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城堡算是歐洲中世紀文化的代表性标志之一,中世紀歐洲遺留下數量衆多的城堡,或雄偉、或壯麗、或滄桑。除了它們曾經的軍事、政治作用,還有諸如騎士與灰姑娘這類動人的故事傳說,使得那些古老城堡很是出名。于是,國人對古堡的印象多來自歐洲城堡,卻不知我們同樣遺存衆多古堡。城堡的出現,是為戰争而生。在我們曆史上,也曾經有過“城堡”林立的年代。

曆史上的“城堡”,北方有多種叫法:塢、堡、壁、壘、固、小障、塢堡、壁壘等多種(南方喜歡叫寨、栅、圍),我們現在統稱叫法是“塢堡”。正如開頭所說,不管“城堡”,還是“塢堡”,它們的出現,就是為了服務于戰争。經過發展、演變,“城堡”和“塢堡”逐漸又賦予了政治、經濟等社會職能。從儲存良好的山西張壁古堡可以看出,塢堡就像一應俱全的小城鎮,但同時賦予了軍事防禦功能。

“塢堡”在我國曆史上有過怎樣的發展軌迹呢?塢堡起始于漢代,經過了三國、魏晉的發展,十六國時期的泛濫,衰落于南北朝,隋唐至金元依然存在不少。“生活在塢堡”是十六國戰亂時期,北方百姓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塢堡源于漢代邊疆戰争

西漢到東漢,中原朝廷與匈奴或羌人軍事沖突屢有發生。西北、北方邊疆地區,建設了諸多軍事設施,塢堡就應用而生,進可作為前進基地,退可作為防守要塞,安甯時還可以屯兵駐防。這時候的塢堡,是長城、城池、關隘等軍事防禦工事之外的補充。可見,塢堡就是邊境屯兵小城,最早是朝廷中央的軍事行為的一部分。

東漢末到魏晉私人塢堡成為主流

東漢末到三國期間的黃巾起義、群雄割據、三方混戰;西晉末的皇室内亂、八王紛争,都引發社會的大動蕩。原先的州、郡、縣城池成為戰争各方争奪的焦點。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為了保衛私有财産、庇護一方平安,紛紛避禍鄉野,聚衆築堡,耕戰自守。戰亂最嚴重的北方黃河流域,各地塢堡紛紛出現。田疇、許褚、李乾、鄧艾都曾經率領宗族鄉黨,結塢禦敵。滿寵則曾經攻打二十多塢堡,“得民兩萬戶”。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東晉十六國時期塢堡泛濫

十六國時期是曆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期,胡漢軍閥混戰、各族政權林立,官吏流亡逃竄,社會基層的鄉裡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永嘉之亂過後,世家大族衣冠南渡,東晉偏安江左。北方的鄉村成為無政府狀态,流民需要生存、地方豪強也需自保。這種狀況下,百姓自行屯聚,各種類型的塢堡出現。有的同宗聚集、有的同鄉聚集、有的依附豪強勢力、還有的流民共推賢者為首,結壘造塢,以集體力量恢複耕作、抵禦賊寇。

細分的話,塢堡按組成方式可以分為:豪族塢堡、流民塢堡、平民塢堡。這時候的塢堡早已轉型成為,集經濟、生産、生活和軍事防禦為一體的非政府組織。各類塢堡都有領袖,叫法各不同:宗主、塢主、壘主、營主等。塢堡裡居住的人們,是以部曲、佃戶等身份,或耕作或守衛,為塢堡貢獻勞力,接受塢堡庇護。他們不再是國家的編戶居民,不在為政府交糧納賦或者服勞役。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塢堡裡面有着成熟的組織機構,以各種規章制度和傳統道德,限制塢中居民。塢主或為豪強世襲,或為大家共推賢能。塢中居民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還有傳統的禮儀、文化教化。塢堡選址一般在易守難攻,且靠近水源和耕地的地方。既要友善防衛,又要友善耕作生産。塢堡居民少的千數,多則幾萬,吃喝拉撒自給自足,俨然就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獨立王國。比如裴氏堡、銅壁、成貳堡等塢堡,甚至因為存在時間較長,沿襲成為當地地名。

十六國時期,北方塢堡普遍存在、數量衆多,成為基層相當常見的社會現象。根據史料統計:冀州有塢堡200多處,豫州司州1100有餘,關中及周邊有3100多處,并州近600多處。塢堡規模越來越大,相當多的塢堡出現互相結盟的情況,塢堡聯合出現盟主,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最出名的并州塢堡盟主張平,管轄了并州北至雁門、南到高平,将近300多個塢堡,十萬多戶人家,成為後趙到後秦這段時期,左右并州政局的重要力量。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的人口,各方學者公認的數字在70萬至90萬之間,那麼北方政府戶籍人口少了近千萬,哪裡去了?好多人歸咎于戰亂傷亡。但是本人認為,除了南渡人口和戰亂死亡人口,更多的人口隐匿到了塢堡或者山野聚落之中。以《資治通鑒》中的資料,張平統轄300處塢堡戶口超過10萬戶。

前面統計北方幾州塢堡在5000處左右,粗略估計,逃離政府編戶,依附于塢堡的群眾要超過100萬戶。要知道西晉平吳之後,北方每個縣平均才2000多戶。而石勒攻僅破冀州100多處塢堡,就能搜刮到十萬多人。這樣看來,在一段時期裡,塢堡的存在幾乎取代了傳統鄉裡制度。

十六國時期,群眾為什麼熱衷求庇護于塢堡?要知道,大部分塢堡,居民同樣需要納糧服役,隻不過剝削他們的人,從朝廷官府變成了塢主。其實,就僅僅因為,群眾渴望遠離戰亂,渴望有個安生立命的地方,塢堡這樣的“世外桃源”,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他們對“安甯”的訴求。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塢堡真的是“世外桃源”嗎?很顯然,不管是軍閥還是朝廷,都視林立的塢堡為眼中釘。塢堡隻能苟且一時,國家戶口上人少,就代表賦稅、勞役和兵源的短缺,政府不會容忍法外之地長久存在。比如,後趙石勒、前秦苻堅就多次大軍攻陷諸多塢堡,或收降或掠奪。

“城堡”林立的時代,北方遍地堡壘,兩晉十六國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第一步,道武帝拓跋珪的“宗主督護制”,承認塢主們對塢堡的特權,任命他們為督護百姓的“宗主”,同時塢堡需要化私為公。這樣塢内居民自然就成了國家的齊民編戶,塢主們成了國家的基層官員。但是,這裡還有缺陷,就是宗主們為了逃避賦稅徭役,會故意隐瞞人口。

第二步,孝文帝拓跋宏的“均田制”和“三長制”,分化瓦解塢堡,讓居民擺脫塢主。“均田制”就是官府按人頭配置設定土地,耕種幾年後歸其所有。“三長制”就是五戶人家選一個“鄰長”,五鄰長上選一個“裡長”,五裡長選一個“黨長”。“均田制”旨在提高百姓加入編戶的積極性,“三長制”則旨在清查戶口,友善稅收和徭役。(資料來源《南齊書·魏虜傳》)

“三長制”意義重大,不但和平解決塢堡泛濫的隐患,也成為後來各朝代鄉裡制度的模版。後來每逢亂世,還會有塢堡出現,比如唐末五代、金元時期都有塢堡聚衆自衛的記載,但是隻是個案。十六國之後,塢堡再也沒有成為普遍社會現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