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引言

一、大廟村民工獨特的走洮河路線

二、美女舉報投毒的敵特分子

三、甘南叛亂 蓮花山匪巢被炸毀

四、十斤糧票救五人的故事

五、漫花兒 看戲與偷藏民糧食的記憶

六、川口區(興隆、永新、雙龍、石門)娶來洮河女為妻者名單

七、川口區(興隆、永新、雙龍、石門)夫妻雙雙走洮河者名單

八、川口區(興隆、永新、雙龍、石門)民工犧牲于洮河者小傳

附錄:張榮南 引洮工程靖遠工區第八大隊工作綜述

近日,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啟動的消息甚嚣塵上。一時,人情洶洶然……看來已成鐵定的事實。那麼,那些昔日曾在我們腳下流淌的河水,将不可遏止地擡升至天空,将成為一件特殊的“大被子” ……我們的家園,那些熟悉的村莊和旅遊區,諸如大廟、雙龍、石門、蘆陽、五佛、老龍灣(注:蘆陽、五佛、老龍灣,1933年之前屬于靖遠)、野麻、黃灣、三灘等,将沉沒于這床“大被子”之下,永久地睡過去……屆時,再想一睹這些家園的風貌,已不可能。我們似乎隻有乘坐皮劃艇,在村莊上空的水面,作懷古之幽思了……以後,要浏覽、知曉這些家園的相關資訊,隻能去文化典籍,或某些人的文章裡找尋了。

筆者此次推出的《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與以往的随筆散文:《楊貴妃與大廟梨花節戲說》、《楊貴妃養女的名字叫仁義》、《黃河石林文化漫談》、《羊皮筏子上的男接生婆——高振遠》、《黃灣 河邊揮針引線的繡娘》、《黃灣北武當民間故事會系列》等文章所述内容,無疑就具有凝聚這些村莊人們生存的原生态基本資訊和大量人文曆史資訊的功能,讀這些文章,我們會深刻感受到,我們家園的村莊雖然睡去了,但文化意象還活着,而且活得依然旺盛而新鮮。可以想象,走洮河等大量的舊故事,一定會成為後世人們懷舊,以及懷念家園時,永久傳承、傳說不已的話題。

昨日,2021年10月18日,筆者應魏治梅老師邀請,前往大廟村,與其叙舊,并做一日遊。魏治梅老師算是筆者大學的師妹,也是兒子國中三年的班主任老師。故,彼此友情頗深。其退休居上海數年……昨日方得匆匆一晤。期間,應筆者要求,魏治梅老師給筆者引薦了三位大廟村當年走洮河的親曆者:宋永祿、王勇、魏應新。

筆者從三人口中獲悉,大廟及整個川口區1300多民工,1958年走洮河的路線,竟然有别于其他區(鄉)。出發時間,也與其他區(鄉)相距較晚。這一點,令人驚異。尤其王勇先生,對路途經曆,記憶比較完整、細膩。故,特錄于此。

王勇,1937年生,今年85歲。大廟村人。除腿腳不夠利落,稍顯遲滞外,氣色頗佳,身闆硬朗。尤其思路清晰,記憶力出色。

1.出發時間:1958年老曆四月十五日。王勇說,大廟和川口區,包括石門、雙龍、永新等地1300名民工,就是這天正式離開家鄉,奔赴洮河工地的。修洮河工程是自己一生經曆的重大事件,故,這個日子,自己記得特别清楚。顯然,這個日子比糜灘、東灣、北灣、打拉池等地民工出發的時間要晚一周。

2.走了整整16天。王勇說,這一路走去,都是步行,途中整整曆經16天。行程近600公裡。至今,每一站的地名,自己都清晰記得……因為,把人走壞了,走得累極了。故,記憶深刻。據筆者統計,途經蘭州至洮河工地,這一路線,平堡人走洮河工地花費時間是11天;北灣人走洮河工地花費時間為12天;糜灘、三灘人走洮河工地花費時間為13天;賈寨柯區人走洮河工地花費時間是15天。而大廟與川口區,距離蘭州,以及洮河工地更加遙遠,故,路途全程共走了16天,這完全可信。

3.路途經過的站口:王勇說,頭一天,大廟民工先是過河至景泰五佛,在此住了一宿。然後,與石門、永新、雙龍趕來的所有民工,在五佛集中編隊,正式出發上路……第二天,至鎖罕堡住宿;第三天至三眼井(臯蘭)住宿。第四天到龔巴川(秦王川地界)住宿。第五天到蘭家莊(秦王川地界)住宿。第六天到三台井住宿。在此,受到歡迎,當地人組織戲班子給民工們唱戲。民工們打開包袱,拿出鍋盔、馍馍,此處有開水伺候,大家遂開吃……第七天在蘭州雁灘住宿。第八天至西果園;第九天翻關山(走七道梁的捷徑)抵辛店;第十天到臨洮縣城某中學。第十一天,天麻亮起身走開,至天黑,終于走到渭源的蘭家莊。這一天,把人真走壞了。乃是走路最多的一天。第十二天到會川……再到卓尼的楊家大莊子,再到卓尼的宗石、橋道坡工地……總計在路上整整走了16天。由于路途艱辛、遙遠,是故,記憶十分深刻。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王勇先生,1937年生,時年85歲。興隆鄉大廟村人。拍攝于大廟村老宅。(魏治梅、蘇龍提供)

