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中松鶴每日感悟(140)如何正确了解“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作者:鼎新智庫
雲中松鶴每日感悟(140)如何正确了解“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雲中松鶴

雲中松鶴每日感悟(一百四十)

(接上期)

簡單

解讀(149)如何正确了解“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中國有句俗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自古至今,一直在社會中流傳。有的人相信,總是嚴以律己,積德行善;有的人不信,總是消極失望,甚至認為“好人沒有好報”;更有甚者甘願與“邪惡”為伍。

那麼,我們先來研究“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可否正确?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是佛教“因果論”的經典名言。

它的理論根據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土壤中,種下什麼種子,就發什麼芽;發什麼芽,就長什麼苗;長什麼苗,就會開什麼花,也必将結什麼果。這是自然界萬物生命延續的必然規律。

故,佛家認為:人世間,一個人若廣辦好事,就會廣種“善緣”,其必将口碑好、人緣好、好事自然就會找上門,或你遇到困難時,就會有很多人幫扶你;同理,一個人,若作惡多端,其必然到處播種“仇恨”,其周圍多是自己的“仇人”。此人結果也必然“橫禍”不斷,或遇到“困難時”,就會是“牆倒衆人推”。

但,事實又是如何呢?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如此嗎?有人說,他們看到并經曆了惡報與善報,信服了,以至于不僅自己信服,還教育後人“與人為善,多辦好事”;但也有人總認為:“惡人”和“好人”都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報應”,是以堅持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所提出的觀點。

但是他們忘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後面還有一句“不是不報,時間不到”。因為世上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有個過程,不可能很快就今天種豆,明天就收獲。“大惡”與“大德”的形成,都是有一個過程,故其報應也都需要個過程;“小惡”與“小德”一般來的快,其報應就來的“快”。

例如:一個人舉手之勞,幫幫别人,大部分人就會說聲“謝謝”回報,甚至投之以李,報之以桃;再如:一個人若“罵别人一句”,估計很快就會收到别人的“辱罵”與“反擊”等。

再看:一個人做一件千秋萬代的大好事,若等後人看到結果,估計需要若幹年才能了解與明白,毛偉人就是如此;同理,一個人做件“大惡事”,很多人一時往往會被蒙蔽,隻有到若幹年後,才會發現“此人把我們賣了,還在幫人家數錢”,“小矮人”是也,此乃“大奸似忠”。如此“大德”與“大惡”的回報都會很慢很晚!但絕不是“不報”!

講到此,仍有人堅持不認同古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的說法。他們的理由:若真有如此慢的報應,幾十年過後,對受到“打擊或受折磨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嗎?

說此話的人,一是正義感較強,痛恨“邪惡勢力”,希望馬上“制止”“清除”與“打擊”,是可以了解的;二是“祈求德報”心切與其人生格局不夠,沒有達到“大善”與“大悟”的高度,多是追求眼前利益;三是對“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存在機械僵死的了解,似乎不按“自己的想法”發生,就是假的;四是此類人,大多是沒有經曆過社會曆練,不知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萬事萬物“參差不齊”,凡事不可“千篇一律”的自然道理。

故,若一個人存在以上偏執“思想認知”,就會出現對“善念與善行”的“苛求”與“動搖”;若此人不及時、堅決杜絕自己此類“邪念”的滋生,就會滑向做“惡人”的行列,或隻在憤憤而郁生活中苟延殘喘。

接着,又有人說了:生活中,若不及時地對善惡“回報”,不等于變相地放任“作惡”的人繼續作惡嗎?不等于愧對了“行善”的人嗎?

不能簡單地“如此說”!

因為萬事萬物各有各的情況,有及時地得到“回報”了;有的沒有及時“回報”,雖然慢,但最後都有“回報”;還有的人的“災難”,可能是他的應得的“報應”。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多是指宏觀上自然的“報應現象”的描述。隻有大家都一心向善,作惡的人才會越來越少;隻有大家都一心向善,才能形成合力,盡快地“懲處”惡人,鼓勵善人;隻有大家都一心向善,才能縮短懲處“惡人”時間。也就是說,除了“自然報應”外,社會和人為的“報應”,也會如期而至的,但此報應的快慢,也與社會的法制與環境有關。

反之,若社會上很多人都懷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的正确性,進而滑向“惡人”行列;那麼,惡人隊伍就會越來越大,社會風氣就會越來越壞!

故,“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雖是自然“報應”法則,但它也需要全社會與廣大群眾共同去了解、去踐行、去維護、去“懲罰”,去從每個人自己現實生活中具體事情做起,才能加速地形成“正義戰勝邪惡”的良好社會風氣!

(作者:雲中松鶴,2021年12月6日上午,寫于北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