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盂縣“省校合作進農村”專題講座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平定縣岔口鄉舉行陽泉開放大學師德師風建設站點揭牌儀式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平定縣鎖簧鎮積極推進“省校合作進農村”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郊區平坦鎮桃林溝村英皇馬術俱樂部與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教學實習實訓基地簽約挂牌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礦區鄉村振興遠端教育教學站正式開課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陽泉:“省校合作進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深化省校合作工作開展以來,陽泉市以共建“12大基地”為抓手,以重大賽事活動為牽引,與60所高校簽訂省校合作基地協定113項,累計吸引120多所高校3000多名高校師生前來陽泉開展社會實踐和實習實訓。特别是“石評梅杯”全國大學生文創大賽、首屆大學生鄉村振興(陽泉)建築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微電影邀請賽、清華校友三創大賽新材料專題賽等重大賽事活動相繼舉行,有力地推動了省校合作向縱深發展。

近日,為深入推進省校合作,謀劃基地建設,陽泉市委組織部組織召開“省校合作進農村”專項活動推進會。通過聚焦農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态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各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高校深度對接,努力實作“1+N”合作模式,即1個行政村和N個高校(高職、高專)聯系互動,吸引高校資源走進廣大農村,促進科研、教育、技術推廣深度融合,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彙聚強大的人才動能。自11月初活動開展以來,全市113個村(社)對接了41所高校,達成合作意向64項,成效良好。

“活動開展期間,我們還将在全市開展‘六個一批’活動,通過開展‘一批’宣介活動、組織‘一批’專題展覽、開展‘一批’專題講座、組織‘一批’專題調研、舉行‘一批’合作論壇、推進‘一批’成果落地,推動和引領‘省校合作進農村’走深走實。”陽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金所軍說。

依托本地特色 共建示範基地

據了解,陽泉市開展的“省校合作進農村”專項活動是進一步鞏固省校合作成果,拓展延伸省校合作領域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省校合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生動實踐。各縣(區)精心謀劃、周密部署,依托本地特色,選準選優合作高校,找準高校與農村的結合點、切入點,積極推進。

11月15日,平定縣岔口鄉與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簽訂省校合作協定。岔口鄉精準定位,利用現有的養殖優勢,雙方就養蜂、養牛、養羊、養蠶達成合作,覆寫該鄉12個村的養殖産業。雙方還确定了将在白瑤村建立養蜂研究工作室,同時,依托紅育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資源,建成黨性教育基地。

為了讓更多的高校學子“把論文寫在陽泉大地上”,推動高校資源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實作互利共赢,陽泉市積極引導高校大學生到陽泉市農村開展實習實訓、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宣傳推介農産品品牌、飲食文化。

盂縣上社鎮依托裡獨頭、教場村烈士陵園、興道大捷遺址、金坡山日軍據點遺址、後東山抗日政權遺址等豐富的紅色資源,與陽泉市委黨校合作建設抗日戰争紀念館,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吸引更多師生前來開展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

近日,陽泉郊區平坦鎮桃林溝村英皇馬術俱樂部與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教學實習實訓基地簽約挂牌,并達成深入合作意向。2018年8月,太原理工大學設立玉龍國際賽馬學院,大力培養馬術運動人才。陽泉英皇馬術俱樂部是陽泉市一家專業推廣馬術的戶外活動場所,也是集教學、考級、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教學實習實訓基地挂牌成立,為太原理工大學培養馬術運動人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提供了平台,同時也有助于馬術文化産業發展,推動陽泉乃至全省文化旅遊産業轉型更新。

發展特色産業 壯大集體經濟

通過省校合作進農村,陽泉市支援鼓勵人才、科技、項目與本地資源有效對接,增強發展能力和水準,不斷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立足全市農業産業現狀,陽泉市統籌謀劃各縣區下轄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與優勢産業項目,圍繞鄉村振興規劃與建設、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陽泉礦區西河村是一個以二三産業為經濟主體的典型城中村,該村利用區位優勢和當地特色,成立了集體企業三來食品有限公司,從事馬鈴薯全粉加工。該企業與山西大學合作,采用酶法降糖和微波幹燥工藝,解決了馬鈴薯顆粒全粉下遊産品開發應用難題,達到優質馬鈴薯顆粒全粉的标準。公司現有馬鈴薯顆粒全粉生産線三條,設計生産能力5000噸。公司主導産品馬鈴薯顆粒全粉打入達利食品集團等大型食品企業,銷售市場穩定,持續帶動村民創富增收,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00餘萬元。

