是中藥大青葉。入冬前,該出藥材了,小妹扛着家裡的虎牙镢頭,村子裡的姐妹們也來助陣,她們小心翼翼地在坡上刨,生怕把根弄斷,地好,根也長得好,粗壯,直長。撿拾在背籠中,場院晾曬,紮成一小捆一小捆的,裝車出售,這年,小妹狠狠地賺了一筆。闆藍根一賣就是好幾年,小妹有了不小的收入。

小說薦讀|小妹

小妹二十六歲那年,她不顧家人和姐妹們的反對嫁到山外鎮上去了,山裡人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山裡的姑娘大多不外嫁,山裡說媒,山裡結婚,山裡生活。女婿是小妹的高中同學,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回鎮上當了個代課教師,比小妹大兩歲。一大家子人,公公婆婆兩位老人,三個小叔子還在上學。小妹在娘家是老小,在婆家卻是老大。長嫂如母,雖然自己仍然是長不大的孩子,但卻要擔負起照顧老人,撫養小弟的重擔。女婿雖說是代課教師,名聲好聽,實際上工作很辛苦,工資很低。小妹上過高中,有半瓶子文化,思路活,有自己的積蓄,在鎮東頭租了一間門面房賣童裝。

鎮的東頭有段商業街,一街兩行賣衣服的,夾雜着賣布料的、賣床上用品的、賣婚喪嫁娶用品的,還算熱鬧。小妹租的是小門面,開的是童裝店,主要賣童裝、童帽、童鞋,也兼賣小孩子的被褥、抱單、毛巾被等。農村人無論自己手頭再怎麼緊張,對自己再怎麼刻苦,都不會讓娃娃們吃虧,總是傾其所有讓娃娃們吃好些、穿好些。這兒是鎮上,四周八下的村民逢農曆二五八十日必然趕集,小妹正是瞅準了這個商機,生意獨一份兒。童裝擺放在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間内,童帽、童鞋伸展擺放到門面房以外,台階以上,營業場地面積增加了一倍,但是每天早上須支凳子鋪門闆擺貨物,傍晚收回。

進貨,在省城叫做康複路的地方。這個地方是省上乃至西北最大的衣服鞋襪批發市場。小妹背着大包小包穿行在擁擠的康複路的大街小巷之中,在市場上搜尋着,比較着,挑揀着。進好貨,别人家雇傭三輪車拉到公共汽車站,小妹不,有的是力氣,絕不吝啬力氣,又有國小校背書的經驗,背上背的、手上提的直接到車站,真真的逃難的,就差後面兩個穿着破爛拿着破碗披頭散發的孩子了。在司機的指責聲和城裡人鄙夷的眼神中擠上汽車,在縣城倒車,回到鎮上。

天色向晚,女婿也下學回來了,幫個忙,一塊兒分好貨,該上架的上架,該庫存的庫存,女婿把童裝分得停停當當,疊得平平展展,擺得整整齊齊,有時還打個小廣告,用毛筆在黃紙或者紅紙上寫上新進的貨物,毛筆字規規矩矩,方方正正,一看就是文化人家開的店。

小妹在鎮上開店賣童裝十七、八年,生意還是稱得上火爆的。小妹眼頭高,會看貨,會進貨,兒童服裝顔色也好,款式也罷,搭配的又好,低中高檔都有,又會說話,和氣,實誠,口碑好。就是這童裝店,一大家子人的吃穿拉撒睡都從這裡面出,三個弟弟先後上了高中,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小妹也生了兩個孩子,大孩子是個男娃,上高中了,老二是個女子,也上國中了。公公婆婆對小妹很是滿意,女婿也轉正了,成為正式的國小教師。小妹家推倒了結婚時的土坯房,蓋起了樓房。小妹家的日子過得挺滋潤的,老人賢,孩子孝,鎮上的人們投來羨慕的目光,山裡娃還是能幹喽。

