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行出狀元 · 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 金家虹:映山靜水 妙手繡心

作者:杭州工會

行行出狀元·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刺繡,是我國的傳統文化

具有悠久的曆史

除了掌握高超的工藝技巧

還包含着一定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境界

本期工匠故事的主人公金家虹

一直緻力于杭繡傳統針法的收集、研究

和精品設計創作工作

在延續杭繡閨閣刺繡風格的同時

注重将傳統針法和現代創意相結合

形成了隽永清新的風格

接下來,和杭小工一起

看看她的故事吧~

“工匠”名片

行行出狀元 · 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 金家虹:映山靜水 妙手繡心

金家虹

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

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首批杭州萬人計劃傳統工藝領軍人才、杭繡非物質文化遺産省級傳承人、浙江省抽紗刺繡中青年十大名師,進階工藝美術師、中國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青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

“工匠”語錄

守藝守心·精益求精

金家虹:映山靜水 妙手繡心

行行出狀元 · 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 金家虹:映山靜水 妙手繡心

1988年,金家虹從杭州工藝美校的杭繡專業畢業時,全班共有16個人,而現在,全職做刺繡的隻剩下她一個人。

是什麼,支撐着她對刺繡的執着和追求?

金家虹說,在自己還懵懵懂懂的時候,就記得一位老師說過:“刺繡是中國最有人文精神的傳統技藝,它由女性情感的融入而成,是以它最能展現中國手工藝文化的精神。”于是,她羨慕極了古時女子沉浸的氛圍——詩詞曲賦萦繞,潛修靜繡。在金家虹看來,杭繡就是含蓄的絲線與有序的針腳排列組合産生出微妙的光質變化,蘊藉着内斂、柔美、細膩的美好特性,傳統獨特的刺繡藝術加上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滋養,使它獨具魅力。

畢業僅一年,金家虹的作品《榴紅蟬鳴》、《少女與果盤》就被多位海外客人收藏,這對金家虹來說,無疑是個激勵。積聚在她内心深處的熱愛,便像火山般爆發了。

欣喜過後的金家虹很快恢複了内心的平靜,繼續“潛修靜繡”。“學杭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一年隻能做點簡單的東西,學四五年才能開始做些作品。”

《陌上清影》《蝶語》《戀戀青花》《羽裳》,這一幅幅作品,見證了金家虹的成長。三十多年來,她一直緻力于杭州刺繡傳統針法的收集、研究和精品設計創作工作,在延續杭繡閨閣刺繡風格的同時,能充分吸收其它藝術品種的精髓,設計作品時注重将傳統針法和現代創意相結合,并已逐漸形成了隽永清新的風格。

行行出狀元 · 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 金家虹:映山靜水 妙手繡心

每年,金家虹都會抽出時間去知名高校繼續深造。在她的作品裡,遊動着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元素,加之她獨特的情感滲入,使得她的每件作品,都蘊含獨特韻味。

“希望可以用我的一技之長,幫助各地婦女學習傳統技藝,帶動就業增收,為當地緻富奔小康創造新生機。”這些年,金家虹奔走在全市各個社群基層,在市民學校、文化家園、社科講堂中傳播着美麗的非遺文化。去年,金家虹與組織成員們帶着“非遺扶貧”的任務來到了西藏那曲地區,為來自25個鎮43個村的100多位牧民婦女開展浙藏兩地刺繡技藝交流教育訓練。

近幾年,金家虹明顯感覺來找她學習杭繡、了解杭繡的人多起來了,工作室常常坐滿了人,這讓金家虹很欣慰。未來,金家虹希望把課件帶到更多的學校去,以團隊的力量來做普及工作,希望杭繡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每針每線,且繡且悟,金家虹繡出的,皆是對美的向往、傳承與弘揚。

記者手記

行行出狀元 · 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 金家虹:映山靜水 妙手繡心

成為一名匠人,修煉的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心境。金家虹走在刺繡的阡陌小路上,她承接傳統又敢于創新,讓杭繡不斷地煥發新生機。而她的内心始終保持一份安靜和淡泊,久而久之,匠人已達,匠心已成。

【行行出狀元·“杭州工匠”特别報道】

★毛戈平:美是一件骨子裡的事兒

★石 丹:過去用六年成就自己 未來用六十年培養他人

★朱炳仁:與銅相識數十載的别樣人生

★葉小挺:用整個青春堅持最初的熱愛

★付 強:小小的方向盤承載着千家萬戶的幸福

★朱劍俊:我與園林,從喜歡到熱愛

★朱 臻:他們依舊是心中有火眼裡有光的“少年”

★江 亮:用專業能力傳遞文化自信

★梁 駿:不斷創“芯”走向行業前列

★楊 波:永無止境的中國“芯”

★吳江東:既做教育家又做藝術家 成就學生同時發展自己

★吳志新:傳承工匠精神,“焊”衛精彩人生

★何嘉琳:醫者,生而為人,生而為衆人

★張平:“金飯碗”也搶不走我的電視夢

★張紀明:“知其然更要知其是以然”

★張利舟:時間與毅力澆築出的匠人堅持

★陳敏:十三年青春不悔 用心當好更多孩子的“媽媽”

★項發建:三十年不變,隻為一杯啤酒

★王劍雲:“精雕細琢”杭幫菜

★陳楚:0.01mm的“計較”與溫情

★餘求問:求學好問築匠心

文字 / 何去非

編輯 / 韓 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