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滴公司正在依靠其在保險和患者方面積累的優勢,向醫療領域做自然延伸。
上月11日,滴滴關閉了旗下網絡互助平台“點滴守護”,至此,除阿裡旗下的“互相寶”外,網際網路巨頭昔日上線的網絡互助平台都悉數關閉。
除了網際網路巨頭們,今年以來,多家網際網路保險平台也先後關閉了自家的網絡互助業務,比如輕松集團旗下的輕松互助,水滴公司(WDH.US)旗下的水滴互助,幾乎選擇在今年同一時間關閉。
網絡互助業務紛紛被各家關閉,在業内看來,一方面是整個行業的合規化問題;另一方面,站在網際網路保險行業的程序看,網絡互助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這也是水滴等公司自然“進化”的結果。
始于互助
2016年4月,沈鵬從美團辭職創立了水滴公司,第一個業務就是水滴互助,用沈鵬的話說,希望将“中國傳統的職工互助會或民間互助社群“網際網路化,以解決使用者重疾醫療資金問題。
據沈鵬後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當時他離職創業,有很多賽道可以選擇,但他意識到,不能在紅海市場與巨頭們硬碰硬,這樣赢的機會很少,要選擇一個巨頭們忽略但是足夠大的市場創業。
沈鵬2016年創業之前,網絡互助已經在國發展數年,被業界稱為網絡互助“老四家”的壁虎互助、康愛公社、e互助、誇克聯盟已經存在,但因為商業模式不明朗,一直發展的很慢。
沈鵬進入網絡互助行業,當時有很多優勢。
其一、經過在美團的曆練,已經熟練掌握了網際網路獲客之道,也有成熟的管理經驗;其二、創業之初就得到資本大佬的支援,有快速拓展市場的資金;其三、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目光還沒有轉向網絡互助。
集聚了衆多優勢于一身的水滴互助一經上線就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國内第一大網絡互助平台。
不過,随着更多玩家進入,網路互助行業的問題也暴露的越發明顯。2016 年 9 月,原保監會展開審查,大批無保險經營資質及相應風控能力的平台陷入“倒閉潮”。
監管收緊,輿論質疑,網絡互助行業第一次迎來行業洗牌和平台的自我革命。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後,網絡互助行業朝着有序的方向發展。
2018年11月,阿裡旗下的“互相寶”上線,将行業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後來超越了水滴互助。
網絡互助行業的“拐點”始于2020年,當時整個網絡互助行業就開始走下坡路。
包括水滴互助等平台已經開始主動收縮,“互相寶”平台上的分攤使用者數也在不斷下降。同時,随着分攤費用不斷上漲,在很多使用者看來,網絡互助“低門檻、高成本效益”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從本質上講,網絡互助是一種類保險業務,因為“低門檻、高性價、參與簡單”等優勢,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使用者。
一方面讓沒有被保險覆寫的使用者感覺了保險的保障方式,有利于國人保險意識的提升;另一方面,和商業保險相比,這種保障方式确實更适合低收入人群以及年輕的潛在保險使用者。
但是,商業保險還是目前最合規的保障方式。其實在創立之初,沈鵬就意識到,網絡互助隻是水滴公司開展保險業務的“過渡”階段。
他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因為公司創業之初,沒有更多的資金購買保險經紀牌照,是以選擇了網絡互助這種形式。
今年3月份,水滴公司以更新的方式停止了原水滴互助業務,而此時,水滴的保險業務已經整整發展了3年,羽翼豐滿,成為國内最大的保險科技平台之一。
盛于保險
現在回頭來看,對于水滴公司來說,在水滴保上線前,水滴互助承擔了短暫的“保障供給”任務,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啟蒙了使用者的保險意識,這些都為保險業務的推出埋下了伏筆。
2017年5月,上線網絡互助一年後,水滴公司斥資幾千萬收購了一家位于陝西的保險經紀牌照,推出了水滴保業務。和網絡互助相比,水滴保是一家合規的保險機構,持有保險經紀牌照。
在很多長一段時間,不管是保險公司還是保險經紀公司,賣保險基本依靠的都是“人海戰術”,甚至有銀保監會的上司說過,中國的保險行業是典型的人力資源密集型産業。
水滴保上線後就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革新了保險行業的銷售方式。
水滴保的創新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搭建保險場景,激發使用者的保險需求。
在滴互助上線幾個月之後,水滴公司還推出了一項至今還風靡于大家朋友圈的業務水滴籌,這是一個社交大病籌款平台,水滴籌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将民間“互助互濟”的線下行為搬到社交網絡上,并通過親友分享、移動支付等方式幫助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家庭更便捷地釋出、傳播求助資訊,讓贈與人也可以更友善地進行幫扶。
從水滴公司剛剛釋出的三季報中可以看出,水滴籌并不貢獻營收,但該業務對水滴公司意義重大。
一方面,水滴公司通過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建構了一套多層次的商業保障體系,這個體系以不同的保障方式,給不同收入層次的使用者提供了健康保障。
另一方面,作為重要的保險教育場景,因為門檻夠低,水滴互助可以讓之前從來沒有購買過保險或者仍在猶豫的使用者以比較低的價格體驗一下保險服務,也可以對使用者完成很好的危機意識教育。
在水滴籌和水滴互助的助推下,水滴公司的保險業務這些年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國内最大的獨立保險科技平台。
2.利用保險科技推出适銷對路的保險。
