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宇宙的本質是精神與物質

作者:好過難過都要過

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盧梭

讓雅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傑出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

盧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父親是一個鐘表匠,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後10天,母親就去世了。10歲那年,他的父親為了捍衛正義,不向黑惡勢力低頭,在法院下達的緝拿通知下憤然離開日内瓦,家裡隻剩下年幼的盧梭一人。

家境的貧寒,未能讓盧梭有機會接受系統性教育,但他從小跟随父親也讀了不少書。為了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教師,長期遭受屈辱和冷遇的經曆,讓盧梭很早就對“殘暴和不正義”充滿了反抗意識。1741年,盧梭去了巴黎,在那裡靠抄寫樂譜為生。在那裡,他結識了一大批淵博的學者和思想家,可惜最終都因思想不同而分道揚镳。但在此過程中,他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也鍛煉了反抗封建勢力的堅強意志。

1749年,盧梭在“科學與藝術的複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的懸賞征文活動中,抒寫了自己的見解,被評為首獎。之後,他又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以及《社會契約論》一書,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民主主義争執思想。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爾》問世,抨擊了法國腐朽的争執、宗教,尤其是摧殘兒童身心的封建主義教育。《愛彌爾》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爾》。為了躲難,盧梭逃往瑞士,而後去了英國。

法國政府和天主教會對盧梭的政治迫害,使得他身心備受煎熬。1767年,盧梭傳回法國,避居在巴黎市郊。1772年,他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忏悔錄》。

1778年,這位反封建的鬥士與世長辭,他的遺體于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于巴黎先賢祠。他的棺木外形設計成鄉村小寺廟的模樣,從正面看,廟門微微開啟,從門縫中伸出一隻手來,手中擎着一支燃燒的火炬,象征着他的思想點燃了革命的烈火。

盧梭沒有專門的哲學著作,他的哲學觀點隻是散見在《愛彌爾》等著作中,他是一個自然神論者,反對傳統的宗教,但不否認神的存在,承認非物質的靈魂存在。他認為,宇宙的本質是精神和物質兩個永恒的實體,精神是積極的、能動的,可以組合和改變事物;物質是消極的、惰性的本原,隻是變化的對象,隻能承受運動、傳遞運動,但自己卻不能夠運動。物質的運動,完全是由精神力量,也就是意志推動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