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面要講的這一場騙局可厲害了,在這位絕世戰神的導演下,我邊郡幾十萬群衆演員陪着匈奴演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戲,終于把他們騙入局中,一舉滅之,不然五胡亂華的悲劇恐怕會提前在中國上演……
據說這一場騙局,後來漢武帝也學過(馬邑之謀),可惜沒學象,最後演砸了,好在他有絕世名将衛青霍去病救場,不然局面也會很危險……
戰國末年,趙國北境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遊牧部落,那就是匈奴。
匈奴部落是趙武靈王時期三胡的集大成之作,其可怕之處,半點不比強秦差,如果放任胡馬南下,不但趙國危矣,華夏的諸侯都要遭殃,到時天下大亂,恐怕連強秦都無法收拾。嚴重點的說,自春秋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對整個華夏的威脅,此時都聚集到了趙國這個冤大頭的頭上。

基于此,趙國就算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生死存亡之秋,也不敢輕易調趙國大将李牧的北軍南下,他們生抗死抗也要抗住。
好在秦國内部也是沖突重重,諸侯一合縱,秦軍也就退了,趙國終于争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時間,現在最寶貴的是時間,李牧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内擊潰匈奴,彌除邊患,否則秦軍再來,趙國的命運,必将危如累卵,壓之則爆。
可是這一切,談何容易,匈奴鐵騎,來無影,去無蹤,經常是打完了就跑,讓你連他一根毫毛都抓不到,後世強漢可以追進草原席卷千裡,趙國小小一個區域性國家,如何有這等實力。
是以李牧必須忍耐,忍得住要忍,忍不住也要忍。
好在趙孝成王對他還頗為信任,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因為他畢竟是馬服君趙奢的嫡系,平原君趙勝推薦的良材。
總的說來,趙孝成王和李牧的君臣關系還是不錯的,看來這個在曆史上充滿了争議的君主,似乎并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昏庸,畢竟,将這麼一個右胳膊有病伸不直的殘疾軍人當作北邊長城,需要一點勇氣,需要一點知人之明。
史書記載,李牧當時在邊地,擁有很大的權力,大到可直接任免地方官員,甚至當地所有的稅收均不用上繳國庫,可直接入其幕府,充作軍費。
有錢,就好辦事。李牧治軍,極為大方,每天都殺好幾頭牛,給軍士享用。這且不算,他還親自訓練士兵騎馬射箭,成績優等的賞賜尤多,大家兵當的快活,自然訓練愈加刻苦,都恨不得立刻沖到戰場上去,殺敵立功。
然而李牧忍術一流,明明軍隊的士氣已臻極緻,他卻好神在在,隻指令大家小心把守好烽火台,同時派出大量偵察兵打探敵情,匈奴人來了,所有軍民就立刻收拾東西退入城中固守,誰敢抗命跑出去打群架,立斬不赦。
圖:趙國北方五郡地緣形勢
如此數年,李牧都當縮頭烏龜,一看到胡馬,就點燃烽火台,大家統統躲起來,觀賞匈奴人在城下罵娘。
這樣一來,東西倒是丢不了了,李牧的面子卻丢了個幹幹淨淨。
剛開始,隻有匈奴人罵說:“李牧者,烏龜也!”
到後來,将士們也受不了了,紛紛議論說:“吾将怯哉!”
最後,連趙孝成王的忍耐也到了極點,責備李牧說:“卿何懼也?”
然而李牧如固,丢面子而已,怕什麼,他臉皮可厚着呢,雁門關的城牆,也要遜色幾分。
臉皮厚也是一種難得的本事啊,世上為将者,可做到不懼人言,計劃一定,不動如山,又有幾人?
然而時間一長,趙孝成王也受不了輿論的壓力了,國家花了那麼多錢養軍隊,可不是讓李牧光用來訓練和偵察來的,要知道如今的趙國,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振奮人心了。
于是,趙孝成王喜歡換将的老毛病又犯了,一紙指令,撤了“不抵抗将軍”李牧的職,另派一人去代替他。
這個新任大将到底是哪位史書沒詳載,不過看他行事應該是位猛将兄。這位仁兄一到任,立馬改弦易轍,出戰!
