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中——伍子胥的故事

作者:可乐要顽强的活着

今天的这篇文章和下一篇文章:越王勾践和范蠡的故事,信息量比较大,有好多典故和知识点。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北大才女刘媛媛的一篇演讲中提到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里说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的典故);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还有孙武(就是著有《孙子兵法》,被西点军校作为必学教材的传奇人物)练兵的故事,后面还会讲到范蠡的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做法,范蠡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伴君处事方式,最后成名陶朱公的传奇!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中——伍子胥的故事

我们先来讲讲伍子胥的故事。他隐忍十几年,最终报了杀父杀兄之仇。在政治上,他也非常有远见,一人辅佐两代吴王。

我们就从隐忍出逃、报仇雪恨、夫差赐死这三个关键词讲一讲伍子胥的一生,特别是他与两代吴王阖闾和夫差之间的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第一个关键词——隐忍出逃

伍家是如何被迫害蒙冤的?伍子胥又是如何出逃并背负起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楚国人,他的祖父就是那个上篇文章提到过的,曾经冒死劝谏楚庄王要努力的大臣伍举。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时期,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建,还有另外一个老师叫费无忌。伍子胥一家遭到迫害,就是因为这个费无忌。有个秦国公主是要和太子建定亲,费无忌为了讨好楚平王,就说这个公主是个美女,建议楚平王自己把公主纳为妃子。费无忌又一想,这楚平王是高兴了,但太子建,可能会因此记恨自己。于是他就在楚平王面前污蔑太子,说太子和伍奢有谋反的意图。太子建心想如果父王相信了,那自己可就惨了,所以他就赶紧逃离了楚国。没跑的伍奢却被楚平王关进了大牢。费无忌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伍奢还有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据说都很有能力。费无忌就建议楚平王把父子三人都给杀掉。哥哥伍尚接到进宫命令之后,就明白了他这一去凶多吉少,于是他对弟弟伍子胥说:你逃走吧,你是可以为父亲报仇的人。而我能做的是陪父亲共赴黄泉。

果真伍尚进宫后,楚平王就把他和他的父亲伍奢都给杀了。而伍子胥带着满腔的愤怒逃走了。他听说太子建已经逃到了宋国,便也跑到宋国去与太子建会合。后来俩人一起逃跑时,太子建被郑国国君给杀了,伍子胥又逃到了吴国。在逃亡途中,伍子胥病倒了,几乎沦为乞丐。不过,在人生最倒霉的时候,他仍然铭记为父兄报仇这件事。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中——伍子胥的故事

这里有个成语叫风吹草动: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小心谨慎,一路上只要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躲藏起来,最终顺利逃往吴国。用来比喻微小的变动。

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终于找到了机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第二个关键词——报仇雪恨,看看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俩人是如何互相成就的。

到达吴国之后,伍子胥发现吴国的公子光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想夺得王位。伍子胥觉得,如果他当上了吴王,一定可以帮助自己复仇。所以伍子胥就决定助公子光一臂之力。伍子胥就把自己在逃跑路上认识的一个叫专诸的勇士介绍给了公子光,公子光很是高兴,因为他发现专诸是一个又忠心又不怕死的人。过了几年,公子光果然找到了对吴王僚动手的大好机会。在一次酒席上,专诸把刀藏在鱼肚子里,借着上菜的机会,把吴王僚给刺死了。公子光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就是吴王阖闾。

这时候,吴王阖闾想起了伍子胥,就把以退为进在乡间隐居的伍子胥叫进宫里,让他帮助自己谋划国事。前面我们说过,吴王阖闾还在叫公子光的时候,就是一个有野心,从不消停的人,果然,从他当上国君的第三年起,就为了扩张国土,连年对外打仗,最后,在足智多谋的伍子胥和擅长兵法的孙武的辅佐下,吴王决定联合其他国家前去攻打强大的楚国(这是伍子胥的祖国)。经过了五次战役,吴王终于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吴王大军队长驱直入,攻陷了楚国的国都。伍子胥经历了16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我们说过,他是要找仇人报仇的。但是,现在楚平王和费无忌早已经死了。伍子胥便想拿楚昭王抵命,但楚昭王也早已经逃之夭夭了,于是隐忍了十几年的伍子胥,有着满腔的怨恨,无处发泄,最后把楚平王的遗骨从坟墓里挖了出来,狠狠地鞭打了300下,这才算出了一口气。这时候在另一边,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趁着哥哥在外打仗的机会自立为王了,这可气坏了阖闾,他急忙从楚国撤兵,回到吴国,把夫概打跑了。后来,阖闾在位的第19年发兵攻打越国,却败给了越王勾践,战争中阖闾的脚趾头受伤,就这个小小的伤口,最终却要了阖闾的性命。吴王阖闾的脚指头是被勾践斩断的,按理来说,这么一个小伤是不足以威胁性命的,有可能是勾践使用的兵器戈上用了了毒,或者是古时候没有破伤风,伤口发炎导致,真实原因已经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随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那么夫差为他的父亲阖闾报仇了吗?他还会重用伍子胥吗?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中——伍子胥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第三个关键词——夫差赐死,看一看新任吴王夫差为什么不再信任伍子胥?还希望伍子胥死呢!

