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癡夢倚藍天 英魂鑄清史——記航天專家、我國儀器儀表創始者沈祖顯

2016年3月,我參與了湘鄉沈氏家族文化的研讨和複興湖湘沈氏族務的一些活動,在參與調查湖湘沈氏族務的過程中,通過訪談和查閱大量族譜資料,我發現了一位傑出的愛國科學家——航空航天專家、中國儀器儀表創始者沈祖顯。

書香熏染湖湘少年郎

沈祖顯,字仰谟,号敏岩,1916年8月2日(民國五年七月初四)出生于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一個叫王贊沖的小山村。其父沈佛俦靠當文書和鄉村國小教員維持一家生活,之後逐漸發展成當地較為殷實的人家。在沈家“世代書香”的影響下,沈祖顯4歲就入讀私塾,8歲進縣城讀國小、國中,攻讀過古文,也念過新式國學,讀過《曾文正公家書》和曾國藩編錄的《船山遺書》,可以說少年時期的沈祖顯受湖湘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基本上已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儒家理想。進入國中後,他開始接受“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新思想。尤其進入長沙明德中學讀高中後,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不少新知識,“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志向已經初步形成。1936年,沈祖顯考入湖南大學攻讀電機系,并開始接觸和學習電機儀器儀表,大學畢業後,他應航空委員會之征,到空軍成都儀器廠工作。應當時政治形勢的要求,每個員工進廠第一件事就是要履行加入國民黨手續。但這時的他對加入國民黨有他的想法,以“工程技術人員不過問政治”的理由進行堅決抵制,是以一直沒有加入。1946年9月,通過系列考試,由空軍派往美國空軍機械學校學習。學習結業後,任空軍駐華盛頓辦事處機械附員和斯立克航空公司駐廠檢驗員。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不顧廣大群眾對和平的渴望,撕毀了停戰協定,到1946年11月,内戰全面爆發。面對國民黨的日益反動、腐敗和當時美國社會的經濟蕭條,沈祖顯才開始意識到個人命運與政治的息息相關,促使他開始關心政治,考慮國家的前途命運,并對資本主義制度産生疑問。他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如《論新政協》、《中國四大家族》等,逐漸認清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打開了了解解放區人民群衆當家做主的新視野。1948年,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瀕臨末日,這時的沈祖顯面臨他人生命運的艱難抉擇;既不願留在美國忍受種族歧視,更不願意去台灣追随國民黨,于是他毅然決然回歸祖國。1949年6月,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和安排下,他以回國安置家眷為由,從舊金山飛抵香港,再乘英國貨輪轉道天津,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祖國“母親”的召喚

當沈祖顯在天津碼頭下了輪船,周恩來預先安排負責聯絡和接待的同志迅速走上前,緊緊地握住他的手:“沈祖顯先生,祖國歡迎你回來!”随着連日安排在解放區的了解,他無處不感受到祖國人民的親切。在不長的時間裡目睹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使他非常感動,也更加堅定了建設祖國的決心。不久,組織上介紹他去軍委航空局(空軍司令部的前身)報到,配置設定他到空軍機務處工作。當時空軍機務處的所在地在沈陽,他一到沈陽,立即投入到各項建立工作之中。在空軍機務處,他擔任過空軍機務處副工程師,空軍工程部修理處工程師,航空工業局生産處三科工程師,副總工藝師、副處長,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儀表處總工藝師、副處長,航空工業部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等職。1964年他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起又當選為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10月,他加入了他魂牽夢繞、為之畢生奮鬥的中國共産黨。他一步一個腳印、默默無聞的走過來,組織和人民沒有忘記,1984年,沈祖顯被評為航空工業部勞動模範,攀登上他人生榮譽的高峰。

