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作者:武志紅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作者|蘑菇姑姑

編輯|陳沉沉

獨立攝影師鹿道森(原名周鵬),遺體被找到了。

在他失蹤之後,網友們在微網誌發起#尋找鹿道森#的活動,當地警方也調動大量資源尋找……

但還是遲了。

25歲生日的當天,他在微網誌留下最後了一句話和一封長長的遺書,選擇跳海自殺。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5000多字的遺書,描述了他生前經曆的苦痛:

被原生家庭長期忽略情感,

留守兒童,

校園霸淩,

獨居青年

微笑抑郁,

實作自我與經濟困難

……

太多人被他遺書裡沉重的經曆和情感打動,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迅速在這個帖下傾吐心聲。

網友說,鹿道森這個年輕人用自己的生命的代價,揭開了人們内心某些共同的痛苦。

随後,一個“拯救身邊的鹿道森”的話題上了熱搜。

它提出一個問題:更多的“鹿道森”們,正在我們的身邊默默忍受着成長之痛,而他們卻還沒有被發現。

在下一個鹿道森的悲劇出現之前,我們是否可以識别他們,并給他們更多的關注?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的痛

在鹿道森的遺書中,我們可以粗略勾勒他成長的背景和氛圍:

留守兒童——

鹿道森出生在貴州貧困山區,父母早年都出去打工,他隻能輾轉寄居在不同的親戚家,從小就感覺寄人籬下和被父母忽略的痛苦。

山區裡沒有電話,過年他才能見到父母幾天。

平時,他把對父母的想念寫在紙片上,攢在一起拿給他們,可大人們隻是接過就丢掉了。

他說,“那個時候好失落,感覺自己像是過期食品,任人随意丢棄。”

粗暴的情感對待——

父親的粗暴和缺位,給了他很大傷害。

三年級,爸爸因為他做不出一道四年級的數學題,就穿着皮鞋猛踹了他一腳。

這讓9歲的鹿道森記憶深刻。

初三中考沒有考好,父親毫不留情地埋怨譏諷他:

“你這個人不孝,不聽話,自私。”

“你沒有試錯的成本,我們不比别人家。”

校園霸淩——

由于長得比較斯文,性格上又懂事又禮貌,鹿道森被同學嘲笑“太娘”。

在學校裡,鹿道森經常被堵在放學路上,要他下跪,他被罵、被排擠、被威脅、被取外号……

他曾試圖告訴父母,父母說“這世界就是弱肉強食,你做好自己就行了”。

而且,父母也常有意無意認同他的那些外号,說他“不愛說話,不愛打招呼,不自信”。

彌漫的焦慮——

他在遺書中說,媽媽是一個控制感很強的母親,情緒焦慮,經常和父親争吵。

每次吵完,還要告訴他“都是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

媽媽還特别喜歡說“不要亂花錢,家裡沒有錢”。

這些話都給了他很大的壓力。

他說:

“小時候的夢想或許是可以掙很多很多的錢,

這樣家裡就不會再為這種事情吵架了,”

“是錢讓一個人變得歇斯底裡,怒目相向,

是錢可以讓人變得慈眉善目,溫柔可愛,

那我一定要努力長大,努力賺錢讓這種關系緩和。”

工作後,他一直熬夜希望賺錢,但是藝術工作并沒有那麼容易賺大錢,他非常焦慮:

“下個月怎麼活?”

“沒有流量怎麼辦?”

而一跟家裡打電話,家裡人隻會說“家裡沒錢,你這個月掙沒掙到錢”。

“他們永遠隻在乎金錢,名利,地位,沒有人關心你是否幸福,快樂。”

他窮,但不敢跟家裡說,他變得越來越自卑,自閉。

沒有愛,沒有錢,沒有愛情,沒有未來。

在鹿道森的遺書裡,大部分内容都在描述 愛的失落:

“授之肌膚,受之肌膚,肌膚之下,埋藏着多少傷痕和苦痛,

那些年經曆的種種如潮水般總在翻湧,淹沒我。

以愛之名禁锢,諷刺,封閉,傷害……

我們存在于這世間,不被愛不被關心。”

“我渴望光,渴望溫暖,渴望愛,渴望一個幸福的家庭。”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的背後

是一代人的轉型之痛

不少網友會去責怪鹿道森的父母給他的傷害,由此提到了原生家庭。

但簡單拼湊一下鹿道森父母的精神世界,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父母在身邊到處都有,甚至幾乎就是我們的父母和親戚——

他們出生底層,貧窮而忙于生存,焦慮而辛勞地過了一輩子。

在不确定的時代裡謀生,他們無暇顧及孩子,隻能讓他們留守老家。

底層求生的經曆,讓他們收起了情感的需求和體驗,這也是求存的要義。

而夫妻之間,柴米油鹽高過情愛與關懷,盡管吵吵鬧鬧和痛苦,但出于傳統觀念,無法分離。

教育程度不高,讓他們無法反思自己的處境和孩子的處境。

但出于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心願,他們會焦慮地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家孩子的比較,以此看你夠不夠好。

而不夠好,是他們心裡最深的恐懼。

他們對優秀的表達,也許隻有:你到底賺了多少錢?