夫差继位为王之后开始重用另外一个大臣叫做伯嚭(pi三声)。

这里有个成语叫同病相怜。吴国有两位重臣,分别是伍子胥和伯嚭,伍子胥我们刚才说过了,伍家被奸臣费无忌所害,父亲和哥哥都被杀了,伍子胥一人逃了出来。而伯嚭的身世又是怎么样的呢?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他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楚令尹(国相)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可以说伯嚭一家被害也和费无忌脱不了干系!但伯嚭幸运地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了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是因为遭遇相似。就将他举荐给了吴王阖闾。伍子胥推荐伯嚭给吴王的行为,不只是普通的同情,更有一种深切的同病相怜之感,现在我们用同病相怜这个成语指代,因为有着同样的遭遇或者痛苦而互相同情,互相感同身受。但伍子胥不会想到,他这么一个举荐,时过三十年后,伯嚭贪赃擅权,像费无极谗害他父亲一样,将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他,残害致死!不知道伍子胥在自杀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在今天的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中——伍子胥的故事

好了,言归正传,夫差二年,吴国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夫差围困在会稽山,身边只剩下5000人,眼看就要被灭国了。勾践派了一个叫文种的大臣贿赂伯嚭,请他向夫差求情。伍子胥赶紧劝夫差说:千万别心软,越王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人,您今天要是不灭了他,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但是最后呢,吴王夫差并不愿意听从吴伍子胥的,他听取了收了好处的伯嚭的意见,竟然和有杀父之仇的越国讲和了。

五年之后,夫差听说齐国的国君过世,国家局势动荡,于是又想趁机发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又来劝说夫差,他认为攻打齐国没有太大好处,应该先对付越王勾践。伍子胥对夫差说:现在勾践作为一国之君,却能做到吃东西都不挑食,对百姓非常照顾,这是要有所作为的表现,此人不除日后势必是个祸患。夫差却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尤其是在他攻打齐国,取得胜利之后,就更觉得自己厉害无比,眼里就更容不下伍子胥了。又过了四年,夫差准备再度攻打齐国,越王勾践一方面来帮助吴国一起攻打,一方面私下里继续派人贿赂伯嚭,伯嚭就继续在夫差面前说勾践的好话,夫差也就更加信任勾践。伍子胥再次劝说夫差要小心越国,话也说得很重,他说:您要是不听,将来一定会后悔莫及的。收了越国好处的伯嚭,一直以来都跟伍子胥关系不好,他一直在吴王面前说吴子胥的坏话,他说:伍子胥总是不让您攻打齐国,他还在出使齐国的时候,把儿子留在了齐国,我看他这一定是有私心的。夫差就相信了这些谗言。想到伍子胥几次三番阻止自己攻打齐国,便派使者赐给伍子胥一把剑,下令道:你就用这把剑自杀吧!伍子胥仰天长叹:大王居然要杀我,我曾经让你的父亲称霸,还力保您当上太子。如今您听信谗言,竟然要杀害自己的长辈,真是天理难容啊!伍子胥认为,吴国不会长久,就交代他的门客说:我死后,你们要把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上,让我看着越国的敌人前来消灭吴国。说完,伍子胥就用那把剑自尽了。

正如伍子胥所预料的。后来,越国就愈加地强大起来,夫差23年,勾践带兵彻底打败了吴国。夫差在自杀之前,用布蒙着脸,自言自语道:我真后悔,当初不听伍子胥的 话,竟沦落到这个地步,我实在没脸去见伍子胥啊。好了,伍子胥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司马迁认为,相对于伍子胥的哥哥愿意陪着父亲一同赴死,伍子胥的做法更加伟大,他能够隐忍多年艰难地活下来,非常的不容易。作为儿子,伍子胥是孝顺的,作为臣子,他也是合格的。话又说回来,在古代社会,皇权至上,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是多么的悲哀!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伴君如伴虎这句俗语的意思。如果你是伍子胥,会怎么做呢?是选择自尽还是在苗头不对的时候出逃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下一篇文章,我们来讲越王勾践和范蠡的故事。敬请期待!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中——伍子胥的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