攻克科技難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仿制蘇式産品過程中,存在大量工藝上和材料上的問題。如環形電位計的繞制、壓鑄工藝及壓鑄模的設計和制造、精密澆鑄、铍鎂合金的熱處理、磁性材料的處理以及産品裝配調試等。為解決這方面的具體問題,沈祖顯利用在美學習的經驗協助太原航空儀表廠組建寶石軸承加工工廠中的房間,促成寶石軸承專業化工廠的建立,使寶石軸承立足于國内生産。還和其他同志一道促成冶金部的工廠試制铍青銅,以滿足制造航空儀表彈性元件的需要。他還建議在太原航空儀表廠建立拉絲包漆小組,以解決線繞電位器的金屬線材問題。此外,在建立航空儀表工藝科研機構——廠屬航空工藝研究所的工作上,沈祖顯也傾注了不少心血,多次給有關人員介紹情況,親自指導選擇第一批科研課題,在後來的工作中也經常給予幫助。在指導小模數齒輪加工、波紋管的焊接品質、銅膜盒的研制以及儀表電器行業的壓鑄工藝和模具延壽等工作中解決了許多具體的技術問題,受到工廠的歡迎。1951年6月,沈祖顯從空軍工程部轉到航空工業局工作,他與昝淩、王裕齊等人共同研制的電子閃光測速儀原理樣件也随同轉過來,經過改進和結構設計,制成了航-1和航-2式兩種樣機,經中國科學院鑒定合格後,共生産了50台供應各航空工廠,解決了當時測試陀螺轉速表傳感器轉速的一大關鍵問題。鉑銥合金奇缺問題是當時我國科學發展的瓶頸,沈祖顯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建議采用金基合金代替鉑銥合金。這是因為金基合金不但在性能上同樣能滿足技術要求,而且其抗有機物污染能力較鉑銥合金更好,尤其是金的資源在我國比較充足,價格遠比鉑便宜,甯用金2000千克,不用鉑10千克。但是,采用金基合金需要在工藝技術上解決一系列問題。為了促使這些問題的解決,沈祖顯積極奔走于科研、生産、使用等部門之間。他先商請電器科學研究院研制了金鎳銅合金,後來又在寶雞航空儀表廠建立了電位器研究室,進而使以金基代鉑基的電位器的科研工作有了組織保證。1967年他先後在昆明和北京召開了金基合金的技術交流會和航空材料有關标準的審定會,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社會秩序混亂,沈祖顯不顧自己的安危得失,一心撲在工作上,同大家一起很好地完成了會議任務。在他的倡導下,到1975年,金基合金不僅成功地廣泛應用于航空工業的有關産品上,而且還被推廣到全國其他一些部門,并于1978年被納入國家标準。金基合金的采用,僅在太原航空儀表廠,平均每年就為國家節約外彙80萬元。同年,沈祖顯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獎狀。過去我國航空工業中使用的航空電器元件是蘇聯40年代的老産品,品質差,廢品率和返修率較高。針對這一情況,沈祖顯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提出了“元件入手,關鍵當先,方向要準,品質第一”的發展航空儀表電器的意見。在此基礎上,他又具體抓了航空接插件、電位器、液體電門的改進和電刷、極化繼電器、陀螺軸承等項目的攻關,并協助航空工業部主管部門召開了壓力彈性敏感元件規劃發展會議。他還組織有關廠家參加的8人工作組,用了4個月時間,調查了使用、科研、生産方面65個機關,寫出了《航空接插件使用狀況和改進意見》的調查報告及其8個附件。在此基礎上,根據他的建議,由有關工廠聯合組成了接插件設計研究組,沈祖顯作為顧問負責技術指導工作。為了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沈祖顯默默無聞,傾注心智,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從不滿足于現狀,努力攻關;讓人更加敬重的是,他這一輩子不計個人得失、名譽地位、不求回報、樂于奉獻,甘願做一名默默耕耘的“孺子牛”。

