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朝是古代軍事能力最強的一個王朝,早期唐朝開疆拓土,唐軍橫掃周邊各國,直到玄宗朝,唐軍達到巅峰,可一場安史之亂,讓唐朝就此中衰。相比初唐以及盛唐時期,後來的唐朝就顯得有些平庸,不過在中晚唐時期,也曾出現過一些名将,隻是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非常知名,其中在唐末有一位名将的經曆十分傳奇,此人名叫高骈,在唐朝的名将中,他确實是非常低調,不是非常熟悉唐史的人,都沒準沒聽過他的名字。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高骈出身名門,他不僅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家,還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他家族裡面有着非常好的傳承,祖父是憲宗朝名将,高骈很早也進入到神策軍中,在懿宗時期他開始嶄露頭角,先後多次大敗吐蕃,随後領兵打敗南诏,收複交趾等地。

随着戰功的積累,高骈成為朝中的軍事支柱,不僅在朝中擔任要職,還在地方擁有着十多萬的精兵,可高骈的生涯卻有一個重大的轉變,在黃巢起義的時候,高骈曾力挫黃巢的軍隊,可随後他卻保持中立。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自己在揚州坐鎮,不聽朝廷的調遣,反而開始享受生活,任由黃巢等人打入長安,唐朝也就此開始走向滅亡。高骈在地方的勢力強大,沒有人敢和他動手,他也就開始放縱自己,希望能長生不老,于是就迷信方術,他的這些荒唐舉動,最終導緻他内部的分裂,一代名将死在自己手下将領的手裡,高骈可以說是晚節不保的典範。

其實像他這樣文武全才的名将,在曆史上确實是比較少見,那麼令人不解的是,高骈的生涯為何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尤其是黃巢起義的前後,他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之前他為國效力,與吐蕃,南诏這些國家交戰,自己是竭盡全力,可後來他就拒絕朝廷的調遣,自己在地方擁兵自重,尤其是在黃巢攻擊長安的時候,他什麼舉動都沒有。

高骈他家可是世代受到朝廷的重用,為何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從《舊唐書》這些史料對于高骈是有一個代表性的評價,那就是“養寇自重”,我覺得這件事還是存在着一些争議,高骈在調任淮南之前,是在荊南地區鎮守,在當地他安撫流民,把地方治理得非常出色,結果換到淮南,就立馬變成一個昏聩迷信方術的無腦軍閥,這個反差确實是有些大。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其實高骈并非是不想去和黃巢打仗,而是他有着一些顧慮,不能去打,他身邊有一個叫做崔緻遠的人,此人是個新羅人,他就是高骈的幕僚,曾寫過一部《桂苑筆耕集》在這部作品裡面他對高骈在淮南鎮守時候的一些舉動也有明确的記載。

比如高骈當初為何沒有北上救長安,不是他不想去,而是朝廷不允許他去,高骈鎮守的淮南是朝廷的賦稅重地,從安史之亂開始,這裡就成為支撐朝廷的關鍵地區,黃巢等人起兵主要是從東南地區開始攻擊,不過他們是屬于流動作戰,對于東南地區的損毀不是非常嚴重。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高骈在這裡,黃巢的軍隊就不敢随意來進攻淮南,這樣朝廷就不會斷絕賦稅的重地。對于唐朝來說,他們是不太想把淮南這樣的重地交給高骈的,因為這樣一來,高骈就等于是左右朝廷的命運,一旦他有什麼别的想法,唐朝會立馬崩潰。

可黃巢大軍勢頭非常猛,當時要讓高骈帶着軍隊過來,确實可以阻攔黃巢部隊,可黃巢的軍隊裡面還夾雜着百萬的流民,打起來朝廷的軍隊确實沒有什麼優勢,長安周邊還有很多唐軍的勢力,要是是以就放棄淮南,反而是不明智的選擇。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後來高骈他也沒有斷絕給朝廷的賦稅,他心裡是沒有背叛的意思,可以說對高骈的評價是明顯有正反兩個極端的,那麼我認為,說高骈擁兵自重的話,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他鎮守淮南多年,自己手上有着強大的軍力,在和黃巢的戰鬥中,高骈其實沒有真正用主力去打,雙方也隻是試探性的一些接觸,他還由于自己輕敵讓黃巢的主力順利北上,從這些角度來看,高骈确實是有着非常大的過錯。他這個人前面都過得太順,自己沒有打過敗仗,再加上出身高貴,一路晉升非常順利,自然就會有些驕傲自負。

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千古罪人

在鎮守淮南的時期,高骈還曾吸納過不少的黃巢降将,他後來也是死在這些降将的手裡。我認為高骈算不上是什麼奸臣,但從他後期的表現來看,高骈應該是有些新軍閥的作風,保淮南與救朝廷是不沖突的,崔緻遠的作品确實是可以做參考,但考慮到他與高骈的關系,這些事情就很難說是真的,他還曾為高骈作過一篇讨賊檄文,結果檄文出來了,高骈卻沒有出兵。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當時的唐朝已經是非常危險,長安都丢了,皇帝一路逃到巴蜀地區,高骈在淮南毫無動作,這是怎麼都說不過去的。他和當時地方的一些軍閥有些相似,自己手裡掌握着重兵,但行動起來顧慮就非常多,高骈在淮南有着不少的勢力,楊行密這些人都是他忠誠的部下,以他的軍力是可以與黃巢一戰。

養寇自重這樣的詞就有些過了,但他最大的失誤就是自己不應該放走黃巢,黃巢入長安給整個北方帶來巨大的影響,唐朝中央的力量損耗殆盡,朝廷失去對于北方的控制,随後朱溫這些軍閥崛起,國内也陷入到長期的混戰中。

高骈的領兵不力,确實是導緻了這個結果,以高骈他的能力,不應該犯下這樣的錯誤,就算是要保揚州,我認為朝廷也不可能讓他就真的不用出兵,朝廷還沒有傻到放着這麼一支重要的軍力不用,這都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肯定是什麼力量都要使用的,可高骈起碼也應該派一支軍隊北上去做做樣子。

晚節不保的典範:唐末名将高骈半生英明,晚年昏招頻出終成罪人

是以他前後的沖突,就是在于自己到淮南之後力量逐漸變強,他與朝廷的關系也變得微妙起來。高骈手上掌握着這麼多的軍隊,朝廷不可能對他一點防備都沒有,是以他也非常擔心,不采取措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無論北邊打成什麼樣,都不會影響到高骈的利益。

他之前确實是一個忠臣,可随着權勢越來越大,高骈确實開始更多考慮自身,人性的複雜在他身上也展現得淋漓盡緻,其實人們熟悉的曹操,當初也是真的要恢複漢室,可随着權力越來越大,也沒有能堅守初衷。

參考文獻:

《舊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