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上皇,大機率是不會舒服的,這是皇權排他性決定的。有沒有特例呢,乾隆恐怕算一個,當了太上皇,依然自在快活,延續十全老人的榮耀。因為什麼呢,乾隆至死都沒有讓一丁點大權旁落。宋徽宗趙佶算半個,金人兵臨開封城下,國都将破之際才賊頭賊腦的傳位兒子,卻依然逃脫不了被金兵擄走的悲催命運。
太上皇的名字夠招眼了,一方面,讓皇帝心生嫌隙;另一方面,讓不得志的王公大臣,有了一個燒冷竈的可能。中國古代的政事倫理是什麼呢?在朝是君君臣臣,在家是父父子子。也就是說,在朝廷裡,講究的是君臣之分。大臣裡面有品級,雖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可是從七品八品的微末小官,晉升到宰輔的,也不是少數,千古宰相的楷模狄仁傑,也是起于州縣,一級一級升上來的。

王公裡面有爵位,無論是漢代登峰造極、封疆裂土的王爵,還是後世食祿不視事的太平王爺,距離皇帝,那都是十萬八千裡。這裡面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它的名字叫君臣之分。位于衆臣子之上的青天之上,是萬人仰慕的皇帝。
玄宗晚年殺子是因為跟兒子之間沒有感情猜疑太多,而在李世民成為天策上将之前李淵對李世民真的可以說是父子相親感情很濃厚,這裡面還是親情的作用。看看李淵封的李世民的官職,基本到封無可封的地步了。
但凡一個正常的皇帝都不會注意不到一個非繼承人的兒子擁有這麼大權勢和地位會對繼承人産生的沖擊吧。
而且李淵是皇帝,除非李世民打下一個出海的美利堅,否則他和李建成必然會有你死我活的局面。對于李淵父子來說最好的結局是李建成學泰伯、仲雍。後代李家吸取了這次血的教訓,唐玄宗的兄長李成器、李成義,世宗大王的兄長讓甯大君、孝甯大君,自己和子孫得到善終。
李成器是甯王,谥号讓,讓甯大君不知是否與此有關。再者,李世民對李淵算是很好的了,對他也是嚴格監控的。在唐朝,郊外狩獵是皇帝與王公大臣同樂的重要場合,李淵做了九年太上皇,李世民隻在最後一年邀請過他一次。
這并不是李世民突然想起了父子之情,而是,李淵已經病入膏肓,再努力都無法驚坐起了。皇帝是人,卻無限接近于神。如果人們發現,這唯一的天神般的皇帝位旁邊,多了一個神位。原本唯一的崇拜,就多了一種可能。再加上,這位名叫太上皇的神位,還是現任皇帝的父親,天上仿佛出現了兩個太陽,這是任何一個在位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皇帝屬于特殊崗位,正常情況下,都是要做到死的。
在還活蹦亂跳的的情況下傳位,大機率是發生政事的變化,這裡面,新皇帝往往就是政事的變化組織者。成功的叫政事的變化,失敗的那就改名字了,叫謀反。
即便是兒子、是兄弟,涉及謀反案,被殺那是正常操作,永遠圈禁那是燒了高香,上下五千年概莫能外。政事的變化一旦成功,新皇帝誕生,老皇帝就成了現實版的拖油瓶。在以孝治國的大環境下,自然不能殺掉老皇帝,可是老皇帝想要繼續過皇帝一般的好日子,那就是癡人說夢了。吃喝給足就算聖人了,想有皇帝在位時的風光,莫不是得了失心瘋?另外,李隆基的孩子有那麼多,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又不是自己親手帶大的,不能套用現在的親子關系去了解皇帝家的人際關系。
有的孩子從小到大他可能連面都沒見過幾次,光看名字都不一定叫得出來,比如傳說中的曹野那姬,你叫他們彼此之間有太深的感情也不現實。李世民家兄弟幾個還都是一個媽生的,爹媽的感情肯定是不同的。李世民敢玄武門之變正是捏準了李淵沒話說,三軍也不會嘩變,才下得手,而建成就隻能和平即位,經不起奪嫡的風浪,試想一下要是玄武門之變是建成殺的人,唐軍怕不是立刻裂成好幾個軍閥。
最後,李隆基對骨肉之情感情淡泊,可能也是小時候受了武後陷害的原因,心理跟正常人有些不同了,畢竟很小他媽媽就被武後動用私刑處死屍體都沒找到,他跟高力士這樣的太監一起長大,朝不保夕,能活命還能逆襲,這樣的人不狠心是無法上位的。可能這就是所謂原生家庭的影響,從來沒人關心過他的心理建設問題。除了對自己的兒子,他對發妻王皇後一家也是夠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