4.有别于其他區(鄉)的路線。此前,筆者考察,靖遠2萬左右民工走洮河的路線,大緻有兩條:一條就是走蘭州,經此轉折,抵達洮河工地。這一路線,幾乎全縣80/100的民工,都走這條路線。另一條:就是走南川大蘆、會甯新堡子,經此,入關川,走馮家堡、馬家堡,再入定西、渭源,最後至洮河工地。大廟和川口區的民工所走路線,雖說,也是在蘭州中轉,可是,卻繞道景泰、臯蘭一大圈,确實比較獨特。故,記錄于此,有意義。

5.與張榮南先生的記述有出入。雙龍人張榮南先生曾是第八大隊(川口區)的書記兼大隊長,他記述說,川口區的民工是先在靖遠縣城集中,然後分别乘坐汽車,入南川會甯、定西,再到洮河工地的。估計,他的記述,是後來在老家過完年,與部分民工乘車去往洮河工地的經曆。而非第一次,也非第一批……王勇等人記得,第一次出發,1300多人集體步行。帶隊者,就是大隊長張榮南,他就在隊伍當中。

6.塵土飛揚嗆人的記憶。王勇等人回憶,大家走在龔巴川,即秦王川大道上,由于幹旱,路途上塵土飛揚……大路上,1300多人走動,腳底踏攘卷起的塵埃遮天蔽日,嗆得人呼吸困難。大隊長張榮南再三要求各中隊、小隊要排好隊,有秩序地行走,可是,民工畢竟不同于軍隊,亂嚷嚷,都往前擠着走、搶着走……因為,走到前邊,就會避免塵土嗆人。這跟今天在農村土路上開車有些相似,前車卷起的塵土,令後車頗犯怵……道路塵土嗆人的一幕,深刻地留在了王勇的記憶裡。

魏應新,1940年生,今年82歲,興隆鄉大廟村人。筆者采訪時,見其神采奕奕,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竟像個六十幾歲的人。頗感驚異。其乃筆者昔日白銀市文聯工作時的同僚魏應忠先生的胞兄。

1.敵特分子企圖投毒。1958年走洮河時,魏應新剛剛18周歲。他先後在洮河工地呆了三年,見聞頗廣。筆者采訪他時,他和王勇、宋永傑一起給筆者講述了一則頗驚險的故事,即,時值甘南叛亂之際,竟有敵特分子給他們的食堂和水源投毒……多虧了一位當地美女——汪家媳婦,給大隊部舉報……說到這裡,他們三人異口同聲對筆者說:否則,我們這幾百、成千的人就全完了,今天你就見不到我們了……可見,當初投毒事件,真的很嚴重,也很可怖。

2.鶴立雞群的木樓。原來,起始階段,川口區1300多民工被靖遠工區配置設定在橋道坡、宗石一帶施工。大隊部駐地,民工宿舍和食堂都設在這裡。當地汪家,為有勢力的人家。其家有一幢頗壯觀的木樓,赫然立于山畔。當地普通住戶,大多是不起眼的平房,低矮、潮濕、猥瑣,給人壓抑的感覺。這座木樓與之相比,真是鶴立雞群,顯得很是與衆不同。這也彰顯了木樓主人的身份的确不一般。解放前,這戶汪姓人家就是當地的翹楚人物。土改和民主改革後,木樓主人做了該村的大隊長。當地村民和民工們都稱他:汪隊長。這個汪隊長持有一杈子槍,槍法精準,打獵乃其絕活。民工們都見識過其槍法之厲害。

3.汪隊長獵殺野豬。某日,有一巨型野豬竄入工地,瞎闖亂竄,還襲擊人。民工受到驚擾,紛紛逃竄、躲避。隻見汪隊長持槍出現,面對野豬端槍挑釁之,野豬狂躁奔來,欲頂翻之……就在野豬高高躍起,即将撞翻他的一刹那,槍聲遽響,野豬慘叫倒地抽搐,最後斃命。可見,汪隊長乃狩獵高手,如此場面經曆多了去……此地野獸極多,魏應新他們說,許多稀奇古怪的野物,應有盡有。如此環境,沒有打獵本領,怎麼行?另外,豹子等猛獸,藏民打獵獲得,剝皮,曾誇示于民工。大家都曾見過。

這頭野豬,最後成了民工們飯鍋裡的美味……魏應新說,野豬肉,味兒極美鮮,就是吃完肉,感覺後味兒略帶腥臊。可能是烹饪調料沒用到位的緣故吧。

4.驚豔一方的汪妻。這則故事的主角兒,乃是這位汪隊長的妻子,一位美婦人。據走洮河的民工反映,洮河工地一帶地處偏僻,漢藏雜居,很少看到真正的美女。唯獨這位汪家媳婦,卻是個例外。算得上一獨特美女。這位美婦人,不僅外貌美,心靈也超級美。不然,何以挺身勇鬥敵特分子,解救千百民工性命呢?