通過為各村遴選謀劃特色優勢産業,“省校合作進農村”專項活動力争做到特色鮮明、一村一品,計劃每個縣(區)首先推介10個左右集體經濟産業典型村。

在平定縣鎖簧鎮西白岸村,山西四通祥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簽訂省校合作協定。借助該校中藥材方面的人才和技術優勢,雙方共同開展中藥材種植、中藥材鑒别、中藥材教育訓練活動,還将共同培育連翹種植基地。通過利用高校資源,“以大帶小”“以點帶面”,借助高校先進的種植等技術,逐漸将産業發展壯大,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添磚加瓦。

陽泉城區依托大陽泉、小河等村的文旅資源,打造文旅IP,推介城區文化,發展文旅産業和特色旅遊業,助力義井鎮打造全市全域鄉村旅遊示範區。同時,借助校友平台,加大線上線下産銷對接和品牌塑造,提升“風光義井”文旅産品知名度、市場競争力。

發展特色産業,激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省校合作進農村将陽泉豐富多彩的資源、轉型發展态勢、高品質發展成果推介給更多人,力争實作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最終實作産業興、百姓富。

積極引才育才 夯實人才隊伍

陽泉市把“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作為省校合作進農村的重要支撐,加強統籌謀劃,突出協調關聯,強化服務保障,為實作“直道沖刺、彎道超車、換道領跑”目标提供人才支援,為轉型發展破難題、增活力、蹚新路夯實基礎條件。

11月18日,随着陽泉市郊區河底鎮鄧家峪村村委會換屆順利完成,标志着陽泉市在全省率先高品質完成村(社群)“兩委”換屆工作。此次換屆,陽泉市建構起立體化選人用人新機制,其中城區、礦區結合“省校合作”,高标準開展社群幹部公開招聘工作,共招聘165人,包括研究所學生9人,實作了基層幹部隊伍格局性變化、整體性重塑。

通過引進高校人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進一步壯大了陽泉市城鄉基層人才隊伍。

1995年出生的李燕,山西大學研究所學生畢業,懷揣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初心回到了家鄉,在此次換屆選舉中被推選為盂縣岑峰村黨支部委員;34歲的高建亮,不大的年紀卻有着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從西南舁鄉雨下溝村村委會主任到實作“一肩挑”,責任變重了,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初心……

11月21日,盂縣舉辦“省校合作進農村”首場專題講座,特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天柱授課。張天柱以《國内外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為主題,講解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背景、概念、内涵等内容,同時結合現代農業創新實踐的典型案例,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模式進行了深入闡述,讓與會幹部開闊了眼界,也為盂縣發展現代農業産業,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案。

通過充分利用高校先進的應用型教育資源,發揮專業技能優勢,專項活動期間,各縣(區)還将組織舉辦多類型的新興農業經營主體、農技骨幹、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村官以及“三農”黨政幹部專題教育訓練班,旨在培養出一批批愛農村、懂技術的新型農業人才;還将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支援村幹部等群體就地就近接受職業高等教育。

聚合人才優勢 建立工作站點

借助清華大學自身人才優勢和學術優勢,陽泉市礦區與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共建鄉村振興遠端教學站。11月19日,礦區鄉村振興遠端教育教學站正式開課。

課程采取線上“雨課堂”直播的形式,共有18個教學點同步開課,500餘名基層鄉村幹部、農民群衆以及緻富帶頭人參加集中學習。第一課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孟天廣主講《數字鄉村與基層治理現代化》。大家表示,通過此次教育訓練,受益匪淺,對數字鄉村與基層治理現代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據悉,礦區鄉村振興遠端教學站将不斷創新教育訓練方式,切實提高教育訓練實效,力争在每個行政村建立遠端教育教學站。

11月26日,陽泉開放大學“高校進農村提升村幹部能力素質”簽約儀式在平定縣岔口鄉舉行。該項目落戶平定是加快以人才振興促産業振興,提高農村幹部能力素質,助推岔口鄉鄉村振興再上新台階的重要舉措。今後,岔口鄉将邀請陽泉開放大學專家學者通過舉辦教育訓練班、專題講座、“送教上門”等方式對村幹部進行教育訓練,開展鄉村幹部學曆提升工程和專題能力素質提升工程,為村幹部“加油”“充電”。當天,還舉行了挂牌儀式,這将成為陽泉開放大學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站點。

陽泉市緻力于主動對接高校專家為工作站隊員開展技術教育訓練,重點教育訓練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緻富帶頭人、種養大戶、科技示範戶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鄉村轉化應用,為服務鄉村振興培養鄉土人才。同時,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人才優勢資源,在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基礎上,遴選具有相應資質的專家,建設相關産業的專家工作站。

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鄉村強。深化省校合作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訓示精神的具體舉措,省校合作進農村則是陽泉市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工作制度化、機制化的具體實踐。下一步,陽泉市将切實扛起主體責任,把深化省校合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抓緊抓實,将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舉措,為鄉村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推動新農業全面更新、新農村全面進步、新農民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添動力。

趙波 石玺慧

(責編:馬雲梅、劉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