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想象藝術博物館》
米歇爾·布托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一本書建構一座西方繪畫藝術博物館,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摘自《想象藝術博物館》前言
《想象藝術博物館》中既有為中國讀者熟悉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們,也有為數不少我們相對陌生的西方藝術家。從喬托開始,直到最近在拍場大熱的巴斯奎特結束,橫跨西方繪畫史幾近700年。誠如作者法國新小說代表米歇爾·布托在前言中所說:
我們一度想稱這些畫作為“傑作”,因為所有入選的作品其實都不僅僅隻符合正常“傑作”的定義,它們根本就是現代意義上所說的“逆天之作”。
最終,我們決定稱其為“具有決定意義的作品”,以讓人們記住它們在繪畫史上的意義,以及在整個人類曆史中的意義。
無論是獨一無二的傑作(如《西斯廷教堂天頂畫》),還是代表一個畫派的作品(如印象派)。總之,這些畫帶來了改變,一股浪潮漸漸浸潤着繪畫領域,一切都将和從前不再一樣。
米歇爾·布托 (法國新小說代表人物、本書作者)
米歇爾·布托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除了寫作讓他聲名鵲起的小說(最主要的兩本分别是《改變》和《時間安排》),他還傾心于藝術領域。寫作與藝術相關的書、為藝術類作品寫序、編排目錄,甚至還會四手聯彈……他與當代的諸多藝術家展開對話。2013年時,他獲得了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從牆到紙,從喬托到巴斯奎特,在這本書中,偉大的作家米歇爾·布托為我們梳理了西方繪畫史的脈絡。他娓娓道來,仿佛在與一位老友聊天,閑庭漫步在一座虛構的博物館裡。
這部書的内容非常豐富,微信介紹隻能作“窺一斑”的引薦之用,書中105幅作品後的畫家,每位都創作了大量的藝術品,除了書中刊出的作品以外,編輯還挑選了一些每位藝術家其他的代表作品,希望讀者可以對他了解得更全面一些。本期選取一位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讓我們跟随作者米歇爾的目光一起來欣賞勒内·馬格裡特在本書中的傑作——《談話的藝術IV》
馬格裡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現實主義",他的創作對西方現代繪畫,特别是對達利、馬宋及年輕一代的波普藝術家有較大的影響。
馬格裡特認為繪畫的主題大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不期而遇的靈光一閃,對于畫名也一樣。他的畫大多由朋友們命名,他們都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
他中意于朗朗上口的名字,既措詞優美又蘊含深意。
在《談話的藝術IV》裡,我們看到兩個人正盯着眼前這座石頭壘成的建築,讓人聯想到巨石陣和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曆代傳奇》裡開篇的詩句。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看看這堵由巨石堆砌而成的牆,就能看到其中的字母和單詞。
人們最先認出的,一定是“rêve”(夢想)一詞。我立刻就想到了波德萊爾的一首詩,名為《美》,其中有這樣幾句:“凡人啊!我像石頭的夢一樣美。”
然而,這個詞并非一成不變。在“rêve”的左邊還有一個“T”,于是,它就成了“trêve”(休戰)。
而在“rêve”内部,還包含着一個“Eve”(夏娃)。這些石頭字母随着我們觀察的深入而不斷變化組合着。
《談話的藝術IV》1950
馬格裡特代表性作品欣賞:
勒内·馬格裡特
馬格裡特在作品《戈爾禮達》前
《戈爾禮達》
馬格裡特從他的詩人朋友路易斯·斯考特奈爾那裡得到了這幅畫的名字,他經常幫助他為他的畫命名。在這個例子中,Golconda指的是印度的一個城市,從14世紀到17世紀是兩個不同王國的所在地。作為鑽石工業的中心,這個地區的富饒,已經成為了傳奇,以至于這個名字現在成了“财富之礦”的同義詞。為了紀念他的朋友斯考特奈爾,馬格裡特把他的臉用在了右手邊最靠近煙囪的那幅畫中。
《空白簽名》1965
《上流社會》1962
《假鏡子》1928
本書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會配上一段簡短的文字,以此向讀者展示他們在初見此畫時可能并未想到的内容:首先,當然是對背景的介紹,讓觀者明白此畫的意義所在;之後會對若幹細節進行展開說明,我們總希望能将細節聯系整體進行更完整而有效的說明。此外,對于某些偉大的作品來說,我們所選取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雅典學院》隻是第一室壁畫《哲學》中的一部分,而《哲學》又是整個斯坦茲室的一部分。
有時,一段創作者的自傳可以讓讀者更明白他的意圖,可這實在是太難得了。藝術家們似乎想要消失在自己的作品之後,因為他們很清楚這些作品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呈現方式,而他們的創作是基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生活的環境或某次靈感的閃現。我們在書中所做的隻是幫助讀者打開思路、開闊眼界,并使其最終依據自己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内頁賞析
(90°旋轉手機檢視)
《聖殿前引薦聖母》提香
《馬術表演》勞特累克
《修建耶路撒冷聖殿》讓·富凱
《公證人》巴斯奎特
END
書香上海 | 書香常伴
資料:上美好讀
編輯:段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