5.舉報敵特瘋狂計劃。話說某天,汪妻神色倉皇地給中隊部上司黃某某報告了一個驚人消息,說是有個熟人,乃國民黨遺留特務,又是民族分裂分子,企圖破壞引洮工程建設,欲給大隊部機關食堂,以及周邊民工食堂,還有水源投毒……她嚴厲制止了其行為,并及時舉報之,要求黃某某等做好防範工作。黃某某聞訊,立即将情況彙報靖遠工區,并火速通知屬下五、六個中隊的食堂,立即大檢查,不經狗畜實驗,絕不準民工吃飯、喝水……同時組織民兵準備立馬抓敵特分子……不料,汪隊長竟率先行動,将熟人、敵特分子獨自制服,扭送公安機關。後來,敵特分子被槍斃……

至此,汪妻算是給第八大隊上千民工立下一大功。民工們對其,稱頌不已。

6.美婦人背後有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川口區民工所編成的靖遠工區第八大隊,其大隊部就設立在汪妻所居住的這座木樓上。大隊部,是1300多民工的指揮機構。大隊部的上司們,其辦公、住宿、食堂都集中于此。俗話說:美女愛英雄。或者說:英雄難過美女關。汪妻與某中隊長黃某某同在樓上相處日久,竟然彼此相愛,雙雙出軌了……有人将此事舉報到工區,黃某某還曾為此向民工和上司公然做過檢讨。此事,人人皆知。黃某某,在民工中頗有威望。瑕疵,就這麼一點。不料,就這一點瑕疵,反倒成了民工們的福音。後來,民工們感激說,幸虧上司黃某某與汪妻有這層關系,汪妻深愛黃某某,同時“愛屋及烏”,及時制止熟人敵特分子給黃某某和民工們投毒,否則,後果真不堪設想啊……換句話說,民工們都非常感激上司有外遇!?這真是悖論啊!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這則故事,驚險中卻是充滿了浪漫意味,令人深思,又令人啼笑皆非。在筆者書寫的所有靖遠人走洮河的故事裡,算是最出彩、最有可讀性的一篇。在此。再次感謝講述者。

宋永祿,1941年生。今年81歲。大廟村人。1958年走洮河,他與大廟村另二人:羅坤、張甲,在鄉幹部張啟明帶領下,一行四人,作為打前站者,比大部隊提前一個月先期抵達洮河工地。他們出發的時間是1958年的老曆三月初三日左右。

宋永祿說,他們四人先從大廟步行到水泉,在此,組織上派汽車拉上他們抵達蘭州,經蘭州,再行駛至會川。用了兩天時間……會川到工地宗石、橋道坡,這一路無公路,甚至,連像樣的人行道也沒有,故,須一邊砍伐草木,一邊踏出一條便道,步行溯洮河而上……

宋永祿說,他們先期到達的這一個月,下苦幹活兒,真是累壞了……主要是挖地窩子,蓋草房,為大隊伍的到來,緊急做準備工作。

宋永祿說,吃苦受累還算不得什麼,最危險的情況是怕甘南、臨夏的叛匪夜半襲擊……當時,叛匪氣焰方熾,而解放軍剿匪行動亦迅猛而激烈,匪徒很快被消滅殆盡……但是,叛匪此起彼伏,不時有小股頑匪在活動。先期到達的人又很少,若是真碰上匪徒襲擊,後果不堪設想。為此,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提心吊膽地度過一個月。尤其他們居住的後山腰,偶爾會傳來一兩聲冷槍……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都不敢睡覺,坐以待旦……那時,他們手裡有槍,抱着槍,警覺地覺察四周的動靜。

宋永祿說,平常日子裡,白天或黑夜,深山谷裡偶爾會有冷槍聲……山裡沒有冷槍聲的時候,卻又有各種野獸、怪鳥的叫聲,時時傳入耳膜,令人煩躁,難以入睡。這裡亘古以來,幾乎處于原始蒙昧狀态,山林間什麼野物都有……

宋永祿說,後來,大隊伍到來,人多勢壯,他們懸着的心方才安定下來。試想,10幾萬民工,一夜間入住洮河流域,在地廣人稀的當地,确實造成一種泰山壓頂般的威懾力。

但是,此時此刻,解放軍剿匪任務尚未徹底完成,有一小股匪徒利用熟悉地理地貌掩護,鑽入工地附近的蓮花山(臨潭境内)頂的原始山林,無法剿滅。而敵特分子,在工地上也有活動……蓮花山,高聳入雲,極端地險峻。其位置就在宗石工地的河對岸靠上遊不遠處。陽光很好的時候,能清晰地看到整個山峰的一切。

蓮花山頂有匪徒的秘密巢穴,縱橫交錯,裡面藏有大量糧食和精良武器,解放軍剿匪部隊在此施展不開,在極端複雜的原始山林間,幾度摸索近前,都遭匪徒偷襲,損失慘重,解放軍傷亡太大……宋永祿、王勇、魏應新三人都親眼目睹過土匪打死的解放軍戰士遺體在駐地的洮河裡漂淌……

後來,軍方調來飛機,圍繞蓮花山頂,幾度投彈,終于将最後的一股頑匪徹底消滅……這是1958年夏月某天,飛機投彈的情形,工地上幹活的民工們老遠都看到了。山頂爆炸聲隆隆,幾乎将山頂整體削平了一層……殘匪頓時灰飛煙滅。

匪徒徹底覆滅,有利于政權的鞏固,也為10幾萬民工安全施工提供了環境保障,可謂大快人心。

這一幕已過去63年了,但宋永祿等人卻永遠牢記于心,并時時講給後來者聽……

注:蓮花山,在康樂、臨潭、卓尼等地均有。是個常見的山名。可是,具體說來,各有不同。這裡所說蓮花山,是指隔洮河與宗石相對的一座山峰。位于臨潭縣境内。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宋永祿先生,1941年生。時年81歲。興隆鄉大廟村人。拍攝于大廟村老宅。