二十多年過去了,老母親長期生活在山裡,身體本來很硬朗,縣上的惠民工程——人畜飲用水工程解決了山民、牲畜的吃水問題,不用走彎彎曲曲的山路到山溝裡冒水泉擔水了。但是老人一輩子閑不下來,雨後有一天上坎上柿子樹夾柿子時,從樹上摔下來,腰摔壞了,癱在了炕上。小妹要把老人家接下山來照顧,老人說什麼也不願意,山裡住慣了,清閑,空氣好,舍不得地裡的青菜,養的雞鴨,其實老人家就是不願意給娃們添麻煩。

小妹以老母親的名義把姊妹夥們都叫回來,商量摔傷的老母親的照料和贍養問題。大哥是農業大學的教授,正準備和他的研究所學生們遠赴新疆指導油葵的種植技術,脫不開身;大姐是醫護人員,而今說是有了病毒,有了疫情,這是國家大事,小妹支援大姐抗疫;二哥是個老闆,省城買了房,買了車,說是把母親接到他那兒去,他雇個保姆照顧母親,老母親說一百個也不願意,最後還是老母親自己說,娃娃們各人都有各人的家,各人也都有各人的事。還是跟小妹親,哥哥姐姐都在外邊,小妹在山下,離得最近,就由小妹來照顧她吧!兄妹們都覺得對不起小妹,可以說是高中肄業的小妹供養着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完成了大學的學習生活。小妹爽快地答應下來,自己的親人麼,當然小妹提前已經征得女婿的同意和公公婆婆的諒解,抛夫舍子,重返山上承擔起照顧老母親的責任來。

小妹搬回到山上和老母親住在一起,和她的姐妹們合計,山外搞農家樂,城市裡的人們膩煩了都市的喧嚣,緩解工作的壓力,希望到山村來呼吸清新的空氣,品嘗新鮮的蔬菜,回歸家的感覺,追憶媽媽的味道。小妹和姐妹們在街道新派來的第一書記支援下嘗試搞起了農家樂,小妹投資,姐妹們打工,做個示範點,有風險,小妹承擔,發展好了,其她人再自己搞。青磚白牆,籬笆圍牆,院中柴門,大鐵鍋,硬柴火,坡上的蔬菜,石磨的豆腐,放養的蟲草雞、中藥羊。主打就是柴火鐵鍋炖,這群娘兒們參加過教育訓練,舍得料,又講求料的比例,大火烘開,文火慢炖,食客們圍着鐵鍋,邊聊邊吃着幾個小菜,漿水菜、腌蘿蔔、時鮮野菜苜蓿、花椒芽、香椿、構絮兒,看着從木制鍋蓋沿兒升騰起的熱氣,聽着鍋裡咕嘟咕嘟的雞肉羊肉的煮熟爛的聲響,伸長自己的鼻子狠狠地吸吮着,完全地釋懷了,大有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感覺,吃的是氛圍,吃的是心情,吃的是健康。

小說薦讀|小妹

小妹這一炮轟響了,姐妹們家家辦起了農家樂,各具特色,最能拿出手的是三家:小妹家的鐵皮石斛柴火鐵鍋炖,一家農家過事臊子面,一家長安核桃樹下燴三鮮。老支書又請張老師介紹村上的曆史沿革、附近的古迹名勝和曆史名人,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特别是開發紅色旅遊資源。村上修通了入村水泥路,村口設立了停車場、文化廣場、娛樂廣場。小妹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農家樂在維持好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集中改造,改善内部設施裝置,滿足生活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既保護好傳統,又促進好發展,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宿,成立了公司,這個山村已經發展成為縣上認定的文化生态旅遊示範村,小妹也已成為全縣知名的農民企業家、鄉村振興和緻富帶頭人。

小妹是快當婆婆的人了,但是仍然像年輕的時候一樣,不,她現在的确還很年輕,因為有黨的好政策,她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她和她的姐妹們在鄉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大踏步地建設着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小說薦讀|小妹

作者簡介

王亞峰,西安長安人,生于“文革”之初,長在秦嶺北麓。不隻喜歡讀書、爬山、品茶、聽戲,最好教書。從事教學工作三十餘年,仍初心不改。用心寫作,記述生活樂趣。

來源:《陝西文譚》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