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少年隕落的啟示 --淺析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之一

作者:雲蔔2d9M

原創 康有鵬

天才少年隕落的啟示 --淺析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之一

在西漢王朝初年,洛陽這塊地靈人傑的土地上,有位天才少年賈誼,年方18歲。精通詩書,善寫文章,以此名聞當地。他因河南郡守吳公的賞識推薦,便被當朝天子漢文帝拔擢重用。一年之内,由博士晉升到太中大夫,成為天子近臣。當皇上還要提拔他作公卿時,卻遭到軍功重臣的強烈反對,後任長沙王、梁懷王太傅。就是這樣一位躍然升起的政治名星,卻在33歲時,因梁懷王“堕馬而死” “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偉人毛澤東曾作詩感歎:“少年倜傥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古往今來,對賈誼這位政壇新秀到底有哪些評論?從他身上應當為後人留下哪些啟示?讓我們穿越時空,一探究竟!

漢文帝劉恒,西漢第3代皇帝,23歲即位,亦在位23年。呂後去世後,以周勃、陳平為代表的軍功集團,一舉剪滅諸呂,擁立身為高祖第4子的代王劉恒登上了皇帝寶座。他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守成帝王,曾開創了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文帝即位之初,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卓著,郡内治理全國第一,且為秦代丞相李斯的同鄉和門生,便任命他作了廷尉。吳公任河南郡守時,得知賈誼才學優異,召之門下,非常器重。他擔任廷尉後又向皇上推薦說,賈誼雖然年少,卻通曉諸子百家,智慧超群。文帝就征召賈誼作了博士。當時,賈誼年僅21歲。

在秦漢時期,博士不同于我們今天的學者,屬于朝廷命官。作為官名的博士,最早見于戰國時代。漢時的博士為太常屬官,員額多至10人。主掌圖書,通曉古今,乃皇帝顧問。賈誼作為最年輕的博士,每次皇上召集議論政務,年長的博士們還尚未表态,他卻能對答如流,并且得到大家的認可。素來處事謹慎的漢文帝,非常賞識比自己小3歲的賈誼,便破格提拔重用。一年之内,升任為太中大夫。

似可想象,高祖時代的著名大臣陸賈,早年就以“有口辯士”追随漢王。楚漢相争中,他不僅遊走諸侯,出生入死,而且西漢立國後,兩使南越,以遏制國家分裂。尤其是他以“馬上打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說服高帝,對漢初政治頂層設計和思想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他又是謀誅諸呂,擁立文帝的有功之臣。但終其一生,僅作到太中大夫一職。可見,賈誼這位聲名鶴起的政治新秀,在當時朝野的聲望,多麼光焰四射!

初任太中大夫的賈誼認為,漢興已有二十餘年,國家太平和洽,全面系統的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漢朝初立,儒生叔孫通參古效秦,僅就禮儀作了規範。賈誼則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即改訂曆法,改變服飾顔色,訂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職名稱,振興禮樂,等等。并以儒學和五行學說,設計了一整套禮儀制度,崇尚黃色,徹底改變了仿效前秦的做法。以此展現大漢王朝的合法性,使其有别于曆代各朝。這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似乎标新立異,無事生非。可對當時由平民帝王率“草根”僅用七年時間,在秦末亂世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的新王朝來說,的确是面臨的重大問題。追溯曆史,殷周之王世代相傳千餘歲,戰國各諸侯國世族沿襲亦為數百年,即使剛剛滅亡的短命秦朝,也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經過艱苦卓絕的兼并戰争,才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而對于已經破敗的六國貴族和普天下的庶民百姓來講,以劉邦為首的這些烏合之衆,既無根基,又無聲望,怎能長久的君臨天下呢?!

賈誼作為飽讀詩書的學者型官員,他要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為新興的漢王朝正名,也就是論證漢政權的合法性,以此昭示天下,進而延攬民心,維護漢王朝統治。在賈誼看來,漢高帝立國後的七年間,主要是削奪異姓諸侯王,而加封同姓王和功臣,以確定政權穩固天下一統,不緻于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得而複失。漢惠帝在位期間,則緊緊依靠開國功臣,借鑒秦亡教訓,防止二世而亡,着力保證政權的平穩過度。呂後臨朝稱制以來,在堅持修養生息國策的前題下,主要忙于分封諸呂為王,以平衡劉呂政權與軍功集團之間的關系。史遷對刻薄殘暴的呂後雖筆下無情,但就其禦内安民的統治,總體上是充分肯定的。曾評贊稱:“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穑,衣食滋殖。”(《史記•呂太後本記》)賈誼以為,到了文帝執政時代,進一步創立規範各項制度,確定國家長治久安,應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據後代史家評論,賈誼的觀點無疑是正确的,高屋建瓴,頗具前瞻性。于是,賈誼起草了各項儀程法度,爾後上奏皇上。

