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廷山|清代荀學史略

康廷山|清代荀學史略

摘要:荀子是先秦時期繼孔子、孟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代表人物。然因其主張“性惡禮僞”并批判子思、孟子,以緻為宋、明理學家所诟病,并被排黜為異端,長時間未能得到重視。而進入清代以後,随着宋、明理學的式微及乾嘉考據之學的興起,荀子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并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本文将清代荀學的發展分作清初、清中葉、晚清三個各具特色又互有聯系的階段,着眼于分析各時期、各學者荀學研究的特點及所取得的成果,以期展現整個清代荀學研究的全貌,并為我們今天的荀學研究提供可鑒之處。荀學之式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宋、明理學家的排黜,而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所發起的反王學思潮則可以說是間接地在為荀學的發展掃除障礙,且他們反王學的某些思想實際上又是對荀子的一種繼承。而他們提倡經世緻用、提倡實學的主張又對乾嘉時期的戴震乃至晚清的譚嗣同、章太炎等人的荀學方法和思想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傅山及稍後的王懋竑等人對《荀子》的校注以及費密等人所發起的荀子從祀之議也都極有力地推動了荀學的發展。雍、乾之際的任啟運《荀卿論》一文從人性論及從祀等多個角度為荀子作了辯解,其中許多觀點更可謂開乾嘉尊荀運動之先河。然而此時學界畢竟仍籠罩在宋萌理學的氛圍中,明代遺老學者如孫奇逢等人依然踐行宋明理學家的學術旨趣,且其弟子廣遍天下,達官顯貴亦不在少數,故其在學界仍占據着主流位置。加之清王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在科舉上亦沿襲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故此時學界的主力軍仍是宋明理學之餘緒。如馮班、焦袁熹、熊賜履等人都延續前人之觀點,對荀子加以批判。清中葉考據學的興盛推動了《荀子》文本的整理工作,一時間各種校勘、注解之作層出不窮,《荀子》之整理蔚為大國。不僅有謝墉、盧文弨校刻《荀子》之舉,更有王念孫《讀荀子雜志》之作,其他如郝懿行、顧廣圻、劉台拱、陳奂、洪頤煊等人亦紛紛着手于《荀子》的整理與研究。他們在校注過程中注重對《荀子》宋、元刻本的搜集和使用,并運用更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學者們同時又對荀子的姓氏、生平遊曆、傳經之功及為《荀子》作注的楊驚之生平等相關問題展開考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這種整理與考證又使學者們對荀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不再像宋明理學家那樣一味地對荀子加以貶低,反而對荀子在宋、明時期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不滿。謝墉、錢大昕、郝懿行等人都紛紛為荀子性惡說和非思、孟辯白,汪中則極力肯定荀子學術的正統性,推崇荀子的傳經之功。嚴可均又在總結前人推崇荀子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恢複荀子從祀地位的主張。而清代官方所修的《四庫全書總目》亦為荀子辯解,并引韓愈“大醇小疵”之說為其定論。乾嘉時期的荀學出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荀子地位亦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此時期的荀學研究過于注重考據,而在荀子義理的研究方面卻過于薄弱。乾嘉學者們在為荀子辯解時雖對其思想稍有涉及,但多緊抓荀子思想中有争議的地方如“性惡”及“非十二子”等不放,而未能深入挖掘荀子思想中其他優秀成分。此時期僅有惠棟、戴震及汪缙等為數不多的幾位學者在荀子義理研究方面有所成就。惠棟《荀子微言》一書着重從經學(尤其《禮》、《易》)的角度來發掘荀書中所蘊含的大義;戴震雖然推崇孟子性善說,并對荀子的性惡論及禮義觀加以批判,但實際上卻在認識論、禮欲關系及“解蔽”思想等方面對荀子有很大的繼承;汪缙《繩荀》六篇則對荀子禮學之天人相分的特點、“禮以養欲”及“禮之行在先正名”等觀點多有發揮,同時也為荀子“性惡說”等作出辯解。時至晚清,乾嘉時期所發起的荀書整理及對荀子的考證工作繼續蔓延,此時期的學者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湧現出了俞樾《荀子平議》、孫诒讓《劄适》、胡元儀《郇卿别傳》等一系列佳作,并最終成就了王先謙《荀子集解》這一集大成之作。然而随着西方列強的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噩夢驚醒了沉浸于聖賢之書、考據之學中的知識分子們。殘酷的現實鞭笞他們去尋求濟世救民的良方。作為諸子中的集大成者,《荀子》也受到了章太炎及維新派之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極大重視。章太炎對荀子“法後王”的思想加以表彰,維新派則将荀子視作中國兩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代言人加以猛烈的抨擊。西方列強的入侵,随之而來的則是西方發達的自然科學技術及其先進政治體制與民主思想。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學術界自然也受到了西方學說的沖擊,東西學術漸漸融會到一起。此時的荀學研究也摻入了西方學說的元素。章太炎、梁啟超、嚴複等人引入了西方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一些觀點或方法對荀子的群分說、正名思想等加以研究。章太炎又嘗試用佛學理論對荀子的人性論、認識論加以诠釋。他們對荀子的學說或揚或抑,或将其與西方學說相結合,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荀學的發展。可以說,清代是荀學複活并逐漸走向興盛的時代。清代荀學也是荀學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清人對《荀子》的校注、考證及清末有關荀子的論争更為其後民國乃至現當代的荀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而對這一時期的荀學展開研究并着眼于清代荀學史的寫作,不僅可以為我們展現整個清代荀子研究的全貌,亦可為我們今天的荀學研究提供可鑒之處。

關鍵詞:清代;荀子;荀學;考據;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清初荀學的發展

第一節 明末清初的反王學思潮及其對荀學的影響

第二節 清初學者對荀學的推動

第三節 清初理學家對荀子的批判

第二章 清中葉荀學的興盛(上)

第一節 清中葉荀學興盛的背景與特點

第二節 清中葉的《荀子》整理校注成果

第三節 清中葉對荀子生平及相關問題的考證

第四節 清中葉學者對荀子的辯解與推崇

第三章 清中葉荀學的興盛(下)

第一節 惠棟《荀子微言》及其荀學思想

第二節 戴震對《荀子》義理的闡發

第三節 汪缙《繩荀》及其荀學思想

第四章 晚清荀學的演變與論争

第一節 晚清荀學演變的背景與原因

第二節 乾嘉荀學之餘波

第三節 章太炎對荀子思想的表彰與研究

第四節 維新派對荀子的批判及其沖突思想

結語

參考文獻

康廷山|清代荀學史略

康廷山,山東沂水人,于2005—2016年就讀于山東大學,獲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任教于煙台大學人文學院。

主講課程

古代漢語、訓诂學、漢字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

研究領域

先秦文獻與文學、古籍整理。

主要成就

現主持山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一項,在《中華文史論叢》、《周易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等期刊發表論文數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