搭建了場景,也需要好的産品。不管是賣普通商品還是保險這種金融産品,隻有好的産品才能真正打動使用者。
怎麼設計出好産品?第一步先要了解使用者,水滴公司依靠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技術,基于多管道的使用者标簽分析使用者畫像,與保險公司一起,反向定制保險、創新保險産品,增加保險産品的供給。
此外,水滴公司每天産生海量的資料。水滴的資料中台可以很好的解決平台内資料孤島的問題,進而豐富使用者畫像資料,再結合外部第三方公開資料,從整體上提升算法模型準确率,為AI算法提供資料集。
通過大資料分析,水滴保可以發現,使用者對于保險的需求還有哪些沒被滿足,可以回報至保險公司,聯合開發有針對性的保險産品。和傳統保險産品相比,定制性保險更能滿足使用者需求
水滴公司釋出的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水滴保平台上提供323種保險産品,超過90%的首年保費是由水滴保獨家定制的保險産品貢獻。
3.開拓了保險增量市場。
和很多保險機構相比,水滴保的最大優勢在“下沉市場”。這一方面得益于水滴籌、水滴互助在“下沉市場”的長期使用者積累;也得益于水滴保“普惠保險”的戰略定位。
在很長一段時間,水滴籌和水滴互助都是水滴保的重要流量來源,水滴保上線之初,就聯合保險公司推出百萬醫療等成本效益很高的保險産品,這些産品上線後就大受歡迎,百萬醫療險也成為水滴保的爆款産品。
對于和水滴保合作的保險公司來說,水滴保的創新讓保險公司的産品覆寫了中國廣大下沉市場使用者,為其擴充了增量市場。
水滴公司此前釋出的财報顯示,2020年,水滴保将保險賣到了中國97.6%的市縣,超過71%的使用者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
今年以來,水滴保又積極參與到全國各地的“惠民保“項目中,包括北京、淄博、德州、遼陽等全國多個城市的惠民保項目。這是一種更“普惠“的保險産品,多地産品上線後,使用者增長迅速。
通過業務創新,水滴保迅速成長,成為水滴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随着品牌知名度的增強,水滴保業務對水滴互助和水滴籌的依賴不斷減少。今年3月份,對于水滴公司來說,已經完成“使用者教育”和“普惠保障”使命的水滴互助業務被關閉。
水滴互助的關閉,實事求是的講,有主動順應形勢作出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完成從“互助”到“保險”的進化後,互助業務已經顯得相對沒那麼重要,尤其是還需要面對很多不确定性。
目前,按照首年保費規模計算,水滴保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保險科技平台。截至2021年9月30日,累計保險客戶數達到1.087億,累計付費保險客戶數達到2720萬。
同時,水滴保也在提升客戶價值挖掘和客戶粘性,該季每位客戶的首年保費增長至1292元,同比增長17.1%。
強于生态
綜合來看,不管是早期上線的水滴互助、水滴籌業務,還是後來為了實作更大商業價值而上線的水滴保、水滴醫療等業務,這些年,水滴公司在圍繞使用者需求建構起一個健康保障生态。
正如沈鵬在q3财報中表述的一樣,“通過龐大的客戶群和社交網絡、産品創新能力、技術優勢以及業務部門之間獨特的協同作用,建立了堅實的業務基礎。”
對于水滴公司來講,健康保障生态的核心意義有兩個:
其一,對公司的核心業務保險而言,一個完整健康保障生态圈就是一個豐富的保險場景,經過這個生态圈的保險意識教育,使用者購買保險的轉化率會提高,這讓水滴公司的保險獲客成本明顯低于同行,這也是國内很多保險公司選擇與水滴公司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健康保障生态本質上也是一個醫保之外健康保障體系,作為醫保的補充,水滴公司旗下的水滴籌、水滴保、水滴醫療等業務針對不同收入層次的使用者提供健康服務,增加了使用者健康保障的“厚度”和“廣度”。
從水滴公司的發展程序可以看出,其建構的“健康保障生态”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圍繞保險建構的保險場景生态,“互助+籌款+保險”三位一體,互相促進,互相協同;第二個階段是以保險業務和水滴籌業務為基礎,建構“保險+醫療”的生态圈。
和第一個階段相比,水滴公司在第二階段希望業務向醫療領域滲透,通過多種服務模式覆寫使用者全生命周期的保障需求,打造領先的醫保外支付體系,連通優質醫療健康服務網絡,成為可信賴的社會企業。
其實,沈鵬很早就認為,“保障億萬家庭”,應該是保障每一個家庭都能在就醫問題上“無憂”,這種“無憂”不僅是經濟上的無憂,還是就醫便利的無憂。
在外界看來,以水滴籌和水滴保兩個成熟業務為基礎,發力健康醫療業務,可能是水滴公司繼續“進化”的方向之一。
有一件事情是比較明顯的,水滴公司的目标已經不限于現有的格局,它希望有朝一日,使用者還能在自己搭建的健康保險保障體系中享受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
從去年開始,水滴也開始了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探索。除此之外,水滴也推出了水滴健康業務、水滴開放平台、水滴醫療資料中心、患者招募等業務和服務。
目前,從公開的資料還無法窺其全貌,但分析這些業務與現有成熟業務的關聯度可以發現,水滴公司正在依靠其在保險和患者方面積累的優勢,向醫療領域做自然延伸。
水滴公司籌和醫療事業群總經理胡堯在Q3财報中也表示, “我們的醫療業務建立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上,利用水滴籌的競争優勢、龐大的患者群和廣泛的網絡,自去年初步探索以來,已經開始獲得增長勢頭。”
現在,一提起水滴公司,絕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是水滴籌、水滴保,但在不遠的将來,外界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水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