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作者 袁在平

武昌东湖之畔,在湖北省文化厅面向大门口的正大厅里,巍巍矗立着一组五位“湖北历史文化名人”的巨型群雕塑像——他们是屈原、杨守敬、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杨守敬一生留下4000余万字(据著名杨学家、《杨守敬集》编委会委员李作君的统计数字)的著述。自1982年至1995年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领导下,计13册、17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杨守敬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陆续出版。如此巨大规模的个人著述及学术文献贡献,这在中外历史上,均是罕见的。杨守敬不仅是中国清末民初的大史地学家,且还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故杨守敬“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李作君语)。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杨守敬是一位从小顽强学习砥砺而成长起来的奇才、大才。他生于1839年,宜都陆城人。字鹏云,名开科,更名守敬,号惺吾。4岁丧父,5岁随母亲识字诵诗,8岁读私塾、习写作。11岁辍学帮七旬祖父经营铺店;他白天经商,夜晚苦读自学。清咸丰七年(1857)参加县试、府试,皆获第一名;清同治元年(1862),考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出使日本。杨一生勤于书法艺术,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尤在日本影响极大。熊会贞曰:“先生传世书法古茂,直逼汉魏……一时名人莫不推重。”在出使日本的四年中,杨守敬书法的汉魏古茂风韵及其所推荐的魏碑篆隶雄劲之风、以及他所带去的1万余件碑刻拓片和书法作品的魅力,完全征服了彼岸芸芸众多学子;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日本书法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故杨守敬被日本书界,尊为“日本近代书道之祖”。归国后,任黄州府教谕。黄州期间,其住所与东坡赤壁相邻;因仰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道德文章,故又自号“邻苏老人”。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杨自20岁(咸丰九年)起,便潜心研究历史地理。一生留下著作《水经注疏》、《汉书地理志补校》、《隋书地理志考证》、《三国郡县表补正》、《三国地图》、《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水经注疏》、《晦明轩稿》、《楷法溯源》、《湖北金石志》、《望堂金石集》等等共80余种。这大多数著作的增补、修订,均有门人熊会贞的鼎力襄助。

其舆地学、郦学的最高成就代表巨著是《水经注疏》(熊会贞参疏)。自光绪三年(1877),杨守敬参编《荆州府志》时起,便开始了《水注经疏》的撰写——即截取《江水》中的“荆江”部分,着手于《水经注疏·江水》篇的撰稿。迄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水经注疏》稿成”,中有熊会贞参疏,历时27载。晚年,杨守敬继续进行修订,熊会贞参疏,直至逝世。在他去世后,熊会贞又用了22年对其进行补充、修订。这是从杨守敬到熊会贞相继用了60余年所打造的一部“涉及历史、地理、水利、农业、考古、文学、民俗等广博内容”的舆地大著。全书40卷,200余万字,共记载全国大小河流3000余条。该书撰著,参阅了764种古籍。郦氏所引之书,于《疏》中皆注明出典;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旁征博引,追根溯源;精心考证,纠正谬误。将《水经》、《水经注》中原误之十分之一、二,传刻中错讹之十分之四、五,赵、戴改订反误之十分之二、三,均一一加以疏正。近现代学者潘孺初称,《水注经疏》足使“谢山却步,赵、戴变色”;是“旷世绝学,独有千古”。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在《水经注疏》撰著期间,不单广泛查阅古籍,且还不畏艰险地勤于实地考察。杨守敬经对夷水(清江)的实地考察,纠正了《水经》“夷水(清江)源于鱼复(奉节)江水”和郦氏《注》之“(鱼复)有夷溪(即夷水)”、长阳资邱至建始之夷水段可“通船”等之误。《疏》守敬按:夷水与夔巫(奉节)南岸,“中隔大石岭”,且“关岭重叠,亦断无通理”;彻底否定了《水经》及郦氏《水经注》夷水(清江)源于“夔巫江水”与“夔巫”之说。那么,清江(夷水)到底发源于何处呢?杨守敬极赞同清初大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夷水(清江)“源于蛮中(今重庆市黔江境)”的观点。守敬《疏》曰:夷水发源于蛮中“是也”。而黔江又与鄂西利川毗邻。故杨氏“清江源于黔江境”的观点,不仅纠正了《水经》及郦氏“夷水首出鱼复”之误,且与今人的“清江源于恩施利川”之说已是很接近了。这就为后人找到真正的清江之源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前景。《疏》又曰:“余(守敬)尝由清江上溯至长阳之资邱,舟行止此”;“由资邱以上则崎岖更甚。其水有悬崖数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这就彻底颠覆了郦氏《注》自资邱以上夷水“河梁裁得通船”之说。此外,杨氏还力排众议,提出了“捍关”既不在清江上、也不在三峡中,而是在今鄂西巴东县野三关。《疏》曰:“所谓(捍关)‘临江据水’者,临大江据夷水也。以今准之,当近野三关。非必江由此出”,“纵不由三峡,岂不可以出陆路”乎?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杨守敬通过对三峡的实地考察,于《疏》中,“断以夔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并明确界定长江三峡峡段的具体分段曰:“盖自滟滪至虎须滩,统名瞿塘峡……自空亡沱至门扇峡,统名巫峡……自兵书峡至平善坝,统名西陵峡。”今人所称三峡的峡段界定及各峡名称,正是源起于杨守敬的“三峡界定”之说;并在杨的三峡分段的基础上,将各峡峡段略有延伸而定论的。这是杨守敬“对三峡的一大贡献”(刘不朽《三峡探奥》)。

由熊会贞增补、修订后的《水经注疏》,计有3个稿本传世:即北京本、台湾本和日本日文译本。北京本于1957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台湾本和日本日文译本,也先后于1971年、1972年分别在台湾影印出版及日本出版。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强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称,《水经注疏》是“玺皇巨制,其于郦学可谓前无古人”。北京大学教授袁国礼称杨氏之《水经注疏》“开舆地学之新纪元”。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称杨守敬是“郦学泰斗和中国高等学府地理系的开山宗师”。《中国水利史》曰:杨守敬开创了“地理学派”、“水利学派”之先河(见杨世灿《杨守敬学术年谱》)。

杨守敬及其舆地巨著《水经注疏》

2017年初冬

于峡口江城宜昌

作者简介

袁在平,1944年生,湖南资兴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湖北省宜昌市群艺馆副研究馆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地方刊物编辑和文史研究工作,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文史文章、学术论文100余万字。《宜昌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副主编、首席主笔,《中国民俗志.伍家岗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总纂。参与了第二届《宜昌市志》(方志出版社)撰稿。与夫人龚兴华合著出版有68万字文史专著《三峡史海钩沉录》(长江出版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