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的有一海島上,上面生活着一群人,他們來到這座島的時間不過300年左右,卻因為島上獨特的環境開始有了“進化”的表現,難道這群人就是人類進化的一個樣本?以後還會出現全新的人類嗎?

巴瑤族是一個生活在東南亞海域上的一個民族,主要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
巴瑤族的生活方式與吉普賽人非常相似,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是以也有人将他們稱為“海上吉普賽人”。在印尼語中,“巴瑤”就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們把船當做自己的家,一天之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船上度過,或者是生活在自己修建的吊腳樓中。
巴瑤族人平時就以捕魚和潛水捕撈其餘水産品為生,對于他們來說,大海就像是自家的菜地一樣,抓魚就是一個非常平常的事情。
巴瑤族人幾乎不需要任何漁網或者魚鈎,而是用一根特制的長矛來捕魚,并且他們也不需要任何的潛水服,隻用戴上一個用玻璃鏡片制成的護目鏡就可以直接下海捕魚。
巴瑤族的每個人從小就天天下水捕魚,潛水就是他們獨有的絕技,他們在水中行走時就和在平地上一樣自在。
對于潛水略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官方限制的自由潛水深度是40米左右,一般的自由潛水者隻會在40米以上的水域進行潛泳,隻有部分資深潛水教練才會嘗試潛到40米下,這其實就說明了普通人想要潛到這個深度需要很久的努力。
不過對于巴瑤族人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他們族人的平均潛水深度都能達到30米到40米,還不需要任何的潛水裝置,甚至還有一位75歲高齡的巴瑤族老人能夠輕松潛入15米處捕魚,這是很多人都難以想象的。
當然,他們也有着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例如他們每個族人都會在幼年時就将自己的耳膜刺穿,這樣潛水時就不會感受到水壓帶來的痛苦,這也讓許多巴瑤族人在晚年的時候聽力都非常差。
無需潛水裝置就能在水下自由活動,這令許多科學家感到好奇。
有研究者在征得巴瑤族人同意之後将他們過世的族人進行了解剖。經過解剖,科學家發現巴瑤族人的脾髒比起一般人類來說要大上50%左右,其餘的身體結構和器官倒是和普通人無異。
這就讓科學家感到非常奇怪,因為巴瑤族人其實隻有300年左右的海上生活時間,但就在短短的300年之中,他們就已經開始有了如此明顯的改變。增大的脾髒可以儲存更多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就是人體内運輸氧氣的載體,這就使得他們比起普通人能夠潛水更久。
這種變化也可以稱之為“進化”,類似于“适者生存”導緻的變化,就像長頸鹿的進化是為了吃到更高樹上的樹葉一樣。
這種“進化”并非獨此一例,早前,有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為了過濾冷空氣,進化出了更高更長的鼻梁。
不過,雖然巴瑤族人的身體結構與我們有差別,但他們仍舊還是屬于人類這個物種。
至于會不會形成一個全新的人類,就要看之後的巴瑤族人是否會和現如今的人類産生生殖隔離,如果他們産生了生殖隔離就可以被認定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通過巴瑤族人的變化我們也會發現,進化并不是在物種形成後就停止的,地球上的每個生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進化,也正是如此才幫助我們不斷适應環境,進而更好地生活下去。
#進化#、#新人類#
作者:鄧宇豪
責編: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