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我爸爸,他固執呆闆,不喜歡跟别人交流。他不愛出門,喜歡宅在家裡不是愛書,就是玩手機。我都上國中了,他除了老家和工作過的城市,沒有去過第三個城市。他自己不愛出門也就算了,還不希望我和我媽出去,一家人宅在家裡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也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我媽嫁給他真是太無趣了,我長大之後絕對不會嫁給這種男人。”出自我的一位來訪者的原話。
了解到,這位爸爸對女兒從小的教育更多的是“不允許”和“懲罰”,不允許跟陌生人見面、不允許一個人跑出去;如果考試沒考好,就會大喊大叫,用罰站或者罰抄的方式來懲罰孩子。小時候吃飯經常會把米粒弄到地上,也會被大聲呵斥。

這位爸爸屬于強迫人格障礙,已經在他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墨守陳規、行事刻闆、刻意追求完美的個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社會功能影響,但本身缺乏自知力。
強迫人格者希望一切保持原狀,害怕改變與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他們不怕重複帶來的枯燥無味,但是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意味着失控,他們需要身邊的一切事務處在自己的掌控中。
強迫人格養育孩子通常是用比較原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大聲喊叫、打罵,很多時候孩子就是麻煩,隻有呵斥才能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強迫人格養育的孩子,苛刻的管教方式會使孩子變得小心翼翼、猶豫不決并試圖克制自己,隻有自己變得乖順才會免于父母的指責,逐漸喪失了反抗的勇氣和自己的想法,長期下去會壓抑孩子自我意志的形成。
強迫人格養育孩子也是我們常說的過度權威式教育,有個例子說一個進階軍官非常在意兒子的表現,要求家裡的大小事情都要按照軍隊的規矩進行,吃飯和睡覺前都必須筆直身體跟父親報告,不能哭泣,不能有自己的情感表達,做任何事情必須按照父親的期望去做。
顯然想要改變“強迫人格”太困難了,我們也不贊同去改變,一個人形成了穩定的人格,除非有重大變故,否則很難被改變。在我的幾次溝通下,我的來訪者選擇了提升自我,通過正确認識不同的人格,選擇原諒不同人格消極的一面。用心去察覺自己被壓抑的部分,尋找合适的釋放管道。當然如果強迫人格情況嚴重,肯定需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療的幫助。
最後做一個小測試,你/你身邊的人有“強迫人格”嗎?你又中招了以下幾項呢?
(1)将伴侶或者孩子視為自己的财産,并控制他們按自己的意思行事;
(2)将自己與其他父母或者伴侶比較,感覺自己不夠好。當孩子失敗時責備自己,批評孩子多過表揚;
(3)推動孩子實作夢想,認為自己的價值取決于孩子的成就;
(4)過于看重孩子的考試成績或比賽結果,認為考得不好或比賽輸了就是因為不努力;
(5)經常因為期望過高,情緒無法冷靜;
(6)經常會惡語傷害自己的家人,有時候會語言暴力;
(7)對破舊物品或無價值之物,即使是毫無感情價值的,也決不願意抛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