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作者:獨家視角看世界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兩千五百年前的一天。一支送葬的隊伍引來了成千上萬人的跟随觀看。隻見這送葬隊伍中,一隻一隻潔白的仙鶴,随着哀樂的節奏,舞動着碩大的翅膀翩翩起舞。人們都看呆了,不知不覺地跟随着隊伍一直往前走去。直到身後兩扇巨大的石門轟然關閉,他們才發現被引入的是一處墓地,逃生無門,這成千上萬的百姓就這樣成了殉葬活人。

這不是傳說,而是史書《吳越春秋記》上記載的吳王阖闾誘騙百姓為其女兒殉葬的事件。吳王阖闾的女兒因對父有怨而自殺,阖闾悲痛不已,為女大造墳茔,“鑿地為池,積土為山”,并制作精美棺椁和金銀玉器珍寶陪葬。下葬當日,阖闾令人一路趕着起舞的白鶴走在送葬隊伍中,成千上萬的人被吸引,跟随觀看,不自覺進入墓地。而吳王卻“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這千百觀鶴百姓還未來得及反應,便冤為他人殉葬了。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秦公一号大墓

轉眼到了秦穆公統治時期。《史記·秦本紀》記載:“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九,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史書上短短的五十個字,描寫的平淡,簡潔,仿佛在交代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秦穆公死了,葬在雍。有179人殉葬,這其中包括當朝三個姓子輿良臣,名字分别叫做奄息、仲行、針虎,也一同殉葬了。老百姓為他們的死感到哀傷,做了《黃鳥》一詩紀念他們。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三良冢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禦。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翻譯成現代文:

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子車奄息命運乖。誰不贊許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衆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赴泉台。

交交黃鳥鳴聲哀,桑樹枝上歇下來。是誰殉葬伴穆公?子車仲行遭禍災。誰不稱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幹才。衆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化塵埃。

交交黃鳥鳴聲哀,荊樹枝上落下來。是誰殉葬陪穆公?子車針虎遭殘害。誰不誇獎好針虎,百夫之中輔弼才。衆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葬蒿萊。

黃鳥一鳴千百年,從此,人們隻知道有三個良臣被殉葬。有人為他們樹碑立傳,被世人傳頌。

然而,陝西鳳翔“秦公一号大墓”的發掘,卻讓這件輕描淡寫的曆史事件赫然呈現在幾千年後的衆人面前,即便已經過去了幾千年,其場景依然令人不寒而栗。從此,也揭開了曆史上活人殉葬那些最慘無人道的至暗時刻。

發掘過程中,先是在大墓第2層台基處,考古隊員發掘出了一個頭骨,他的嘴巴大張着,死前像是在聲嘶力竭地呼喊着什麼。那天晚上的晚些時候,距離頭骨不遠處,人們又發現了一節折斷的胳膊殘骸。考古隊員連夜工作,随後共清理出人骨遺骸20具。這20具神秘屍骸都無棺無椁,位置雜亂無章。考古人員推測:這20個殉人,是作為人牲的殉人,他們生前可能是戰俘或者奴隸,大墓封埋時被砍殺用以祭祀,從留下的斷頭殘肢這樣的淩亂屍骨來看,可想而知當時的場景是何等殘烈。此後,又發掘出166具裝在木箱或者木匣中的殉人,加上此前發現的20個人牲,這個大墓裡殉人的總數已達186具。比史書上記載的179人還多了7人!秦人隻記住了那三個無辜喪命的良臣,而其餘的那185人皆無名無姓,就在那個無比黑暗的某一天被奪去生命,永遠埋葬在無邊的黑暗之下。最可憐的是那20個“人牲”,明明是人,卻被當作牲畜一樣的被砍殺活祭!

黃鳥啾啾,輾轉于荊棘之中,為三位良臣哀鳴,然而,誰去為那些無辜死去的人叫聲屈呢?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秦穆公後,這樣的悲劇卻遠遠沒有結束。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這個殘暴無度的暴君,全然不顧祖宗秦獻公廢除殉葬的法令,“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衆。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洩。大事畢,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複出者。”這個毫無人性的胡亥不僅逼迫後宮沒有孩子的妃嫔宮女全部殉葬,而且為防止洩密而将成千上萬的無辜工匠盡閉皇陵中為始皇殉葬。如果史料記載屬實,如果秦始皇陵開始發掘,那麼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殉葬人數可能遠遠不止186人,其場面也許會比秦公一号大墓更加殘忍百倍的場面。

在古代封建帝王面前,其他人的命真的如蝼蟻一般。

到了漢、唐、宋代,或許是社會文明程度有所提高,活人殉葬現象有所收斂。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但是一千年多年以後,這種慘無人道的悲劇再次死灰複燃。到了明清時期,殉葬似乎成了女人的“殊榮”。

據《明史》本紀和後妃傳等記載,僅明太祖朱元璋加上其後繼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嫔妃殉葬。可能自己也覺得有悖人倫,是以正史中羞于記載。但是北韓的史料《李朝世宗實錄》中就詳細記載了為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嫔妃們從殉的過程。

明成祖死後,後宮的嫔妃宮女共三十多人被“請去吃飯”,宴席異常豐盛,這三十多個如花似玉的女人欣然就餐。“最後的晚餐”結束後,這三十多人被強行帶入大殿進行集體“自殺”,她們被逼迫站上為每個人準備小木床“挂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李朝世宗實錄》中還特别記載了一位北韓選獻的韓氏宮女,臨死之前對守候在身旁的乳母連聲呼喊:“娘,吾去也!娘,吾去也!”話音未落,就被太監一腳踢開木床,含恨而去。被逼殉葬的妃嫔,也往往是無權無勢的弱勢群體。

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名叫郭愛的宮人,進宮不到一月,連宣宗的面都沒見過,就被迫作了殉葬人。《明史·後妃傳》中載: “郭娘,名愛,字善理,風陽人。賢而有文,入宮二旬而卒。自知死期,書楚聲以自哀。詞曰: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才華橫溢的郭愛臨死前給世人留下了一首楚辭,嗟歎命運的捉弄,可謂是字字血,聲聲淚。

現在宮鬥劇中描寫的後宮中任何争風吃醋、你死我活的場面,也比不上曆史上這些真實場面的慘烈和驚悚。

此後,人殉的惡習時斷時續。清朝入主中原以後,甚至用定法的形式将殉葬擴充到全國上下。"二月壬戌,定喪祭例,妻殉夫者聽,仍予旌表。”清太祖努爾哈赤、睿親王多爾衮死後都以許多後妃、宮女殉葬。随之,民間各地的官府也都大力表揚妻妾殉夫,稱其為“烈女”“節婦”,并為其修書作傳、立貞節牌坊。

生為女人,生前不見得跟着自己嫁的那個男人享了多少福,或許還吃盡了苦頭,但是這個男人死後,卻要自己拿命去陪葬,還美其名曰“節”、“烈”。這些被強行綁上“節烈”牌的女人,她們的冤魂不知安放在何處。

曆史上那些至暗時刻——活人殉

康熙12年(1674年),漢将朱斐大膽上疏請求停止殉葬制度,康熙應允。并下诏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至此,終于結束了封建曆史上的慘無人道的活人殉葬制。

文明的曙光,終于劈開了曆史的天空中那些暗無天日的愁雲慘霧,然而,曾經留在歲月深處的悲歌,卻值得被後人永遠銘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