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篇文章和下一篇文章:越王勾踐和範蠡的故事,資訊量比較大,有好多典故和知識點。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北大才女劉媛媛的一篇演講中提到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裡說的是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的典故);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雪恥的典故)。還有孫武(就是著有《孫子兵法》,被西點軍校作為必學教材的傳奇人物)練兵的故事,後面還會講到範蠡的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做法,範蠡深谙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伴君處事方式,最後成名陶朱公的傳奇!

我們先來講講伍子胥的故事。他隐忍十幾年,最終報了殺父殺兄之仇。在政治上,他也非常有遠見,一人輔佐兩代吳王。
我們就從隐忍出逃、報仇雪恨、夫差賜死這三個關鍵詞講一講伍子胥的一生,特别是他與兩代吳王阖闾和夫差之間的故事。
首先我們先來講講第一個關鍵詞——隐忍出逃
伍家是如何被迫害蒙冤的?伍子胥又是如何出逃并背負起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楚國人,他的祖父就是那個上篇文章提到過的,曾經冒死勸谏楚莊王要努力的大臣伍舉。他的父親伍奢是楚平王時期,太子建的老師。太子建,還有另外一個老師叫費無忌。伍子胥一家遭到迫害,就是因為這個費無忌。有個秦國公主是要和太子建定親,費無忌為了讨好楚平王,就說這個公主是個美女,建議楚平王自己把公主納為妃子。費無忌又一想,這楚平王是高興了,但太子建,可能會是以記恨自己。于是他就在楚平王面前污蔑太子,說太子和伍奢有謀反的意圖。太子建心想如果父王相信了,那自己可就慘了,是以他就趕緊逃離了楚國。沒跑的伍奢卻被楚平王關進了大牢。費無忌還是不放心,因為他知道伍奢還有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據說都很有能力。費無忌就建議楚平王把父子三人都給殺掉。哥哥伍尚接到進宮指令之後,就明白了他這一去兇多吉少,于是他對弟弟伍子胥說:你逃走吧,你是可以為父親報仇的人。而我能做的是陪父親共赴黃泉。
果真伍尚進宮後,楚平王就把他和他的父親伍奢都給殺了。而伍子胥帶着滿腔的憤怒逃走了。他聽說太子建已經逃到了宋國,便也跑到宋國去與太子建會合。後來倆人一起逃跑時,太子建被鄭國國君給殺了,伍子胥又逃到了吳國。在逃亡途中,伍子胥病倒了,幾乎淪為乞丐。不過,在人生最倒黴的時候,他仍然銘記為父兄報仇這件事。
這裡有個成語叫風吹草動: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小心謹慎,一路上隻要有風吹草動,就趕緊躲藏起來,最終順利逃往吳國。用來比喻微小的變動。
到了吳國之後,伍子胥終于找到了機會,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講一講第二個關鍵詞——報仇雪恨,看看吳王阖闾和伍子胥倆人是如何互相成就的。
到達吳國之後,伍子胥發現吳國的公子光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想奪得王位。伍子胥覺得,如果他當上了吳王,一定可以幫助自己複仇。是以伍子胥就決定助公子光一臂之力。伍子胥就把自己在逃跑路上認識的一個叫專諸的勇士介紹給了公子光,公子光很是高興,因為他發現專諸是一個又忠心又不怕死的人。過了幾年,公子光果然找到了對吳王僚動手的大好機會。在一次酒席上,專諸把刀藏在魚肚子裡,借着上菜的機會,把吳王僚給刺死了。公子光終于當上了國君,他就是吳王阖闾。
這時候,吳王阖闾想起了伍子胥,就把以退為進在鄉間隐居的伍子胥叫進宮裡,讓他幫助自己謀劃國事。前面我們說過,吳王阖闾還在叫公子光的時候,就是一個有野心,從不消停的人,果然,從他當上國君的第三年起,就為了擴張國土,連年對外打仗,最後,在足智多謀的伍子胥和擅長兵法的孫武的輔佐下,吳王決定聯合其他國家前去攻打強大的楚國(這是伍子胥的祖國)。經過了五次戰役,吳王終于把楚軍打得落花流水。吳王大軍隊長驅直入,攻陷了楚國的國都。伍子胥經曆了16年,終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我們說過,他是要找仇人報仇的。但是,現在楚平王和費無忌早已經死了。伍子胥便想拿楚昭王抵命,但楚昭王也早已經逃之夭夭了,于是隐忍了十幾年的伍子胥,有着滿腔的怨恨,無處發洩,最後把楚平王的遺骨從墳墓裡挖了出來,狠狠地鞭打了300下,這才算出了一口氣。這時候在另一邊,吳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趁着哥哥在外打仗的機會自立為王了,這可氣壞了阖闾,他急忙從楚國撤兵,回到吳國,把夫概打跑了。後來,阖闾在位的第19年發兵攻打越國,卻敗給了越王勾踐,戰争中阖闾的腳趾頭受傷,就這個小小的傷口,最終卻要了阖闾的性命。吳王阖闾的腳指頭是被勾踐斬斷的,按理來說,這麼一個小傷是不足以威脅性命的,有可能是勾踐使用的兵器戈上用了了毒,或者是古時候沒有破傷風,傷口發炎導緻,真實原因已經湮滅在了曆史的長河中。随後,阖闾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那麼夫差為他的父親阖闾報仇了嗎?他還會重用伍子胥嗎?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第三個關鍵詞——夫差賜死,看一看新任吳王夫差為什麼不再信任伍子胥?還希望伍子胥死呢!