魏應新說,在洮河工地幹活期間,自己得到十斤糧票,不料,這十斤糧票後來幾乎救了五個挨餓者的性命。真是功莫大焉。其發揮的作用,令人驚詫不已。也絕對出乎意料。

1.一柄精緻的旱煙鍋。張貴,大廟村二隊人,他與洮河工地某武山人有交往,從其手中搗弄來一杆旱煙鍋子。這東西做得頗精緻、耐看,同時,使用起來也頗順意。閑暇時,張貴早晚都要拿出來抽幾鍋子旱煙,吞雲吐霧……大家看了,頗羨慕。後來,張貴餓極,偷吃了魏應新的兩個饅頭,沒法還上,就拿這煙鍋子頂替。魏應新不怎麼抽吸旱煙,故,這東西在自己身邊用處不大。

2.武山人要求贖回舊物。某日,武山人找上門,用一丈布票(俗稱:布證),要将旱煙鍋子贖走。魏應新聽了,脫口就答應了。那個時候,布票關系一家人穿衣,很貴重的。至于糧票,對于農民來說,可有可無。因為大家都在家裡吃飯,一般情況,派不上用場。可是,出門,就不一樣了。走到半道兒,有幾斤糧票,加一把炒面,可擔當大事。

3.換10斤糧票準備逃跑。後來,馬尾村辛家灣人辛寶鳳看到魏應新手裡的一丈布票,有了想法。他告訴魏應新,自己願意拿10斤糧票換魏應新手中的那一丈布票。魏應新聽此,思謀了好一會兒,答應了。這是為何呢?因為,有糧票在身,再從大竈上積攢幾個馍馍,揣在懷裡,就可以逃跑回家……路上沒吃的,逃跑半道兒,還不餓死?正因為魏應新心裡有了這個小九九,于是,就同意了這個交換條件。正常情況下,在農村人看來,一丈布票換10斤糧票是劃不來的買賣。可惜後來,魏應新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逃跑機會。

4.步行隴西扒火車。引洮工程幹到1960年下半年,就有了下馬的迹象。加上甘肅各地發生大饑荒,人們普遍挨餓。再加上大量勞動力集中于洮河工地,村子裡缺乏強壯男勞動力,于農業生産不利。是以,這個時候,上級決定成批下放民工回家。但是,工地上依然留有相當多的民工繼續幹活。魏應新、武悅善等人,都在這批下放回家之列。于是,大家集體結伴兒從岷縣的古城水庫,一路向隴西縣文峰鎮火車站步行。走到這裡,大家可以扒火車抵景泰的趙家水車站,然後下車,再輾轉蘆陽、五佛過黃河,就回到家中了。這樣,路上大約隻需六、七天的時間,比全程步行,可節省一半兒的時間。

5.五個餓壞的大廟人。從岷縣古城經野狐橋至隴西文峰鎮火車站,這段路程須走三天。大家終于走到隴西,遂暫時栖居于某旅店等火車。這時,有五個大廟人:王左珍、黨立發、張明源、武悅善、武維漢,就沒吃的了。他們餓得東倒西歪,眼珠子發綠。五人問魏應新:有糧票嗎?給我們借一半斤,路途充個饑,不然,我們支撐不到回家。魏應新問:你們在竈上打的饅頭吃光了?答曰:路上早吃光光了……魏應新說:我手頭有10斤糧票,我給你們每人搗騰一斤,但有個條件,這就是每斤糧票須換你們的一丈布票。你們幹不幹?五人翻眼想了一陣,說:幹!不過,這會兒手裡沒有布票,待回家後,立即兌現 ,可以嗎?魏應新答:當然可以。就這麼,五人各得到一斤糧票後,分别湊出幾兩糧票,購買了一些面粉,就地做吃了一頓飯,湯湯水水灌下肚去,頓時有了精神。五人說:多虧魏應新的一斤糧票,關鍵時刻,救了我們的命!之後,五人将剩餘的幾輛糧票,拿在路上備用。終于,這些微薄的糧票支撐着這幾人,回到了大廟的家中……

6.武悅善餓倒在火車站。大家在隴西扒上悶罐子火車,一路北行至蘭州,大家下車喝水、解手。這時,同伴武悅善躺在站台餓得不得動彈了。說:我整兩天沒吃一嘴食物了,把你的糧票再給我搗騰一斤吧……回家後,加倍償還!魏應新說:行,眼看就要到家了……不過,條件還是前面的條件,即,我的一斤糧票,換你一丈布票。咋樣?武悅善說:好好好,沒問題。回家就立即兌現。

武悅善拿到糧票後,就在火車站附近食堂賣了四個饅頭,一口氣吃光了……武悅善個頭大,肚倉大,飯量很好。一斤糧票,購買四個大饅頭(每個2.5兩),一頓吃光,似乎隻墊了一下牙縫……1960年,糧食極度短缺,有糧票,沿途一路都有食堂,可購得食物充饑。沒糧票,光有錢,還不行。