這位仁兄大錯特錯了,對付匈奴,光“猛”是沒有用的,人家來去如風,比你可機動靈活多了,就好像蠻牛碰上了靈蛇,光靠幾分蠻力,猛沖猛打,恐怕連人家影子都摸不到。
結局可想而知,趙軍被匈奴人搞得疲于奔命,數戰不利,損兵折将不說,邊境的百姓也沒辦法正常生産生活了,每日裡是提心吊膽,生怕匈奴人又來燒殺搶掠。
——這日子沒法活了,李牧将軍,你快回來,我們大家承受不來,李牧将軍,你快回來,代郡因你而精彩。
趙孝成王也後悔了,看來代郡沒李牧不行啊,想來想去,他決定承認錯誤,派人去請李牧重新出山。
可是李牧卻學白起來了個稱病不出,擺明是在開條件呢!
趙王哈哈一笑,你有什麼條件,但說無妨。
李牧道:“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趙王還能說啥,答應呗!從今以後,一切邊務,卿自決便是,寡人再不幹涉。
李牧大喜,再拜,欣然赴任。
這樣又是幾年,李牧還用老辦法,狼來我躲,狼走我出,任它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
他這是在等待,等待獵物乖乖上鈎,因為再狡猾的狼群,也鬥不過機智的獵人。
終于,士兵們的戰心被李牧撩撥到了頂點,将軍,打一仗吧,每天總躲着吃牛肉也不是回事兒啊,我們要殺敵,我們要立功!我們要打的匈奴叫祖宗!!
李牧大笑,好,那就如爾等所願,兄弟們抄家夥,給胡人來個一網打盡!
于是李牧精選戰車一千三,騎兵一萬三,步兵五萬,弩兵十萬,秘密進行戰陣演練,準備給匈奴緻命一擊。
是的,高手過招,無需大戰三百回合,強如李牧,隻要抓住戰機,看準死穴,一招,即可治敵于死。
這,正是孫子所謂: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合于利而趨,不合于利而止。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也。
這,也就是拿破侖所謂:戰争的全部藝術就是一個非常合理而十分謹慎的防禦,則繼之以一個迅速而大膽的攻擊。
好,現在人齊了,接下來就是撒網了,李牧乃放出邊民,大牧于草原之上,一時間,風吹草低,牛羊遍野,塞北的天空雲開霧散,歡快的牧歌縱情飛揚。
冷寂的草原好久沒這麼熱鬧了,匈奴狼們這些年吃土喝風,早就郁悶如狂,見此情景,個個好似三天沒吃飯的餓鬼,紛紛要求殺過去大掃蕩一番。
匈奴的頭狼單于老兄卻不是個蠢物,他小心翼翼,先派出一隻偵查部隊去試探,結果趙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丢下數千百姓,倉皇逃竄。
孫子曰:“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這就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誘餌要足夠,演戲要逼真。
單于聞信貪狼星大動,立刻糾集了十萬狼軍,舉師南下,誓要将代郡洗劫一空,雞犬不留。
李牧笑了,多年的沉默與忍耐等的就是這一刻,爆發吧,兄弟們,讓匈奴人也嘗嘗趙國鐵騎踏碎脊柱的痛苦滋味,該收網了……
果然,匈奴狼們如風一般卷過草原,一頭撞進了李牧的大網之中。
等待他們的,并不是什麼牛羊财寶花姑娘,而是一個精妙絕倫曠古爍今的“李牧奇陣”。
是的,史書明載,李牧所布的乃是一個奇陣,一個世上從未有人使過的奇陣,一個專克大規模騎兵軍團的必殺奇陣。
此奇陣,以車陣從正面阻擊,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滞敵騎行動;車陣之後,以五萬弩兵輪射;騎兵及步兵則控制于軍陣側後待機。當匈奴軍的騎陣沖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将十萬步兵調前發動總攻,同時一萬三千名騎兵兩翼包抄合圍,所有兵種,配合無間,全陣如同一個毫無誤差的精密儀器,轉瞬間将匈奴十萬鐵騎死死鉗住,然後一錘下去,爆頭。
李牧是不動則已,一動則雷霆,勢如萬鈞,置敵于累卵之境,一壓即碎。
這,正是劉伯溫所謂:凡與敵戰,可僞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驕傲的匈奴狼敗了,大敗,十餘萬騎全軍覆沒,頭狼單于僅以身免,縱橫草原十餘載的強梁一朝盡覆,從此李牧在世都不敢再近趙邊,直到數十年後又怼上蒙恬三十萬秦軍。
緊接着,李牧趁勝大進,席卷草原,滅襜褴,破東胡,降林胡,承武靈之餘烈,立不世之大功,從此趙開地千裡,邊患盡去,北天烏雲為之一散,風雨飄搖的趙國,被李牧的強心一針,打的是精神大振,不管是起死回生,還是回光返照,總算,前途不在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