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作者:紫紅的城堡

紅梅

那達達也不如咱山溝溝好,

亮一亮那個嗓子,

我定一定那個音哎

我把咱這二道圪梁

就唱上幾聲哎......

煙墩山下的人們興緻所來,愛吼幾嗓子信天遊。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今年煙墩山的烽火台四周栽種了北方的特色樹種,萬畝杏樹落家山地,大楊樹扛椽柳沙柳紅柳遍地載,桃樹果樹梨樹沙棗樹滿山滿坡落地生根,過去光秃秃的煙墩山要變成景色秀麗的青山了。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來年春天裡,這裡的山頭将展現出來:東風夜放花千樹,漫山遍野花如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遠看花團錦簇,似彩雲缭繞,近觀蜂飛蝶舞,香氣襲人。孫悟空來了此地也是峰回路轉難尋覓,誇獎過他的花果山,這裡還是天然氧吧,好去處也。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了美景福地,“神仙”自然會來。數千畝山上山下的花果樹,若成氣候,香氣飄飄,美景如畫,遠近聞名,遊人如栉,煙墩山成了金光閃閃的金山銀山。煙墩山烽火台也會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它不僅是一座豐碑,還是一本曆史書,記錄着靖邊的過去和現在。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春天裡,一邊在家門口,一邊觀看煙墩山烽火台這個曆史景觀,緬懷曆史,有了曆史,就有了文化積澱,我們有了底氣,多了幾分厚重;一邊觀賞的煙墩山自然景觀,看漫山碧透 ,是怎樣的一種英雄豪氣啊!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前幾年煙墩山成為大風車基地,漫山遍野都是巨大的“魯能牌”大風車,讓空置的山頭變成新能源産地,将風能轉化為電能,濯濯童山變廢為寶,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能源,這是了不起的創舉。大風車呼呼地轉動着,轉化着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造福給千家萬戶。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而且1997年在烽火台附近修建了還修建了轉播微波分站,占地6666平方米,高而尖的電視信号發射塔,高60米,還有多間樓闆房,有工作室,有院牆,有從業人員,有柏油道路。為煙墩山增加了現代化風采,寂靜的山梁慢慢熱鬧起來。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可誰又知道它曾經的高遠、蠻荒,幹旱無水,方圓百裡無人居住 ,而且盜馬賊出沒。戰争消除後,煙墩山烽火台沒人管理,淪為盜馬賊夜晚指路明燈。晚上點一個特大燈盞,可盛油百斤,夜燈光可照數十裡遠,供馬賊辨明方向。為它的光輝形象抹上一筆黑。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不過還有一個好人的傳說,為煙墩山又增添了一筆傳奇色彩。民國年間,煙墩山傳出了個叫王喝水義務為走路人供水的故事。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民國年間,山上光秃秃的,煙墩山又叫“火焰山”。火焰山,你會想起《西遊記》裡烈焰燃燒的場景嗎?過去人們從甯條梁起程到延安,因為沒有公路,隻能翻越煙墩山,它成了必經之路。過這座大山,上山30裡,下山20裡,前不挨村,後不靠戶。夏天,常有人困幹渴而暈倒在山上。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煙墩山下住着一戶姓王的人家,一晝夜能喝兩桶水,是以大家就叫他“王喝水”。這一天,王喝水上煙墩山有事,途中口渴難耐,卻無處找水喝,等到回家,差點兒被渴死。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晚上,王喝水怎麼也睡不着,他用自己口渴難忍的情景來推想走路人,更覺得這個山上應該設個供水站才對。可是,從家中趕毛驢到河邊灌水,再送山上,一個往返要走20裡,困難太大。但他還是毅然決定,他堅持趕毛驢往山上送水,再從自己家中将水缸背上,将瓢兒帶上,送到煙墩山頂。他先将水缸在路邊上安好,再将水倒入缸中,然後把水漂放入缸裡。以後,他堅持義務上山送水,從不間斷。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但将水缸放在山野露天地,也有不足之處,風吹日曬大雨淋,水會變質;冬天氣溫驟降,會把缸凍裂;還有一些走路人渴不及待,執瓢暴飲,常常沒下山就鬧肚子。王喝水又在山頂蓋起一座房子,将缸搬入房中,再也不會出現水變味和缸凍裂的問題了,他又在水上撤一把糠皮。走路人喝水,必須先要把糠皮吹開,然後才能飲用,這下,暴飲問題也解決了。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一些走路人十分感激王喝水為他們提供的周到服務,想給他付一點報酬,卻又找不見人,于是就向缸内扔入銅圓或麻錢。一些攔羊放牧的在喝水之餘,看見缸底錢币,就見錢起意,又去撈錢,倒缸取錢,常把水缸打爛。王喝水為了這事,不知換了多少次缸。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這年,煙墩山經過隊伍。士兵早就知道有個義務供水站,便直奔山頂水房。而當他們準備痛飲時,而水上面的糠皮卻阻止了他們大喝。士兵們大罵王喝水不仁不義,一把繩子把他綁起來,審問王喝水何意,王喝水隻得把自己的好意講清楚。那些士兵羞愧難當,把王喝水放了,并賠情道歉。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王喝水80歲那年,徒步到佳縣白雲山上香,因長途跋涉的苦累,趕到白雲山正殿,剛點上香,就閉上了眼睛。白雲山道師們知道他生前行善仁義,為他塑了像。王喝水助人為樂的故事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傳頌不絕。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如今從甯條梁起身往延安走高速公路,人們再不用為穿山而口渴難耐了。随車帶上倆瓶礦泉水,開車可直達延安。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我将目光再次投向西面的山頭上的靖邊縣電視轉播尖塔,高高的鐵架子尖塔直刺天空。塔上是像雷達一樣的轉播器,塔下是一排樓闆房,有院子有大門,院裡院外是青松翠柏,磚牆磚院。山上人員、車輛出出進進,打破了煙墩山的寂寞!我再次仰望烽火台,它安靜肅穆,規整高大。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這兩個龐然大物極具視覺沖擊力,一個極具現代,一個極具古典,一個鋼架鐵骨,一個青磚白泥,一個是現代的通訊工具,一個是古代的軍事通訊和防禦工具。在藍天白日下,古樸印證時尚,方正面對尖端,老古董訴說給新事物,在這高山野嶺有待于演繹一首首激動人心的信天遊!一掃過去的凄涼,奏響新時代的主旋律。

原來它還叫“火焰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