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宇宙的本质是精神与物质

作者:好过难过都要过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卢梭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

卢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一个钟表匠,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10天,母亲就去世了。10岁那年,他的父亲为了捍卫正义,不向黑恶势力低头,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离开日内瓦,家里只剩下年幼的卢梭一人。

家境的贫寒,未能让卢梭有机会接受系统性教育,但他从小跟随父亲也读了不少书。为了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家庭教师,长期遭受屈辱和冷遇的经历,让卢梭很早就对“残暴和不正义”充满了反抗意识。1741年,卢梭去了巴黎,在那里靠抄写乐谱为生。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大批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可惜最终都因思想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在此过程中,他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锻炼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

1749年,卢梭在“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的悬赏征文活动中,抒写了自己的见解,被评为首奖。之后,他又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以及《社会契约论》一书,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争执思想。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问世,抨击了法国腐朽的争执、宗教,尤其是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爱弥尔》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尔》。为了躲难,卢梭逃往瑞士,而后去了英国。

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对卢梭的政治迫害,使得他身心备受煎熬。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在巴黎市郊。1772年,他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

1778年,这位反封建的斗士与世长辞,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棺木外形设计成乡村小寺庙的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中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燃烧的火炬,象征着他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烈火。

卢梭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观点只是散见在《爱弥尔》等著作中,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反对传统的宗教,但不否认神的存在,承认非物质的灵魂存在。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永恒的实体,精神是积极的、能动的,可以组合和改变事物;物质是消极的、惰性的本原,只是变化的对象,只能承受运动、传递运动,但自己却不能够运动。物质的运动,完全是由精神力量,也就是意志推动的结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