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想象艺术博物馆》
米歇尔·布托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本书构建一座西方绘画艺术博物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摘自《想象艺术博物馆》前言
《想象艺术博物馆》中既有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们,也有为数不少我们相对陌生的西方艺术家。从乔托开始,直到最近在拍场大热的巴斯奎特结束,横跨西方绘画史几近700年。诚如作者法国新小说代表米歇尔·布托在前言中所说:
我们一度想称这些画作为“杰作”,因为所有入选的作品其实都不仅仅只符合常规“杰作”的定义,它们根本就是现代意义上所说的“逆天之作”。
最终,我们决定称其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以让人们记住它们在绘画史上的意义,以及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意义。
无论是独一无二的杰作(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还是代表一个画派的作品(如印象派)。总之,这些画带来了改变,一股浪潮渐渐浸润着绘画领域,一切都将和从前不再一样。
米歇尔·布托 (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本书作者)
米歇尔·布托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除了写作让他声名鹊起的小说(最主要的两本分别是《改变》和《时间安排》),他还倾心于艺术领域。写作与艺术相关的书、为艺术类作品写序、编排目录,甚至还会四手联弹……他与当代的诸多艺术家展开对话。2013年时,他获得了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从墙到纸,从乔托到巴斯奎特,在这本书中,伟大的作家米歇尔·布托为我们梳理了西方绘画史的脉络。他娓娓道来,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聊天,闲庭漫步在一座虚构的博物馆里。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微信介绍只能作“窥一斑”的引荐之用,书中105幅作品后的画家,每位都创作了大量的艺术品,除了书中刊出的作品以外,编辑还挑选了一些每位艺术家其他的代表作品,希望读者可以对他了解得更全面一些。本期选取一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让我们跟随作者米歇尔的目光一起来欣赏勒内·马格里特在本书中的杰作——《谈话的艺术IV》
马格里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现实主义",他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达利、马宋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
马格里特认为绘画的主题大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不期而遇的灵光一闪,对于画名也一样。他的画大多由朋友们命名,他们都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
他中意于朗朗上口的名字,既措词优美又蕴含深意。
在《谈话的艺术IV》里,我们看到两个人正盯着眼前这座石头垒成的建筑,让人联想到巨石阵和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历代传奇》里开篇的诗句。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堵由巨石堆砌而成的墙,就能看到其中的字母和单词。
人们最先认出的,一定是“rêve”(梦想)一词。我立刻就想到了波德莱尔的一首诗,名为《美》,其中有这样几句:“凡人啊!我像石头的梦一样美。”
然而,这个词并非一成不变。在“rêve”的左边还有一个“T”,于是,它就成了“trêve”(休战)。
而在“rêve”内部,还包含着一个“Eve”(夏娃)。这些石头字母随着我们观察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组合着。
《谈话的艺术IV》1950
马格里特代表性作品欣赏:
勒内·马格里特
马格里特在作品《戈尔礼达》前
《戈尔礼达》
马格里特从他的诗人朋友路易斯·斯考特奈尔那里得到了这幅画的名字,他经常帮助他为他的画命名。在这个例子中,Golconda指的是印度的一个城市,从14世纪到17世纪是两个不同王国的所在地。作为钻石工业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富饶,已经成为了传奇,以至于这个名字现在成了“财富之矿”的同义词。为了纪念他的朋友斯考特奈尔,马格里特把他的脸用在了右手边最靠近烟囱的那幅画中。
《空白签名》1965
《上流社会》1962
《假镜子》1928
本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会配上一段简短的文字,以此向读者展示他们在初见此画时可能并未想到的内容:首先,当然是对背景的介绍,让观者明白此画的意义所在;之后会对若干细节进行展开说明,我们总希望能将细节联系整体进行更完整而有效的说明。此外,对于某些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选取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雅典学院》只是第一室壁画《哲学》中的一部分,而《哲学》又是整个斯坦兹室的一部分。
有时,一段创作者的自传可以让读者更明白他的意图,可这实在是太难得了。艺术家们似乎想要消失在自己的作品之后,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些作品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他们的创作是基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生活的环境或某次灵感的闪现。我们在书中所做的只是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开阔眼界,并使其最终依据自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解读。
内页赏析
(90°旋转手机查看)
《圣殿前引荐圣母》提香
《马术表演》劳特累克
《修建耶路撒冷圣殿》让·富凯
《公证人》巴斯奎特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美好读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