大家從景泰趙家水火車站下車,又搭車至蘆塘,那個時候,景泰縣城在此。在蘆塘汽車站,武悅善又躺倒在站台上,說,自己餓得渾身發軟,動不了,實在回不了家了……又要求魏應新給他搗騰一斤糧票買吃的。魏應新按照條件,又給武悅善搗騰了一斤糧票……有了這一斤糧票的支撐,終于打通了武悅善回家的最後至關重要的“一公裡” ……

7.白面還賬引發不爽。大家回到大廟老家,吃飽了飯,睡懶覺,美美地休息了好幾天。之後,方才出門活動。1960年大饑餓,對大廟人影響不是很大。回憶路途幾乎餓死的經曆,至此,大家頗慶幸自己能安全返家。王左珍、黨立發、張明源、武維漢,這四個人,都兌現了先前的諾言,他們給魏應新還來了四丈布票。可是,隻有武悅善的媽,端一臉盆白面,大約有五六斤,前來還賬。魏應新有些不爽。說:說好要還三丈布票,咋成了一臉盆白面?武悅善的媽說:布票實在沒有,用你三斤糧票,加倍還你六斤白面,還不知足?!魏應新聞此,有些哭笑不得。回到老家,吃的不是很缺了。而布票卻很稀罕、值錢。但在半道兒,三斤糧票可是救過武悅善命的……魏應新知道這道理跟老太太講不清,遂收下面粉,不再和老太太理論什麼。

十斤糧票救五人的故事,是當年時代特征的寫照。充滿曆史滄桑感……讀過這個故事,會使我們對那段曆史真實性的認識,更加接近本真狀态。故,記錄于此,頗有意義。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魏應新先生,1940年生,時年82歲。興隆鄉大廟村人。拍攝于大廟村老宅。(魏治梅、蘇龍提供)

魏應新回憶,大廟人施工的宗石一帶,附近居民,漢民較多。其實,也不完全是漢民,隻是漢化程度較高而已。

1.學習漫花兒。駐地附近有個苟老漢,說自己是漢民,可是,長相又特别像藏民。苟老漢,很會漫花兒。魏應新早晚與之接觸,彼此成了好朋友,他遂教魏應新漫花兒。魏應新感覺漫花兒很有趣,學習也很認真。當時,他學會了不少花兒的曲調和歌詞。可是,現在,時間已經過去63年了,故,大多花兒已忘記。目前,僅僅隻記得下面兩句:

山高遮不住太陽,

富貴養不了他人……

魏應新說,有時候,山上有藏婆漫花兒,隻要你接下她們的話題,挑逗式地漫下去,彼此就會用花兒來對唱、交流。大多情況下,雙方都是善意的……可是,激烈對抗的情景也偶有發生。不知怎麼搞的,彼此漫着漫着竟對罵了起來,當然是用花兒罵人,不帶髒字的那種罵法……魏應新當時年幼無知,往往在苟老漢教唆下,挑逗藏婆,先是自己無禮,結果,每每被罵得對不上半句,狼狽不堪。此刻,得勝的藏婆,則在半山窪,大笑不已……

2.看戲趣事。魏應新說,當時,引洮工程工地前來慰問演出的劇團甚多,幾乎每晚都有戲看。劇團在各大隊和各中隊間巡回演出。看戲,幾乎成了政治任務,你不看都不行。常見的劇團有:靖遠劇團、平涼劇團、慶陽劇團、榆中劇團、省歌舞團、張掖劇團,等等。這些演出團體都曾來到靖遠工區各工地演出過。記得張掖劇團演出秦腔劇《生死牌》,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該劇團裡有個演員叫曾蘭英,太漂亮了……靖遠人将這種美豔女孩子勾人魂的情景,叫做:惹人。或者:耀人。結果,竟惹得三合村某民工得了花癡病,半夜不睡覺,在洮河邊發瘋喊叫:曾蘭英……曾蘭英……一時成為民工中的趣談和笑話。

大廟人柳某某,看慶陽秦劇團演出的《軟玉瓶》,幾乎皆是漂亮女角兒。有些發呆犯傻。還有省歌舞團的演出,妙齡美女更是彙集一堂。歌舞演出,迥然有異于古老、乏趣的秦腔。隻見美女演員在台上載歌載舞,節目全是時髦的流行歌舞表演,故,一時看得人們眼花缭亂、如癡如醉……在洮河工地上的深山老林裡,幾乎與外界隔絕,一般極難看到真正的美女。這些劇團的女演員都是選拔出來的頂尖級的靓女,又是成批量,這麼多……這,看得青年民工們心裡癢癢的,有别樣的情緒在湧動。尤其是民工劉某某,展現得更典型、突出。他是以看戲竟看上了瘾,幾乎忘記吃飯、睡覺,并為之發瘋、發癫。這顯然是得了花癡病……工地上的人們于是好心呵護之,并及時予以心理疏導,方才将其扭曲的心理矯正過來。否則,會出危險。

那個時候,人都太年輕,正值躁動的青春期。故,追求美女,也是年齡關系所緻吧。屬于正常。現在說起來,就成了有趣的故事。

3.偷糧食吃。挨餓,是每個走洮河者最深刻的記憶。打野草,吃椿樹芽、松樹籽,都是常事。

有一次,魏應新與同伴兒曾偷吃過藏民的蜂蜜。出工期間,偶遇藏民放置的蜂房,餓壞了的他們不顧蜜蜂蜇人,偷吃之……

魏應新還和馬正齡等人偷吃過藏民大豆。馬正齡是銀坪人,木匠,會制作工具。他們在山間,發現一藏民人家,好多天不見人。房間裡有大豆……大豆是這裡特産,再沒别的糧食。餓極的人,有大豆吃,也不錯。隻是門窗緊鎖,進不去。于是,馬正齡急忙制作了一個長勺子,即,将鐵勺子綁在一根長木杆上,伸進窗戶偷偷挖了一些出來,然後,他們跑到僻背處放火燒吃……

