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演接連告别!今年以來超2800家保險中介許可證被登出,又遇首家保險代理自願退出

作者:數字綠洲

一紙保險專業代理公司自願退出保險代理市場的公告,揭開了保險中介市場紛紛離局的現狀。12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年初至今,各地銀保監局已陸續登出近3000家保險中介機構的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其中有2787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許可證被登出,72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許可證被登出。而汽車類代理公司就超過了總登出數量的五成。

業内人士表示,保險中介機構受市場規模下降和嚴監管的雙重影響,短期的陣痛會出現“适者生存”的局面。随着市場不斷更新,保險中介機構如果沒有随着市場變化而變化,将面臨的是淘汰出局。

上演接連告别!今年以來超2800家保險中介許可證被登出,又遇首家保險代理自願退出

超2800家中介機構許可證被登出

一紙公告引出今年以來數千家保險中介機構對保險業務的“告别潮”。近日,江蘇銀保監局官網資訊顯示,江蘇華為保險代理有限公司自願退出保險代理市場,結合此前公告發現,該公司成為全國首家自願退出保險代理市場的公司。

對于此次自願退出市場,一位保險從業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通常來看,原因一方面是經營問題,另一方面是合規問題。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去年12月8日,因存在編制虛假财務資料的行為,江蘇華為保險代理收到蘇州銀保監分局開具的兩張罰單。

而這一告别保險中介業務的案例隻是年初至今的冰山一角。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各地銀保監局已陸續登出超2800家保險中介機構的許可證。其中有2787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許可證被登出,72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許可證被登出。除此之外,還有21家在拟登出許可證行列。

“近年來,保險專業代理機構和兼業代理機構登出數量都比較多,今年尤其多。”對此,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在監管政策與市場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成本收益的變化導緻保險代理業務對部分中小代理機構缺乏吸引力是保險中介機構大量登出的原因。

一方面是經營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面臨的違規風險加大。這也使得越來越多保險中介機構選擇“預設”告别保險代理業務。北京商報記者對比發現,許可證登出原因主要為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而被登出,為2457例,占比超八成。比如6月30日,廣東銀保監局登出中人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等1639家機構保險許可證,登出原因均為有效期屆滿未延續。

在李文中看來,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有兩種原因,一是市場壓力使大量中介機構在許可證到期之後不願意再申請續期,讓其自然終止,這可能是主要原因。二是保險中介機構在許可證到期之後因為不滿足監管要求申請續期未獲準許。

同時他認為,保險中介市場的重整最終會使市場主體數量大大減少,大中型保險中介機構将成為市場的選擇。

汽車類中介公司占據“半壁江山”

銀行網點、4S店、旅遊公司……作為連接配接保險公司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之一,保險兼業代理機構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登出情況來看,其中1585家汽車領域保險中介的許可證被登出,占據總登出量的五成以上,旅行社類占比也相對較大,為9.41%。

許可證被登出的公司涵蓋汽車服務、維修、銷售等類别。如8月2日黑龍江銀保監局官網顯示,黑龍江龍江縣金利汽車銷售公司因保險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而被登出。北京商報記者就此聯系黑龍江龍江縣金利汽車銷售等公司,其負責人均表示公司已經停止開展保險相關業務。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近三年資料顯示,我國汽車銷量2018-2020年已經連續三年下滑。“牽一發而動全身”,随之而來的是大量的4S店關停退網。《2020-2021年度中國汽車流通管道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共退出3920家4S店,平均一天退出超過10家。

上述保險從業人員表示,因為汽車銷量的下滑,汽車類代理公司面臨主業或保險業務經營不善的情況,比如保險業務無法盈利導緻舍棄保險代理業務,及時止損。但也有可能随着市場回暖,保險業務會随時重新開機。

同時他表示,汽車類代理公司登出後,因為存在對監管的不了解,沒有按流程退出,這就導緻了有效期屆滿未延續、工商營業執照登出等原因而被登出許可證占比大的原因。

市場下行的同時,汽車類代理公司保險從業人員因能力不足等原因也會被“拒之門外”。李文中表示,汽車類代理公司中登出的主要是小型汽修廠,本身從業人員有限、人員素質有限、保險代理業務有限,很難達到監管部門提出的資訊化建設要求,被迫退出市場。

更新服務、合規經營是陣痛期“制勝秘籍”

身邊的中介機構紛紛離場的背後,受保險業市場下行、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及整個保險中介行業管控嚴格的雙重因素影響。

銀保監會資料顯示,今年前10個月,保險業保費收入3.9萬億元,同比下降1.4%;而财産險保費收入0.96億元,同比下降4.14%。上述保險從業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保險中介機構較大程度依賴于保險業市場規模,而當市場規模降低了,保險中介機構規模也會在階段内減少,陣痛期會出現“适者生存”的局面。随着市場不斷更新,保險中介機構如果沒有随着市場變化而變化,将面臨的是淘汰出局。

李文中也表示,保險中介業務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近年來網際網路保險發展迅速,對中小保險中介機構形成了較大的市場壓力,今年保險業相對低迷更是增加了這份壓力,而且監管機構也一直在引導保險中介機構集團化、規模化發展。

《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保險中介機構資訊化工作監管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等監管檔案相繼出台。一大批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和保險中介機構“出逃”在年初就有了預兆。今年1月,《辦法》提出自實施後的一年整改自查期内,若保險中介機構不完成資訊化系統建設,将不得經營保險中介業務。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彼時表示,保險中介中的中小兼業機構在保險代理業務管理、财務管理和從業人員管理上往往不如專業機構規範,更需加強監管。

在李文中看來,目前我國對保險中介機構的嚴監管一直在持續,而且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還會仍然如此。同時他建議,保險中介機構應當遵循市場和行業發展規律,走規模化發展道路,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内控和合規管理。

“監管、市場雙重影響下,最終‘生存’下來的公司一定會形成自身的特色,比如說管道有優勢,可以真正給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和産品。”上述保險從業人員認為,随着市場不斷優化,保險中介機構因市場規模下降等因素面臨陣痛不會長期持續。

去年10月16日,銀保監會保險中介監管部市場分析處處長王磊表示,“保險中介已經成為我國保險市場重要組成部分,保險中介是保險交易活動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上述保險從業人員認為,作為保險中介公司一是要取得客戶信任,使用者也會安心購買,不用擔心被騙。二是為消費者提供從投保到理賠的一系列便捷服務。三是在保險科技領域加快步伐,比如智能投保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