夫差繼位為王之後開始重用另外一個大臣叫做伯嚭(pi三聲)。
這裡有個成語叫同病相憐。吳國有兩位重臣,分别是伍子胥和伯嚭,伍子胥我們剛才說過了,伍家被奸臣費無忌所害,父親和哥哥都被殺了,伍子胥一人逃了出來。而伯嚭的身世又是怎麼樣的呢?伯嚭本是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父親郤宛,是楚王左尹,他為人耿直,賢明有能,深受百姓愛戴,是以受到了少傅費無忌的忌恨進讒,被楚令尹(國相)子常所殺,并株連全族,可以說伯嚭一家被害也和費無忌脫不了幹系!但伯嚭幸運地逃了出來,他聽說伍子胥在吳國受到了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伍子胥與伯嚭雖無私交,但是因為遭遇相似。就将他舉薦給了吳王阖闾。伍子胥推薦伯嚭給吳王的行為,不隻是普通的同情,更有一種深切的同病相憐之感,現在我們用同病相憐這個成語指代,因為有着同樣的遭遇或者痛苦而互相同情,互相感同身受。但伍子胥不會想到,他這麼一個舉薦,時過三十年後,伯嚭貪贓擅權,像費無極讒害他父親一樣,将苦苦撐持吳國大局的他,殘害緻死!不知道伍子胥在自殺的時候,有沒有後悔過!伯嚭為人,好大喜功,貪财好色。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内殘忠臣,外通敵國,完全喪失了其祖輩的優良品質,使吳國在吳越争雄中擁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逐漸走向衰敗。在今天的江浙一帶,多有用"伯嚭"來形容某一類人(多為貶義)!
好了,言歸正傳,夫差二年,吳國大敗越軍,越王勾踐被夫差圍困在會稽山,身邊隻剩下5000人,眼看就要被滅國了。勾踐派了一個叫文種的大臣賄賂伯嚭,請他向夫差求情。伍子胥趕緊勸夫差說:千萬别心軟,越王是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的人,您今天要是不滅了他,将來一定會後悔的。但是最後呢,吳王夫差并不願意聽從吳伍子胥的,他聽取了收了好處的伯嚭的意見,竟然和有殺父之仇的越國講和了。
五年之後,夫差聽說齊國的國君過世,國家局勢動蕩,于是又想趁機發兵攻打齊國。伍子胥又來勸說夫差,他認為攻打齊國沒有太大好處,應該先對付越王勾踐。伍子胥對夫差說:現在勾踐作為一國之君,卻能做到吃東西都不挑食,對百姓非常照顧,這是要有所作為的表現,此人不除日後勢必是個禍患。夫差卻聽不進伍子胥的勸告,尤其是在他攻打齊國,取得勝利之後,就更覺得自己厲害無比,眼裡就更容不下伍子胥了。又過了四年,夫差準備再度攻打齊國,越王勾踐一方面來幫助吳國一起攻打,一方面私下裡繼續派人賄賂伯嚭,伯嚭就繼續在夫差面前說勾踐的好話,夫差也就更加信任勾踐。伍子胥再次勸說夫差要小心越國,話也說得很重,他說:您要是不聽,将來一定會後悔莫及的。收了越國好處的伯嚭,一直以來都跟伍子胥關系不好,他一直在吳王面前說吳子胥的壞話,他說:伍子胥總是不讓您攻打齊國,他還在出使齊國的時候,把兒子留在了齊國,我看他這一定是有私心的。夫差就相信了這些讒言。想到伍子胥幾次三番阻止自己攻打齊國,便派使者賜給伍子胥一把劍,下令道:你就用這把劍自殺吧!伍子胥仰天長歎:大王居然要殺我,我曾經讓你的父親稱霸,還力保您當上太子。如今您聽信讒言,竟然要殺害自己的長輩,真是天理難容啊!伍子胥認為,吳國不會長久,就交代他的門客說:我死後,你們要把我的眼睛懸挂在東門上,讓我看着越國的敵人前來消滅吳國。說完,伍子胥就用那把劍自盡了。
正如伍子胥所預料的。後來,越國就愈加地強大起來,夫差23年,勾踐帶兵徹底打敗了吳國。夫差在自殺之前,用布蒙着臉,自言自語道:我真後悔,當初不聽伍子胥的 話,竟淪落到這個地步,我實在沒臉去見伍子胥啊。好了,伍子胥的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
司馬遷認為,相對于伍子胥的哥哥願意陪着父親一同赴死,伍子胥的做法更加偉大,他能夠隐忍多年艱難地活下來,非常的不容易。作為兒子,伍子胥是孝順的,作為臣子,他也是合格的。話又說回來,在古代社會,皇權至上,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是多麼的悲哀!這也很好地解釋了伴君如伴虎這句俗語的意思。如果你是伍子胥,會怎麼做呢?是選擇自盡還是在苗頭不對的時候出逃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下一篇文章,我們來講越王勾踐和範蠡的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