沒辦法啊,大家餓得慌。當年能有本事偷吃到糧食,都是“頑頭”比較好的人。也就是說,為人比較刁鑽,頭腦靈活,方能做得到。要是榆木疙瘩腦袋的人,隻有等着挨餓喽。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王勇、宋永祿、魏應新合影。拍攝于大廟村宋永祿家老宅。

雙龍鄉仁和村人陳祥,1938年生。為人踏實肯幹,樂于助人,表現好。為此,他赢得了當地姑娘(卓尼縣人)的青睐。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二人結成了夫妻。工程建設結束後,陳祥帶着洮河妻回歸家鄉雙龍鄉仁和村生活。夫妻二人生育子女多人,幸福美滿。據悉,夫妻二人現均已故去。(張榮南提供)

興隆鄉腰站子人柳某,為人刁鑽利索,在洮河宗石工地勾引半番子姑娘,沒有結婚,同居了幾年。洮河工程下馬,大隊伍撤離。二人就散了……沒有結果,算是露水夫妻一場吧。據說,柳某為廚師,每晚懷揣幾個馍,就摸進村子,去了姑娘家……那個時候,人們都挨餓。當時,若是柳某執意将此洮河女領回來,也會成就一段好姻緣。可能是二人都動搖不定,猶豫不決……一旦離去,天各一方,即成昨日故事也。(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興隆大廟村王根才,妻子:王蘭英。夫妻雙雙走洮河。時間是:1959年。(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興隆大廟村李存仁,妻子:金玉英。夫妻雙雙走洮河。時間是:1961年春。(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興隆大廟村景廣福,妻子:辛秀蘭。夫妻雙雙走洮河。時間是:1961年春。(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雙龍鄉仁和村人髙啟明,夫妻雙雙走洮河。(張榮南提供)

石門鄉小口村人高悟祖,夫妻雙雙走洮河。(張榮南提供)

興隆鄉川口村人馬某,名字失憶,夫妻雙雙走洮河。(張榮南提供)

注:夫妻雙雙走洮河,一般都是男人先去工地。後來,根據需要,女人也随丈夫奔赴洮河工地。女人比較集中去洮河的時間,一般都在1959年春節過後……

趙新義。趙新義,1936年生。大廟村一隊人。1960年,跳洮河自殺。先是妻子突然去世,精神受打擊,誘發“心瘋病”。某日,從工地偷跑,按例,遭批鬥。大廟人比較團結,别人要打,大家護成人牆,未真挨打。某日,忽從懸崖跳下,落樹上,擦破頭皮,然,無大礙。未死成。是年老曆五月初四日夜,再跳洮河,待人們搜尋,屍首在包蛇口附近顧馬窩發現……第二日是端午節,故,這個日子,大家記得十厘清楚。此,真人間悲劇也。此人思念亡妻太甚……當年若放回家,及時調治,如此小小心理疾病,必然很快痊愈。然,硬性留在工地,終緻死人命。令人感歎唏噓不已。(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蘇繼祥。蘇繼祥,約1905年出生,走洮河時已50多歲。大廟村三隊人。乃頂替兒子去洮河。去工地僅僅四天,就出事了,被巨石壓斃。時,放炮号聲響起,大家都躲炮……此老漢獨躲于一房子大的巨石下,拿出煙鍋吃旱煙。炮聲巨響過後,巨石被氣浪和振動掀動移位,忽訇然倒地……老漢竟未察覺危險,遂壓巨石下,成肉餅也。最後,挖坑,方将屍首抽出……甚慘烈。(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張榮泰。張榮泰,1935年生,雙龍鄉永和村人。當年24歲。為炮手。當時點炮,有三眼炮,點最後一炮時,由于引信撚子問題,恰此時,前二炮遽發……人被炸飛,待人們找到屍首,發現其胸腔裝一籃球大巨石……可謂慘烈之極也。(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李樹某、高雄。李樹某、高雄,二人都是興隆鄉腰站子人,彼此為親戚。某日,在工地幹活,忽滑坡,待山體穩定,二人清理平台道路上的積石。忽然,又發生滑坡,下面是萬丈懸崖,土石與二人同時滾落下去……先是,李樹某被土石卷走,高雄伸手去拉救之,結果,均墜落洮河畔,犧牲了。(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武淵。武淵,大廟村人。為武維華之父。50多歲。乃走洮河年齡最大者類。工地施工中,忽生病。遂送會川基地醫院救治,最後,竟緻不起,殁于此。(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高發陽。高發陽,石門人。時,民工們在半山窪宿營,黑夜,出草棚屋小便,迷迷糊糊間,竟一腳登空,滾落懸崖,跌落洮河岸……犧牲。(魏應新、王勇、宋永祿提供)

另外三人:在卓尼宗石的工程大會戰中,爆破隊因生産工具簡陋,又無通訊裝置,在一次石崖爆破時,由于爆破隊員撤離難度大,造成3名爆破員當場被炸身亡的惡性事故……三人分别是:雙龍鄉仁和村高姓村民,石門鄉壩灘村王姓村民,還有一個,姓名實在記不起了。他們就這樣以身殉職為國家建設的需要而犧牲了。(張榮南提供)

最後,在此我們謹向所有走洮河的父輩們緻敬!向犧牲于洮河工地的先輩們緻哀!并表示永久紀念!

