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作者 袁在平

武昌東湖之畔,在湖北省文化廳面向大門口的正大廳裡,巍巍矗立着一組五位“湖北曆史文化名人”的巨型群雕塑像——他們是屈原、楊守敬、李時珍、聞一多、李四光。楊守敬一生留下4000餘萬字(據著名楊學家、《楊守敬集》編委會委員李作君的統計數字)的著述。自1982年至1995年間,在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上司小組的統籌規劃上司下,計13冊、1700餘萬字的鴻篇巨制《楊守敬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聯合陸續出版。如此巨大規模的個人著述及學術文獻貢獻,這在中外曆史上,均是罕見的。楊守敬不僅是中國清末民初的大史地學家,且還是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故楊守敬“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李作君語)。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楊守敬是一位從小頑強學習砥砺而成長起來的奇才、大才。他生于1839年,宜都陸城人。字鵬雲,名開科,更名守敬,号惺吾。4歲喪父,5歲随母親識字誦詩,8歲讀私塾、習寫作。11歲辍學幫七旬祖父經營鋪店;他白天經商,夜晚苦讀自學。清鹹豐七年(1857)參加縣試、府試,皆獲第一名;清同治元年(1862),考中舉人。光緒六年(1880),出使日本。楊一生勤于書法藝術,是享譽海内外的書法家,尤在日本影響極大。熊會貞曰:“先生傳世書法古茂,直逼漢魏……一時名人莫不推重。”在出使日本的四年中,楊守敬書法的漢魏古茂風韻及其所推薦的魏碑篆隸雄勁之風、以及他所帶去的1萬餘件碑刻拓片和書法作品的魅力,完全征服了彼岸芸芸衆多學子;在他的巨大影響下,日本書法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轉折。故楊守敬被日本書界,尊為“日本近代書道之祖”。歸國後,任黃州府教谕。黃州期間,其住所與東坡赤壁相鄰;因仰慕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道德文章,故又自号“鄰蘇老人”。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楊自20歲(鹹豐九年)起,便潛心研究曆史地理。一生留下著作《水經注疏》、《漢書地理志補校》、《隋書地理志考證》、《三國郡縣表補正》、《三國地圖》、《曆代輿地沿革圖》、《曆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水經注疏》、《晦明軒稿》、《楷法溯源》、《湖北金石志》、《望堂金石集》等等共80餘種。這大多數著作的增補、修訂,均有門人熊會貞的鼎力襄助。

其輿地學、郦學的最高成就代表巨著是《水經注疏》(熊會貞參疏)。自光緒三年(1877),楊守敬參編《荊州府志》時起,便開始了《水注經疏》的撰寫——即截取《江水》中的“荊江”部分,着手于《水經注疏·江水》篇的撰稿。迄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水經注疏》稿成”,中有熊會貞參疏,曆時27載。晚年,楊守敬繼續進行修訂,熊會貞參疏,直至逝世。在他去世後,熊會貞又用了22年對其進行補充、修訂。這是從楊守敬到熊會貞相繼用了60餘年所打造的一部“涉及曆史、地理、水利、農業、考古、文學、民俗等廣博内容”的輿地大著。全書40卷,200餘萬字,共記載全國大小河流3000餘條。該書撰著,參閱了764種古籍。郦氏所引之書,于《疏》中皆注明出典;所叙之水,皆詳其遷流。旁征博引,追根溯源;精心考證,糾正謬誤。将《水經》、《水經注》中原誤之十分之一、二,傳刻中錯訛之十分之四、五,趙、戴改訂反誤之十分之二、三,均一一加以疏正。近現代學者潘孺初稱,《水注經疏》足使“謝山卻步,趙、戴變色”;是“曠世絕學,獨有千古”。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在《水經注疏》撰著期間,不單廣泛查閱古籍,且還不畏艱險地勤于實地考察。楊守敬經對夷水(清江)的實地考察,糾正了《水經》“夷水(清江)源于魚複(奉節)江水”和郦氏《注》之“(魚複)有夷溪(即夷水)”、長陽資邱至建始之夷水段可“通船”等之誤。《疏》守敬按:夷水與夔巫(奉節)南岸,“中隔大石嶺”,且“關嶺重疊,亦斷無通理”;徹底否定了《水經》及郦氏《水經注》夷水(清江)源于“夔巫江水”與“夔巫”之說。那麼,清江(夷水)到底發源于何處呢?楊守敬極贊同清初大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之夷水(清江)“源于蠻中(今重慶市黔江境)”的觀點。守敬《疏》曰:夷水發源于蠻中“是也”。而黔江又與鄂西利川毗鄰。故楊氏“清江源于黔江境”的觀點,不僅糾正了《水經》及郦氏“夷水首出魚複”之誤,且與今人的“清江源于恩施利川”之說已是很接近了。這就為後人找到真正的清江之源指明了方向、開辟了前景。《疏》又曰:“餘(守敬)嘗由清江上溯至長陽之資邱,舟行止此”;“由資邱以上則崎岖更甚。其水有懸崖數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這就徹底颠覆了郦氏《注》自資邱以上夷水“河梁裁得通船”之說。此外,楊氏還力排衆議,提出了“捍關”既不在清江上、也不在三峽中,而是在今鄂西巴東縣野三關。《疏》曰:“所謂(捍關)‘臨江據水’者,臨大江據夷水也。以今準之,當近野三關。非必江由此出”,“縱不由三峽,豈不可以出陸路”乎?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楊守敬通過對三峽的實地考察,于《疏》中,“斷以夔峽、巫峽、西陵峽為三峽”。并明确界定長江三峽峽段的具體分段曰:“蓋自滟滪至虎須灘,統名瞿塘峽……自空亡沱至門扇峽,統名巫峽……自兵書峽至平善壩,統名西陵峽。”今人所稱三峽的峽段界定及各峽名稱,正是源起于楊守敬的“三峽界定”之說;并在楊的三峽分段的基礎上,将各峽峽段略有延伸而定論的。這是楊守敬“對三峽的一大貢獻”(劉不朽《三峽探奧》)。

由熊會貞增補、修訂後的《水經注疏》,計有3個稿本傳世:即北京本、台灣本和日本日文譯本。北京本于1957年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台灣本和日本日文譯本,也先後于1971年、1972年分别在台灣影印出版及日本出版。出版後,在國内外學術界反響強烈。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稱,《水經注疏》是“玺皇巨制,其于郦學可謂前無古人”。北京大學教授袁國禮稱楊氏之《水經注疏》“開輿地學之新紀元”。浙江大學教授陳橋驿稱楊守敬是“郦學泰鬥和中國高等學府地理系的開山宗師”。《中國水利史》曰:楊守敬開創了“地理學派”、“水利學派”之先河(見楊世燦《楊守敬學術年譜》)。

楊守敬及其輿地巨著《水經注疏》

2017年初冬

于峽口江城宜昌

作者簡介

袁在平,1944年生,湖南資興人。武漢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湖北省宜昌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地方刊物編輯和文史研究工作,在國家、省、市報刊雜志發表文學作品、文史文章、學術論文100餘萬字。《宜昌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副主編、首席主筆,《中國民俗志.伍家崗卷》(中國文聯出版社)總纂。參與了第二屆《宜昌市志》(方志出版社)撰稿。與夫人龔興華合著出版有68萬字文史專著《三峽史海鈎沉錄》(長江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