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感情,華東師大博士生成為“最美大學生”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感情,華東師大博士生成為“最美大學生”

“2021最美高校輔導員 最美大學生”釋出,左四為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所學生周傑。本文圖檔均為 華東師範大學 供圖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釋出2021年“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迹。劉宸、劉耀東、楊倩、宋哲、張建、阿蔔拉江、周傑、周錦宇、黃君婷、梁榮浩10名在校大學生被評為2021年“最美大學生”。

12月7日晚,《新聞聯播》釋出了“2021最美高校輔導員 最美大學生”事迹,其中包括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2016級博士研究所學生周傑。他也是此次獲此稱号的唯一一位上海學子。

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感情,華東師大博士生成為“最美大學生”

周傑擔任亞洲語言處理國際會議宣傳主席。

潛心做勇往直前的學習者

周傑主要研究自然語言處理,他坦言,選擇人工智能,源于幼時夢想。“國小時,我在學校計算機教室一待就忘記時間,覺得自己和電腦可以人機互聯,好神奇。也就是從那時對計算機産生的濃厚興趣,在我心裡埋下了科學的種子。高中時,我親曆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出現了物聯網可穿戴裝置研究。現在,中國高鐵、航天科技的發展突飛猛進,部分成果已處于國際領先水準。我堅信自己将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投身強國偉業,為祖國發展出力。”

201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保送至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一名博士研究所學生,師從賀樑教授。

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感情,華東師大博士生成為“最美大學生”

周傑與導師賀樑教授交流學術問題。

入學後,機器人情感分析技術難點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情感需求成為師徒二人經常探讨的話題。他們希望讓機器人也有“溫度”,以解決經濟轉型期助老扶幼的迫切之需。

在讀博期間,周傑深耕情感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研究,緻力于将這些技術用于解決社會問題,提高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品質。通過不斷努力,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與實踐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2020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和2021年最美大學生等榮譽稱号。

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感情,華東師大博士生成為“最美大學生”

周傑(左三)獲“一帶一路”國際大資料競賽特等獎。

立志做人工智能賦能情感的領跑者

深度學習、情感分析和自然語言處理是人機互動非常重要的應用研究領域。機器能否擁有情商正是周傑的興趣所在。

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感情,華東師大博士生成為“最美大學生”

周傑所獲榮譽。

“目前,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務上功能還不是很強大。雖然在圍棋這類很難的項目上占據優勢,但它們都是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比人類強的隻是擁有更多的算力。機器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它們都是基于大量的訓練資料實作成長的。深度學習目前的優點是,機器在部分問題上甚至可以超越人類,比如人臉識别、圖檔分類等。但人工智能還可以在更加複雜的任務,如認知、推理等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讓機器不僅僅擁有智商,也能夠擁有情商。我希望在不遠的将來,通過科研攻關能讓《超能陸戰隊》的‘大白’走進千家萬戶,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支援與幫助。”周傑說。

在導師賀樑教授以及吳苑斌副教授的指導下,周傑實作了該領域的突破。他在AAAI、 KBS、 INS、COLNG等國際知名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2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身份發表13篇(包括SCI 一區/CCF A論文4篇,SCI 二區/CCF B論文4篇)。

在讀博期間,他在加拿大約克大學訪學一年,并長期擔任Information Sciences、Knowledge-based Systems、Neurocomputing、JMLC、AAAI等多個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應邀參加國際頂級會議AAAI 2018、DASFFA 2020、COLING 2020,并進行現場報告。

這些年,周傑在專業競技比賽中過關闖将,累計7次參與國内外知名大資料挖掘比賽,4次獲得第一名,3次獲得第二名,開源方案獲得300餘人關注。他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首次在國際頂級賽事國際知識發現和資料挖掘競賽(KDD CUP)中取得前三名,并在KDD會議上展示彙報。

“科學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創新無止追求。”周傑表示,他将和他的團隊繼續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攻破“卡脖子”難題,力争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貢獻更多成果,助力國家人工智能發展。

責任編輯:高文 圖檔編輯:陳飛燕

校對:丁曉

上一篇: 遲到的告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