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呐喊》

1918年,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着,可當時的魯迅并未投身其中。從日本歸國後,他經曆了辦刊失敗、鄉人冷眼、來自當局的審查禁令、辛亥革命失敗的幻滅等一系列現實和精神上的挫敗,心灰意冷,與政治運動保持着距離。

淺談《呐喊》

這一年間的一個尋常夜晚,魯迅照例在位于北京的紹興會館鈔寫古碑,而此刻含着寂寥的專注被邁着大步走來的錢玄同打斷了,接下來的“鐵窗”對話促使了《呐喊》的誕生。原來錢玄同此番前來是勸說魯迅加入新文化運動陣營,再次執筆加入戰鬥中。魯迅卻回應: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面對質疑,錢玄同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