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亞東說“國潮”:連接配接當下,讓國風國樂穿越時空

作者:紫牛新聞

時下,國潮已經成為年輕人新的消費追求,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被大衆所關注,成功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不同藝術形式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化呈現,讓更多年輕人能夠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今日,在酷狗音樂和優酷聯合出品的國潮音樂競演真人秀《中國潮音》擔任“樂府令”的張亞東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采訪。在他看來,國風國樂不隻是象征性的存在,和當下連接配接起來,就具有了穿越時空的能力。而對國風創作者來說,不融合也就不會有發展,經典可以建立在對經典的毀壞中。

張亞東說“國潮”:連接配接當下,讓國風國樂穿越時空

國潮音樂創新表達帶來審美碰撞

“若非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新梅花三弄》由獨立國潮樂團裁縫鋪和美籍女歌手唐伯虎帶來,中外歌手聯合演繹古風歌曲,一段新詞之後加上用戲腔演繹的原曲,運用琵琶等樂器更是充滿了孤寂的氛圍感,讓觀衆眼前一亮,也引發衆多讨論。

節目不僅為“國潮音樂”提供了多種創新表達,也令民族樂器火出圈。“樂玲珑”的榮穎曾為電影《卧虎藏龍》吹奏笛子配樂;在宋朝就已經失傳,近兩年才又重制國内的樂器“尺八”,其演奏者楊博文被圈内人稱“尺八神”;張尕慫是西北民謠代表性音樂人,穿插音樂中的三弦和硬朗的方言帶來親切感;樂玲珑和潘虹合作的《生如夏花》開場即王炸,人聲和樂器完美融合。

“節目中讓我欣賞的音樂人有很多,比如樂玲珑對音樂的獨特诠釋和高超的器樂水準,讓她們的每個表演都賞心悅目,還有尺八神的音色、一絲絲葉的古筝、裁縫鋪的編曲等等。”資深音樂人張亞東提到,“就我個人喜好來說,能夠突破節奏限制,自由不落俗套的作品,實驗性、藝術性強的作品,能帶給我大的想象空間,可對節目來說,這樣可能會沒有觀衆,我們都是在費力找到平衡。”

處在探索過程中的國潮音樂,也引發不同的審美體驗。對此,張亞東認為,一首歌曲呈現出來,往往是大家各取所需。“感動有很多方式,比如這個歌曲本身很打動你,你被旋律感動,或者被歌詞感動,有的時候我可能隻是為了編曲的結構,或者說音樂而感動的,并不是歌曲表達的那個内容,是以為什麼在這種節目裡,非常難有标準。”

張亞東說“國潮”:連接配接當下,讓國風國樂穿越時空

何為國潮?不融合就不會有發展

什麼是國潮音樂呢?采訪中,張亞東說,其實對于“國潮音樂”,自己并沒有明确的總結。“我喜愛的古曲,很注重情緒,強調精神重于形式,志在高山,遠離喧嚣。這和當下的金曲創作思路完全不同。而從古代留存下來的音樂論述也極少,想要領會古樂的精髓,是很難的事情。隻能借助數量不多的故事、傳說來感受。”比如“高山流水”。在他看來,想讓一種音樂伴随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先去除奇珍異寶式的神秘,國風國樂不能隻是象征性的存在,不能隻是假如和獵奇。“能和當下連接配接起來,也就具有了穿越時空的能力,我希望音樂中的未來也包含着某種回歸。”

“其實潮來潮去,音樂也就是那12顆音符。不融合也就不會有發展,經典可以建立在對經典的毀壞中。節目也給樂器,音樂提供了一點透氣的機會,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有時候真的煩人。”張亞東喜歡聽到、結識年輕的、優秀的中國器樂演奏者、國風音樂人,這是吸引他的地方,作為一個創作人,什麼是屬于自己的音樂語言,也是我總會思考的問題。

他還強調,樂器的改良也是國樂發展的重要部分。“我們的傳統樂器都有調的問題,換調就要換樂器,或是重新調弦,演奏傳統曲目沒問題,可當代的生存現實極為複雜,五聲音階的空靈,淡泊、高遠,有時候不能準确表訴内心的焦慮不安。”

張亞東說“國潮”:連接配接當下,讓國風國樂穿越時空

别沉迷于制造碎片,專注音樂是享受

不斷出現在《中國潮音》《樂隊的夏天》等音樂綜藝上,張亞東說私底下自己是個特别搞笑的人,但隻要面對鏡頭就緊張,心理負擔重,怕說錯話。“這次跟大張偉、薛之謙一起做節目,我們認真或不認真的方式不同,表現也不一樣。”

談及評判音樂好壞的标準,他表示,“聽過太多好的音樂,耳朵會變得刁鑽、挑剔。這其實是種病,沒有人能時刻保持理性。有很多音樂人,他們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訓練,但卻能在音樂中展示高超的掌控能力,這非常不合理,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種天賦确實存在。我想讓我的判斷盡量不要變得呆闆刻薄,感性一些比較恰當。”

張亞東也感歎,現在歌太多了,風格也更加多元化,音樂人幾乎都能包攬從創作到發行整個流程。一天發行的歌曲量可能比過去半年都多,并不是現在沒有好作品,隻是太容易淹沒。“這些年我最強的感受是資本對音樂的操控,它強勢地影響、改變了整個行業,流量至上,制造短命金曲、霸屏,這會讓想要虔心創作的音樂人有被孤立的困惑。”

當下傳播方式的改變,讓大家有更多快速了解音樂的管道。張亞東表示,精彩的短視訊自己也喜歡看,也總拍着玩。“把短視訊當作是生活點滴分享,挺好,但不能花太多時間精力迷失在制造碎片裡,我總會留出足夠長的時間沉浸在音樂裡,專注是享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李海慧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