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孔融讓梨的故事為人們熟知,常常用來教導年幼的孩童。年幼的孔融就如此懂得謙讓之禮物,實在讨人喜愛,又的确值得後世所學習。

現如今的孩子們大都嬌生慣養,唯我獨尊。分發梨子的時候往往會展開“争梨大戰”,是以“讓梨之舉”更應該蔚然成風。知禮節、行禮節,是我們一生需要研習的必修課。

大多數人對孔融的印象隻定格在他的童年,卻不了解他長大後又成長為怎樣的人。年幼時就有如此不凡的見解,長大了自然也是有一番作為之人。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名列“建安七子”的孔融也是一代風骨文士,他不曲意逢迎,反而一生恪守道義。屢屢與曹操頂撞,終于成為了曹操的眼中釘,曹操隻想尋個好時機将他一處而後快。

當孔融背負上若幹罪名被誅九族時,他隻是請求曹操放過自己年幼的兒子,卻不想自己年僅九歲的兒子,說出了一句讓他潸然淚下的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稚子意在告訴父親不必再向曹操求情,也知自己亦是難逃一死。可見稚子的聰慧,猶如四歲的孔融一般。龍生龍,鳳生鳳,孔融的兒子若是被撫育長大,定也是成為難得人才。

《後漢書》記載:“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孔融是名門之後,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後代,是以他自小受儒家學說的教化,以孝聞名鄰裡。

在他四歲之時,和諸位哥哥一起分梨子吃。他卻選取最小的那一個,長輩們都問他緣故,他卻說因為自己年紀小,是以理應拿最小的梨子。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孔融的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人的稱贊,他不僅知禮讓,更深有孝心。

在他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

年幼的孔融十分哀痛,走路都需要别人去攙扶。于是他的孝名更加顯揚,也是在父親去世後,他和母親、哥哥相依為命。

長至十六歲,又發生了一件事。有一日,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事外出了。這時,有一個神色慌張的面生男子前來投靠,因為他正在被官府通緝,是以想尋求孔褒的庇護,避一避風頭。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可是孔褒不在家,孔融再三思考,因為這個男子是自己哥哥的朋友,是以,孔融還是替哥哥收留了他,卻不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官府很快就知道了。

孔融被扣上了包庇罪犯的罪名,被抓走。但是他包攬了所有的責任,說與任何人都無幹系。

最後,因為這男子是孔褒的朋友,是以把罪名判給了孔褒。但是,孔融的賢名也是以更加遠揚。

孔融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漢獻帝繼位以後,他就得到了重用。他不畏權貴,常常将貪官污吏記錄在冊,是以得罪了一幫出身貴族的人。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他也曾經與把持官場的董卓發生争辯,最後被董卓懷恨在心,聯合了一夥大臣将孔融貶職。可以說,孔融不适合在官場打交道,他威脅到了貴族官宦們的“那一塊蛋糕”,也無形間告示了他今後的命運。

說好聽一些,孔融是官宦貴族之中,敢言直谏的一股清流。說難聽一點,他像是暗藏殺機的官場上的“二愣子”。孔融的“敢言敢說”,為他日後的結局埋下了禍根。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挾天子以令諸侯”講的就是曹操挾持了漢獻帝,他的此舉招緻了孔融的不滿和不齒。于是,孔融時常在朝堂之上彈劾曹操,令曹操下不來台面。

曹操曾經下過一道禁酒令,于是孔融立即寫了一篇文章諷刺曹操。在文章中寫道,要成大事的人們沒有一個不飲酒的,曹操禁酒是十分愚昧的行為。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曹操知道後當然是惱怒不已,恨孔融恨得咬牙切齒。

後來的時候,曹操和自己的兒子曹丕,同時看上了袁紹美若天仙的兒媳甄姬。孔融當即又寫了一篇文章,以此來戲弄取笑曹操。這無疑又煽了曹操心中的怒火。

都說禍從口出,孔融的一次次舉動逐漸喚醒了曹操心中暗藏的殺心。曹操一直苦于找不到理由,殺掉這個肆無忌憚的孔融,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那麼曹操最後是怎樣殺掉孔融的呢?

據說孔融曾經提出過一個“父母無恩論”,還大放厥詞地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毫無恩情,子女隻是父母歡愉之後的産物。他甯願将糧食贈與陌生人,都不願意給父母。

這種荒謬之言到底是不是孔融說的,後世也無從考證。人們都不敢相信那個自幼知禮有義有孝心的孔融,會說出如此大不敬之語。到底是不是曹操硬加給他的罪名,我們也無從得知。

曹操卻揪住了孔融的小辮子,認為他這等言論與弑父殺母的行為無異,違背了傳統的道德理念。于是他就以“不孝”的罪名處死了孔融。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在孔融死之前,一直和曹操對着幹的他,曾請求過曹操放過自己年幼的兒子。可是稚子卻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孔融潸然淚下。

不知此時的孔融心中是不是懊悔不已,他的家族與血脈一朝毀于旦夕。

我們回顧孔融的一生,總會為他四歲時明事理的話語感到驚喜,會為他的孝心與大義啧啧贊歎。但是他着實不适合在朝廷為官,在那個年代,官宦貴族都是朝廷中的核心力量,有誰是真的清廉。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與“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屈原相比,孔融的下場無非是更加荒唐而糟糕。不過我們縱觀他的一生,他一生的敗落,還是歸于“禍從口出”這個詞語上。

在朝為官,不懂得收斂自己的爽言爽語,本就不居高位,身後也沒有什麼靠山能倚靠。還渾然不怕地得罪權勢滔天的當權者,真是當自己有九條命了?

孔融被誅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幼子,9歲幼子随口8字盡顯聰慧

或許在他死的那一刻,心裡是懊悔無比的,因為自己的爽言爽語終于連累一家老小悉數喪命。在亂世之中,即使看不慣當朝者,也應該懂得明哲保身,為保全自己的家族而着想。

飽讀詩書的孔融是否忘了一個道理,凡事應當先三思而後行,禍從口出。後世的人們也應引以為鑒,吸取他的畢生教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