2021.11.21.綜合輯錄整理

張榮南 引洮工程靖遠工區第八大隊工作綜述

第八大隊書記兼大隊長:張榮南

第八大隊副大隊長:牛少臯(會甯人)

一、張榮南個人工作履歷

張榮南,男、漢族、1932年12月生、現年90歲、靖遠縣雙龍鄉仁和村人、籍貫甘肅靖遠、現居景泰縣城,和長子張恒中一家共同生活。

1949年底至1953年2月靖遠縣川口區雙龍鄉仁和村村長、村主任;

1953年3月至1955年6月雙龍鄉黃坪鄉文書(由聘用幹部轉為正式幹部);

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雙龍鄉代書記;

1956年8月至1962年12月靖遠縣川口區委副書記(其間,1958年6月至1962年5月派往引洮工程,任引洮工程靖遠工區第八大隊書記、大隊長);

1963年1月至1966年2月任靖遠縣大廟公社黨委書記;

1966年3月至1967年10月任靖遠縣北灘區副區長;

1967年11月至1970年2月任永新公社黨委書記;

1970年3月至1973年5月任靖遠縣糧食局局長;

1973年6月至1979年7月任石門公社黨委書記;

1979年8月至1983年5月任東灣鄉黨委書記;

1983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靖遠縣農業局局長;

1986年12月至1993年12月任靖遠縣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退休)。

注:牛少臯,個人履歷缺。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張榮南先生,生于1932年,時年90歲。現居景泰。

二、引洮工程大會戰始末

(一)、第八大隊組成情況及行走路線、施工地點

組織新任命。1958年,我任川口區委副書記,同年6月,靖遠縣又委任我為引洮工程靖遠工區第八大隊大隊長兼書記。任命牛少臯(會甯縣人)為副大隊長。并籌建民工隊。

第八大隊民工1300多人。主要是從川口區管轄的興隆鄉、雙龍鄉、永新鄉、石門鄉抽調青壯年農民組建的。

工程地點在卓尼縣的宗石。宗石,大概就是今天洮硯鎮的轄區。

路線經景泰蘭州臨洮至卓尼。當時民工在景泰五佛集中編隊,由自己帶隊,沿景泰、臯蘭、蘭州、臨洮、會川,再到宗石工地。一路步行。路上走了整整16天。

(二)、第八大隊補充新力量及完善組織機構

(1)四個中隊,及提拔新人情況。洮河會戰幹了一個階段,組建了四個中隊和一個醫療隊,組織機構更加完善。同時,在民工中提拔有能力,有知識的新人為中層幹部。

提拔張思恭(靖遠縣水泉鄉人)為第八大隊副大隊長。後,張思恭曾任靖遠縣興電工程總指揮、靖遠縣委副書記、人大主任等職。已故。

提拔張樹楊(雙龍鄉義和村人)為第一中隊長。後,任雙龍鄉水管所林場場長。已故。

提拔王連朝(雙龍鄉永和村人),任第二中隊長。後,任永和村主任、書記。已故。

提拔高明(雙龍鄉仁和村人)為第三中隊長。後,任平川區供銷社主任、副縣級調研究員等職。已故。

提拔楊文華(靖遠上河裡人)為爆破中隊長。後,任川口區副書記、鄉鎮主要上司等職。現在情況不詳。

另外,提拔周邦祿(永新鄉人)為大隊文化教員。後,任靖遠縣工商局長等職。已故。

提拔石俊清(靖遠縣石門鄉人)為大隊統計員。後,為靖遠縣農業局科級中層上司。已故。

提拔路子淵(靖遠縣雙龍鄉人)為大隊文書。現情況不詳。

(2)一個醫療隊。醫療隊,有隊員三名:唐連随(雙龍鄉人)、張淵南(石門鄉人)、劉铎(永新鄉人)。這幾人,現在情況不詳。醫療隊為民工施工,提供了必要的醫療保障支援,功不可沒。

(三)、新階段的組織及工程任務完成情況

隊伍大規模增加。1958年到1961年,由于工程建設任務重,時間緊,縣委縣政府又分批派給第八大隊700多人,大隊總人數超過了2000人。1960年底,第八大隊按照上級要求支援洮河岷縣工程,2000多民工,遂轉移到岷縣工地。

西合民工加入第八大隊。此時,上級又委派西和縣共青團書記帶領西和縣民工1000多人,歸第八大隊上司。至此,第八大隊民工總數增加至3000多人。可謂龐大。

工程下馬情況。引洮工程幹到1961年6月,由于受限于當時的生産技術條件欠缺和生産力水準不足,以及綜合實力趕不上需要等因素,工程基本停建,不得不下馬。第八大隊的幹部,按照組織安排,暫回原機關上班。第八大隊所屬民工,則分批回家務農。