由于漢文帝即位不久,深知軍功集團根深蒂固。他思慮自己能被擁立為帝,若欲廢掉也易如反掌。因而處事謹慎,沒有及時推行這些新政,對需要更改的各項法令,亦暫且擱置。文帝二年(前178年),賈誼針對“背本趨末”即棄農經商、“淫侈之風日日以長”的現象,向皇帝上書《論積貯疏》,提出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主張發展農業生産,加強糧食貯備,以預防饑荒。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産。尤其在政治上,賈誼提出“諸侯悉就國”的主張,也就是讓列侯們離開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去。需要說明的是,劉邦在位期間,被分封的列侯大約一百四十餘位,這些勳功重臣大都居住在長安。京城各種資源豐厚,消息靈通,升遷機會多,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優越。但封地每年向他們貢送糧食等,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他們之間攀根錯節,對政局和皇權會構成潛在的威脅。賈誼提出列侯就國的對策,漢文帝非常欣賞和贊成,但因逐動了軍功集團的切身利益,這位年輕官員便成了衆矢之的。

鑒于賈誼的突出才能和優異表現,文帝想提拔他擔任更重要的公卿職位。當與大臣們商議時,卻遭到了強烈反對。據史記載,這項議案一經提出,丞相绛侯周勃、太尉颍陰侯灌嬰、大将軍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等朝廷重臣,他們不便對皇上發難,卻對賈誼群起而攻之。诋毀他說:“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由此,文帝亦逐漸疏遠了賈誼,不在采納他的意見。

漢文帝四年(前176年),賈誼被外放任長沙王太傅。長沙地處南方,距京師數千裡之遙,而長沙王乃實力相對較弱、住地偏遠、唯一的異姓諸侯王。賈誼離開朝廷和京城長安後,懷着官場失意、前途渺茫、理想抱負未能伸展的苦悶心境,長途跋涉,輾轉來到湘江。當面對蒼茫浩瀚的湘水,他聯想到一百年前曾被流放于此而投江自盡的楚國大夫屈原,便揮淚寫下了留芳千古的《吊屈原賦》。賈誼把自己遭讒外任與屈原放逐作類比,以屈子自喻,借《離騷》抒情。通過對屈原遭遇的深切悼惜,将自己心中的憤懑與屈原的憂思融彙在一起,表達了對世間賢者失意、小人得志的極大憤慨。然而,他并不贊同屈原殺身成仁、以身殉國之舉,表示盡管環境險惡,也應曠達而頑強地活下去。

秦漢時期的長沙,已納入中原版圖。在華夏統一王朝的治理下,經過多民族逐漸融合,初步形成了以蠻、漢為主體的民族或王國。由于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森林茂盛稠密,氣候濕熱多雨,加之河谷丘陵交錯,經濟形态以采集、狩獵與農業并重。疾病流行,人囗稀少,人均壽命較短,經濟文化落後于中原地區,直至唐、宋時期亦為朝廷重犯流放之地。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在遭貶潮州路過武關時,遇到一批被發配于湖南的吐番人,同命相憐,感慨抒懷以記之:

嗟爾戎人莫慘然,湖南地近保生全。

我今罪重無歸望,直去長安路八千!

賈誼遠離是非之地,開啟了長沙王太傅的生涯。此時,文帝卻采納賈誼的建議,先免除周勃的相位,讓他帶頭回到封地。這些回到封地的列侯,巧取豪奪,橫行鄉裡,有的與當地豪強互相勾結,一度造成社會治安混亂。朝廷不時派遣官員赴各地巡查,此時绛侯周勃常恐皇上捉拿自己,每遇京城巡視人員,他都身披甲胄,指令家丁手持兵器接見。後來有人告發他謀反,便被捆綁押解到長安下獄治罪,受到百般刁難。後查無實據,又恢複了爵位。周勃曾感慨地說:“吾嘗将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賈誼借此上奏《階級》折子,用“周勃事件”規勸文帝,應以禮對待大臣。漢文帝誠懇地接受了他的意見,此後但凡臣子逐犯刑律,多以禮待之,重則賜其自盡,而慎用嚴刑峻法。可見,賈誼雖“處江湖之遠”,仍在心憂其君;雖受绛侯排擠,仍以君子之風待人的高尚情操。