再說下去,也許你似曾相識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

鹿道森的遺書之是以引發廣泛而強烈的共鳴,是因為這不是「單獨一個原生家庭」的問題,而是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精神創傷」。

鹿道森的父母極其“普通”,甚至找不出什麼特殊的大錯誤。

因為躲在“普通”背後,我們無法責怪他們;

也是因為躲在“普通”之後,鹿道森的遭遇才讓人感同身受地痛心。

這一點在鹿道森的姑姑采訪中得以證明。

她說,他們其實是很普通的家庭,父母關系不錯,不像鹿道森說的那麼差,一家人都不知道他受到的傷害這麼大。

姑姑代表某種“真相”,這個“普通家庭”,隻是一個普通到永遠無法進入孩子情感世界的家庭,你甚至察覺不到和周圍别的家庭有什麼不同。

也許這一點才是最悲哀的。

他們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孩子的世界,了解一個孩子主觀的情感體驗。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的背後,是一代人的轉型之痛。

我們的社會,過去重視的是「物質的再生産」,人是作為生産要素進入社會。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培養是奔工業服務而去。

人本身不是中心,而是作為超額利潤的工具,被嵌入資本的運作。

這就是我們過去幾十年生活的現實和現在的轉型現實: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更多的人為了生存加入到創造物質财富的過程中,其中大多數是底層的勞動力。

但他們和他們的孩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不管是城市和農村,非常多的孩子承受了無人照顧的疼痛。

因為父母不在身旁,是以霸淩很普遍;

因為長期得不到關懷,情感隔離也很普遍。

那種孤獨的成長,無家可依的感覺,從童年開始,一直綿延到“鹿道森們”的一生。

帶着父母輩創傷的鹿道森一代長大後,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方面社會相對富裕,求生不再那麼迫切,勞動水準不再是底層級的了,這一代知識程度更高,反思能力更強。

與此同時,原生家庭種種給我們造成的阻礙更凸顯——

因為我們自身的情感需求更加強烈,自我發展需求也更加強烈,那種想要而得不到的割裂感會更嚴重。

然而,另一方面,在這個新的經濟階段中,環境又更加艱難了……

鹿道森們不就是嗎?

創業很難,大城市的獨居,還不斷面臨父母的不了解,再加上過去自己的遺留創傷無法突破……

他這時的失落、困惑、與無力是很深很深的。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們與“精神創傷”的代際傳遞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代際創傷傳遞”。

是指集體性重大創傷事件,比如戰争,屠殺,恐怖襲擊,自然災害等,這樣的事件往往在較大的範圍内影響到某一個群體,甚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一代人。

在我國,這幾十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精神動蕩給人以巨大的考驗,代際間的創傷傳遞也格外突出。

這樣的代際創傷,也在親子教養中向下一代傳遞。

它不僅是指具體的精神症狀(比如恐懼症強迫症這些顯著的精神症狀),更多的是一種間接情感關系的影響,比如因為代際創傷影響了親子關系,父母輩的功能,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精神健康。

值得注意的這種代際傳遞,也許是父母們試圖掩蓋和忘記的在生活中經曆的恐懼,焦慮,他們從沒有公開訴說,也不想提起,但是,它們仍然以教養模式、溝通方式,通過上一代人的言傳身教傳遞給了後代。

比如鹿道森在遺書中反複提及,媽媽總是重複“貧窮貧窮貧窮”,總是用“你賺了多少錢”來評價他的工作和個人價值。

這些都是“沒有傷口的傷疤”。

在母親頻繁的表達中,恐懼貧窮的感覺已經深深植入到鹿道森的潛意識中。

在他受到事業挫折的時候,會讓他覺得自己永遠得不到父母的認可,而也無法認同自己的價值。

盡管他有很高的藝術天份,但是他賺不到錢,就無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讓他覺得前途渺茫。

與此同時,父母固守在自己的價值觀和處境中,他們又展現出過度控制孩子,他們反複話裡話外強調——

如果不能取得世俗的成功,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如果你不強大你就什麼都不是(遭遇霸淩就是自己不強大),這實際上構成了對孩子的情感虐待和暴力。

他們從小被催眠必須強大、必須賺到錢,除了錢其他的一切都不可信。

是以,鹿道森們其實比所有人更希望用賺到更多的錢,來保護自己,實作自立,一舉強大起來,離開他們。

但現實是,當今的外部環境和種種現實(尤其疫情之後),又很難讓他們得到這條路徑下的自我救贖。

在鹿道森們的身上我看到兩種心理任務:

第一,他們肩負着上一代的希望:要變有錢。

這是父母通過代際溝通傳遞給他的無意識任務,要修複父母一輩子沒有解決的問題——有錢,脫離貧窮,永遠不要為生存發愁。

這一部分父母未竟的願望之中,夾帶着壓力、焦慮、恐懼。

是以,鹿道森在工作上是很拼的。

他常常加班、熬夜,雖然變現很難,但已經小有成就。

第二,他們肩負着自己的任務:要完成自己。

這一部分的自己,想要反叛父母,他們不喜歡父母給他們的無意識任務。

上一代的經曆和價值觀其實跟他本人完全不同了,比如鹿道森的攝影作品呈現的都是神話題材,那是他的烏托邦,也是他對現實的反抗。

他有一個理想王國,那裡是屬于他自己的美好,完全沒有父母給他的帶着某種屈辱印記的世俗任務。

他想要自由的、屬于自己的生活。

是以,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尋找“自我認同”,也在尋找自己的價值觀。

他遺書中呈現的反思,都在表達他是「被迫卷入」到上一代的生活和創傷中。

雖然他也不那麼地信任自己的藝術價值,但在其中他至少可以做自己。

隻是他無法割裂和父母的情感連接配接,畢竟他那麼渴望他們的愛……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看見更多的鹿道森們

原生家庭之是以對我們重要,是因為童年時受到的影響,會影響今後的一生。

鹿道森用自己的經曆提醒現在的父母:情感忽略産生的創傷,比你想象中更大。

根據生物學的研究,在小時候遭受過霸淩、情感遺棄和忽略的孩子,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其構造已經被永遠改變了。

他們成年後會更容易——

1、選擇高風險行為,比如上瘾、沖動、極端……

2、情緒更加消極;

3、患上内分泌疾病或心髒病等。

且年齡越大,這種腦結構修複的可能性越小。

有很多科學資料證明,一個情感上遭到忽視、擔驚受怕的孩子,任憑老師多麼努力教,這個孩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生活的磨難會一再地糾纏和消耗他。

成長過程中唯一修複的可能,也許需要持續的學習,形成自我覺察的習慣,再在好的關系或者咨詢師和藥物的幫助下,用新的關系體驗去降低原生家庭的影響,努力彌補情感的匮乏。

是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鹿道森不應該受到輕易的“評價”,認為他軟弱,不男人。

他并不是因為軟弱而離開,隻是因為他撐了很長的時間,也用盡了全力,但那個惡性循環實在很難打破。

隻是在一念之間,他放棄了。

這并不是他欠這個世界一個交代,而是世界欠他一個擁抱。

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社會和集體的力量非常重要,單單靠自己是很難的。

這本來就是一個集體的問題,需要我們一緻去面對。

也許更多類似鹿道森的不得志青年,埋伏在我們周圍:

他們有的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像樊勝美一樣是扶弟魔,被拖垮了精神意志;

他們有的是那種從小被欺淩,最終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無法适應社會,因而總是品嘗失敗和忽略;

他們有的被性侵卻無法發聲,對「無法得到保護」感到絕望和憤怒,無法與過去和解,也無法走進未來……

他們也許就在你住的小區中,關在租來的小屋裡獨自抑郁。

因為某種自卑和怕給人添麻煩,是以無法跟周圍的人求助。

鹿道森的好朋友就說,他平時看起來還挺開朗的。

是的,那就是鹿道森們的保護殼。

鹿道森自殺前裝作若無其事,生活着。

即使告别,也花了很長時間:找朋友一個個吃飯,把房子退租,把自己的攝影器材送人,捐贈了自己的書籍……

假扮中,他的“異常”沒有任何一個人看出來。

他最後寫道:

“25年,我把生命交還給這個世界。

生即是痛,死則為樂,

倘若真的有前世今生,我不願再輪回,

化作一粒塵,一滴雨,都好過在這世上。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不希望有人來找我,我也不願意成為一杯黃土,就讓我獨自在天涯流浪吧。”

他不想麻煩任何人,獨自走向了大海深處,但心中滿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

當我不知如何表達時,在追溯鹿道森故事的過程中,我被一條媒體的報道标題整破防了——

“鹿道森,來得太晚的陌生善意”

我不禁想,如果早一點,你知道自己并不孤獨,你的痛苦是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脆弱之處,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早一點,你知道你隻要說出來,會有很多人幫助你,你會不會就不再對這個世界失望到要決絕地離開?

對鹿道森來說,他人的“看見“來得太晚了。

但這個世界其實有人看得見你的痛苦,你要相信。

不要忽略你身邊的鹿道森們,找出一個是一個,給他們一個“看得見”的擁抱。

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群人,真的不必一個人去承擔一切。

鹿道森走了:5000字遺書,寫出一代人的痛

作者簡介:Miss蘑菇姑姑,國家二級咨詢師,前大型婚戀網站主編,多家媒體心理專欄簽約作者,情景式女性寫作療愈推廣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本文原創首發公衆号武志紅 (ID:wzhxlx)。

(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