人民建設熱情值得尊敬。回顧引洮工程建設中第八大隊的工程任務完成情況,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經上司層和廣大民工的共同努力、日夜籌謀與奮戰,所配置設定的土方任務全部全成了。而石方任務,因受爆破、拉運,以及道路不暢等因素制約,可以說幹了個半拉子,未能完成任務……雖然,第一次引洮工程建設半途而廢,黯然下馬了,這着實令人惋惜。但是,那一代人所擁有的熱愛祖國的情懷,建設祖國的熱情,仍然值得我們尊重。回顧當年工地上幹部民工共同奮戰的情景,至今,依然熱心沸騰……

三、值得銘記史冊中的幾件事

1.民工的吃飯問題。引洮會戰期間,1958年到1959年,民工們吃飽飯,還是有保障的。1960年以後,國家陷入經濟困難期,民工吃飯就不是很實貼了。餓肚子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中,最讓民工畏懼的是冬季的蔬菜供應問題。夏天蔬菜供應不上來,還可以在山上挖苦苦菜,沙茐,野韭菜等山野菜來填補。可是,到了冬季,蔬菜供不上來,民工長時間吃不上蔬菜,嚴重缺乏維生素,部分人出現了營養不良,眼睛發麻,視力模糊等症狀。

2.做豆腐補充營養。大隊為了給民工隊員補充營養,解決油水不足,影響身體及視力等,遂指導各夥食機關,積極做豆腐給民工吃。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作用。

3.民工住宿問題。在引洮會戰期間,民工的住宿主要是在較高地段的空地上建造地窩棚,以及依山的石拉排,造簡易宿舍等。條件是很艱苦的。

4.每年放假一次。在引洮工程建設四年裡,民工每人每年隻有一次十多天的探親假。探親人員,須由小隊上司負責統一送去,再統一帶回。當時,民工逃跑現象,時有發生。

5.犧牲的民工。有奮鬥就會有犧牲。由于生産條件和技術落後,生活環境惡劣,第八大隊在引洮工程會戰整三年裡,許多民工落下了終生傷病。尤其令人難忘而又痛心的是,在卓尼宗石的工程大會戰中,爆破隊因生産工具簡陋,又無通訊裝置,在一次石崖爆破時,由于爆破隊員撤離難度大,造成3名爆破員當場被炸身亡的惡性事故……3人分别是:雙龍鄉仁和村高姓村民,石門鄉壩灘村王姓村民,還有一個,姓名實在記不起了。他們就這樣以身殉職為國家建設需要而犧牲了。

6.夫妻雙雙走洮河。為了引洮工程建設,靖遠兒女積極響應黨的号召,奔赴洮河工地第一線。其中,還有夫妻雙雙同時參加者。第八大隊計有:髙啟明夫婦(雙龍鄉仁和村人);高悟祖夫婦(石門鄉小口村人);馬姓夫婦(興隆鄉川口村人);還有一對夫婦,實在記不起名字了。這四對夫妻被編入第八大隊,參加了引洮工程建設。

7.娶來洮河女做妻。第八大隊民工隊員陳祥(雙龍鄉仁和村人),為人踏實肯幹,樂于助人,表現好。為此,他赢得了當地姑娘(卓尼縣人)的青睐。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二人結成了夫妻。工程建設結束後,陳祥帶着洮河妻回歸家鄉雙龍鄉仁和村生活。夫妻二人生育子女多人,幸福美滿。據悉,夫妻二人現均已故去。

注:本篇文章,由張榮南先生口述,兒子張恒中轉述,最後,由陳玉清 武永寶二人再度整理成文。這篇東西,從宏觀角度記錄了靖遠工區第八大隊的組織情況、施工情況、日常生活情況,等等。資訊量頗大,絕對的第一手資料,可謂彌足珍貴。

大廟 雙龍人走洮河的故事——《1958~1961靖遠人走洮河紀事》

武永寶,1963年出生,甘肅靖遠人,1985年7月畢業于西北師範大學曆史系。獲曆史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曾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财會學校教書5年。後,調回甘肅白銀工作,曾長期從事白銀市平川區的基層檔案、宣傳、文化、文聯等工作。分别擔任各部門的負責人。現為白銀市民間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連續四屆任白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網絡長篇小說《獨石記》,在起點中文網推出。長篇小說《黃河遠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中篇小說《虎豹口》《西部國風》等,發表于《飛天》《大家》等雜志。創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黃河文化、黃河人生為主。其中,中篇小說《虎豹口》為其巅峰代表作,曾被某中國作協會員、某地作協主席抄襲重複發表于《紅岩》雜志1998年6期,以及收錄進其2005年出版的中篇小說集《無羽之鳥》。網絡上關于該作者抄襲《虎豹口》的詞條資訊有幾十萬條之多。另外,反映黃河筏子客生存狀态的中篇小說《西部國風》,獲甘肅省第二屆黃河文學獎、白銀市鳳凰文藝獎一等獎。北京等方面有關文化公司曾多次籌劃将《西部國風》拍成影視劇……同時,由作者授權,該公司将《西部國風》的名稱作為知名文化商标,2018年5月在國家商标總局注冊成功。之後,在這一欄目下,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總之,《黃河遠上》《虎豹口》《西部國風》被媒體譽為西部黃河文化三部曲。近年,作者創作了二三百萬字的西部黃河文化題材的散文、随筆,以及紀實文學等。為西部黃河文化的弘揚、傳播作出了一定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