在谪居長沙期間,賈誼亦然情系朝廷,胸懷天下。漢文帝賜予鄧通蜀郡銅山允其鑄錢,吳王劉濞亦在豫章銅山鑄錢,于是“鄧氏錢”、“吳錢”等多充斥民間,因而币制混亂。賈誼便向皇帝上了《谏鑄錢疏》,尖銳地指出,私人鑄錢遍布天下,以緻造成假錢泛濫;所鑄錢币輕重不一,不利流通;鑄錢利益豐厚,将會吸引大量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産等弊端。建議下令禁止,對這一利國利民之舉,可惜文帝尚未采納。可以想象,鄧通身為文帝寵臣,鑄錢亦是得到皇上應允;而吳王劉濞雄踞東方,遠離朝廷,便驕橫自為!賈誼此議非但難以實行,也得罪了天子近臣和諸侯王國。

賈誼任長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天,有隻鸮鳥(楚人把鸮叫做“鵩”,亦稱貓頭鷹)飛進住宅,停在了座位旁邊,他感到很晦氣。因長沙地勢低窪,氣候潮濕,賈誼自認為壽命不長,悲痛傷感,便寫下《鵩鳥賦》聊以自慰。賈誼因物興感,由感述理,又以理生情。通過借與鵩鳥的問答對話,既抒發了自己憂憤不平的情緒,又以老莊齊生死、等禍福的思想自我解脫,自我安慰。全賦情理交融,格調深沉,筆力勁健,給後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又過了一年,漢文帝想念賈誼,便征召他回到久違的京城長安。皇上在未央宮宣室,接見了這位外放四年、聲名遠揚的臣子。此時,文帝因對鬼神之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原委,賈誼詳細講述了其中的道理。談話一直持續到深夜,文帝聽得入神,不覺往前挪動着坐席。談論完畢,便感慨地說:“我很久沒有看到賈生,自以為超過他了。今天看來,還比不上他啊。” 漢文帝與賈誼這次會見,被太史公留存青史,亦引發了後世無盡的慨歎和遐思…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隐詩雲: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隐發出诘問:曾被後世譽為開明君主的漢文帝,千裡迢迢召回自己曾經欣賞且久未謀面的臣子,為什麼不問天下大事,卻談論鬼神這樣虛無漂渺的話題呢?!

這次會見後不久,漢文帝任命賈誼又作了梁懷王太傅。據史記載:“梁懷王揖(又名劉勝),文帝少子也。好《詩》《書》,帝愛之,異于他子。”( 班固《漢書》)可見,作為文帝小兒子的梁懷王,喜歡讀書,受帝寵愛,讓賈誼作他的老師,似乎亦未屈才。

還有論者指出,據史載,“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後所生四男更病死” ,而窦太後所生長子劉啟雖立為太子,但身體欠佳,文帝把喜愛的幼子作為預備儲君,讓賈誼輔佐似有深意。然而,若對當時長安政局稍作了解,又頗感耐人尋味。在賈誼外放長沙王太傅後,漢文帝即實施了“列侯就國”的大政,周勃被免相前往封地,讓太尉灌嬰接替丞相。而此次召見賈誼,皇上對他給予很高評價,這時丞相灌嬰已死,周勃冤獄已被赦免,又回到封地,不在過問朝政。可以說,當初強烈反對賈誼的軍功老臣已不複存在,而賈誼依舊未能一展鴻志。閱史至此,不得不使人心生疑惑,這位深藏不露的帝王心靈深處究竟暗含什麼玄機?

賈誼遠在梁懷王太傅任上,仍然胸懷江山社稷,留心體察時勢,多次上疏陳奏政事。這些疏奏以“如何長治久安”為主題,集中起來便形成了《治安策》(即《陳政事疏》)。賈誼深感國内時局危機四伏,滿懷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赤誠之心,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遠見卓識,針對“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的阿谀奉稱言論,在《治安策》開篇就振聾發聩的指岀:“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歎息者六”等九大危機和隐患,主要涉及中央與地方諸侯、漢廷與北方匈奴、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種種沖突。認為如不加緊治理,便會釀成天下大亂。并聯系文帝親曆的濟北王謀逆等幹戈之争,即同姓諸侯王尾大不掉,蔑視挑戰中央權威,試圖分裂國家的圖謀,提出了“衆建諸侯以少其力”的對策,對其他問題也提出了相應對策和補救措施。整篇疏奏立意高遠深邃,例證觸目驚心,借古喻今,夾叙夾議,層層遞進,以無可辯駁的論證和恢弘的氣勢使人為之警醒。可惜賈誼的上疏,仍未引起文帝的足夠重視。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康有鵬,字翔宇,别名水潤長安,陝西關中人。曾從軍四十一年,退休後常居西安、北京。喜讀曆史,偶留随筆,素奉世事如棋,心田似海,并以“漫步雁塔下、影随林蔭處、日行萬步路、夜讀十頁書"聊以自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