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公務員”張敏:淡水河養育的“阿妹”還母親河碧水長清

作者:新華社客戶
“最美公務員”張敏:淡水河養育的“阿妹”還母親河碧水長清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婵 通訊員 李欣

如今,惠州淡水河裡魚蝦成群,白鹭不時低飛掠過水面,兩岸綠樹随風搖曳。每次看到在河旁散步的市民露出幸福笑容,惠州市生态環境局惠陽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敏十分欣慰。回想過往1800多個日日夜夜,她清楚,淡水河的清澈來之不易。

12月2日,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公布“最美公務員”評選結果,張敏是廣東唯一的上榜者。人們對張敏的評價是“較真”“執着”,她也坦言,自己經常擔任“醜人”“惡人”的角色:“幹環保工作容易得罪人,不是布置任務,就是督促整改。不是我愛較真,實在是治污攻堅任務沒有價錢可講!”

環保新人啃下“硬骨頭”

很長一段時間,淡水河都是惠州惠陽區周邊數十萬居民的飲用水源。20世紀90年代,部分工廠的污水直排入淡水河,導緻河水變黑變臭。老百姓每次經過淡水河都面有愁雲,“母親河”變成“傷心河”。2008年,淡水河整治被省人大列為重點督辦議案。經過治理的淡水河在2012年消除了黑臭,但直至2018年仍未能達标,被中央環保督查列為重點整改問題之一。

面對這一“硬骨頭”,張敏在上任的第一天就暗自下定決心:要打一場治污攻堅的硬仗,讓淡水河碧水長清!她是土生土長的惠州惠陽人,從小喝淡水河的水長大。剛上任時,張敏還是個“門外漢”。她把睡覺以外的時間用來“惡補”功課,逐漸熟悉環保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成長為同僚眼中的内行人。

污染治理需從源頭抓起。2017年,張敏帶着團隊走遍了淡水河流域的大小河湧,調查分析了淡水河上中下遊以及16條一級支流的水質變化,溯源監測了300多個入河排污口,用近一年的時間摸清底數、查清原因。随後,她大膽提出“不讓污水入河”的治理思路,制訂了系列科學系統的方案。

方案已定,如何落實?張敏主動挑起重擔,協調各職能部門和9個鎮街,建立了“政府主導、環保牽頭、部門協同、河長主責、鎮街落實”的高效關聯治水機制。三年來,當地共完成了近400項治污工程建設,建立擴建12座污水處理廠和一體化處理設施,治理入河排污口363個,如期實作了旱季“污水不入河”的目标。

硬仗困難重重。經過艱難治理,黑臭水體橫嶺水始終未達标,是淡水河穩定達标的最大隐患。張敏憋着一股氣,帶領團隊一次次溯源,終于查清問題所在,并協同各方敲定了一體化治理工程選址和建設方案。經過2個月的緊張施工,設施投入使用,治污能力的缺口終于補上,橫嶺水預期達标。

好消息接踵而來。2020年,淡水河國考紫溪斷面全年自動監測站均值優于地表水Ⅲ類标準,這是淡水河20多年來首次實作全年穩定達标。

既當“包公”又當“醫者”

一直以來,企業重經濟、輕環保的粗放型發展是環保的最大威脅。張敏坦言,擔任局長這幾年,想通過請吃飯送禮找她走“後門”的,有;找關系打招呼的,也有。結果,她油鹽不進,一方面充當監管“黑面包公”,開展“夜鷹”、“雷霆”、深惠交叉“百日行動”等專項執法行動,對重點流域重點排污企業,實行車輪式地毯式交叉檢查執法;另一方面,她又作為把脈問診的“醫者”,通過加強技術指導和專家服務,提高企業環保意識,推動200多家重點企業進行治污設施提标更新。

環保工作,既要“善治”,也要“重防”。在發動全民參與治水的同時,張敏帶領團隊探索“網際網路+現代環保”的管理方法。面對監管難的問題,當地創新推出“人防+科防”執法監管方式,在全省率先建成對企業治污設施安裝過程線上監控系統,對113家企業治污設施進行全過程監控;堅持科學治水,在全市率先推行“專業護河+科技監測”的治水模式,對全區河流進行全天候巡查巡測溯源;在淡水河幹流重點斷面和重點支流安裝了1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全面動态掌握河湧水質變化。

看到如今清澈見底的淡水河,作為惠陽群衆口中親切的“阿妹”,張敏滿懷欣慰,深感自豪。“以為民之心、赤子情懷守護淡水河,守護一方碧水長清。”張敏說,這是她過去的5年,也是未來5年、10年永久不變的情懷。

編輯: 寶厷

來源:金羊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