填補國内儀器儀表空白

1973年秋,在北京舉行的法國展覽會上,沈祖顯看到了一種品質好、可靠性高、具有發展前途的線簧式插孔。當時從國外引進要花800萬元,而且規定在3年内搞成,那使成功了他們還要從利潤中提成。如此苛刻的附加條件,沈祖顯心裡想: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自己搞呢?于是,他向接插件廠進行了項目建議推薦。不久,河南伊川航空接插件廠在他的親自指導下,研制成功了線簧插孔自動裝配機,研制出了我國自己生産的線簧式插孔。至此,在我國自行研發儀器儀表領域填補國内空白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一步!該廠生産的這種接插件很快用于航空産品,并為郵電、鐵路、計算機、造船和無線電等部門廣泛所采用。沈祖顯緊接着邁出他在儀器儀表研發領域填補國内空白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在他的幫助下,伊川航空接插件廠又設計并生産出了新的一代産品XC系列接插件。從1978年起,他們又為郵電部研制了12種低頻矩形接插件,到1982年,已生産了7萬多套,得到使用機關一緻好評,線簧插孔成為軍工民用轉型的重點産品,也成為伊川航空接插件廠的主要産品。該廠的專業人士感慨萬端:“我們廠的單葉回轉雙曲面線簧插孔産品能有今天的繁榮局面,與沈祖顯同志的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沈祖顯同志是我們廠的名譽總師!”沈祖顯不僅促進了我國航空接插件的更新換代,同時也促成了這方面科研設計隊伍的成長,進而使我國航空接插件的生産具備了從仿制轉向獨立設計的能力。影響航空電機使用壽命的薄弱環節是電刷的磨損。蘇式的有色電刷平均壽命隻有200小時左右。據國外資料報道,這種有色電刷高空飛行5小時就會徹底磨損,而黑色電刷不僅換向性能好,而且壽命可高達3000小時。當然,要達到這個水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攻關,沈祖顯不顧年老多病,廢寝忘食、夜以繼日從事研究和探索,從研制到最後投産他都是像一名沖鋒陷陣的戰士,總是沖在前面。他完成黑色電刷的改進工作後,還來不及喘口氣,又為北京曙光電機廠研制電刷地面模拟試驗機日夜嘔心瀝血。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采用二硒化铌固體潤滑劑加石墨進行試驗,結果電刷運轉良好,終于在1979年底傳遞使用,進而延長了航空電機壽命,解決了多年未能解決的技術關鍵——電刷磨損、換向火花大等問題,大大降低了返修率。1980年,天津航空電器廠轉給貴州航空電器廠生産的極化繼電器存在着接觸不良、動作不靈敏、接點燒傷等問題,生産合格率特别低,解決這一難題又成了沈祖顯攻堅的課題。這個“燙山芋”不是沒有人摸過,而是被燙手不敢再摸。沈祖顯為了攻克這道難關,也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血,但有一天他覺得“柳暗花明”突然來了靈感:“何不從元件着手,從設計開刀!”這不就是一把攻克難關的“金鑰匙”嗎?于是他到化工研究院去進行調研,尋找新材料,并與工廠一起搞設計、做試驗。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和試用,這種繼電器終于定型生産。為了延長産品壽命,他同時還發明了長期封存的方法。By-2薄膜節點潤滑劑對接插部位起防護和潤滑作用,把它塗在銀層上取代金鍍層,可為國家節省大量貴金屬,且這種潤滑劑在航空工業上廣泛應用。為了促進潤滑劑早日試制成功,沈祖顯協助郵電學院彭道儒教授在配方上提了很多意見,在試制過程中還提供了國外的有關資訊資料和建議。此種潤滑劑試制成功後,沈祖顯滿懷激情地向航空工廠建議推廣采用這一新成果,為國家節省一筆巨大的資金。沈祖顯的一生都在航空航天及工業和民用儀器儀表領域“斬關奪卡”,攀登科研的一座座高峰,并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果,但遺憾的是,他從事的科研主要是航空航天領域,是一個保密性很強的工作,缺少在國際平台的學術交流,是以他的事迹僅僅聞于業内,隻在國内業界受到尊崇,不為外界所知,成了科研領域名副其實的“奠基石”。

甘當無名英雄

沈祖顯在從事航空儀表、電器研發工作30多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他的工作作風,他每做一件事都喜歡親力親為,自己動手,每完成一項工作,往往是從到生産第一線了解問題開始,然後搜集國内外的有關情況和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和具體方案,再打通管道,組織有關機關實施。在實施中遇到問題他又不斷提出意見,反複論證,直到問題得到最後解決。他這種一抓到底、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受到大家的普遍歡迎。他在工作中更是以身作則,工作第一,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常說:“‘文化大革命’耽誤的工作夠多了,我們要加緊努力,能為工廠做點什麼就做點什麼,要為工廠當好參謀,要不惜我們的兩條腿,勤下基層,為基層服務。”他勤下基層,為基層服務的工作作風從年輕的時候開始貫穿一生,盡管後來他年事已高,卻仍然率先垂範,堅持到第一線去了解和解決問題。1974年10月,部機關的同志請他一同前往工廠了解生産中存在的問題,這時他81歲的老母親從湖南湘鄉老家來到北京剛4天就不幸逝世,同志們勸他過些日子再下廠,沈祖顯卻說,家裡的事有人辦,還是工作要緊。他隻用一天将後事略作料理,就如期踏上了出差的旅途。1976年,他因消化道大出血住進了醫院,但他在住院期間卻把經辦的15個技術問題一一寫出意見,并作了具體安排。人們見他在病床上還堅持工作,和他半開玩笑的說:“沈老您的辦公室搬到醫院來了咯!”就在那一年,他十分惦記武漢航空儀表廠進行的電位器電刷摩擦力矩試驗情況,就在他大病初愈的情況下,又下廠去了,而且下火車後冒雪步行了3個多小時趕到工廠。還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因時間緊,要去的機關多,來不及回招待所吃飯,他就以面包、餅幹當飯,冰棍當水,坐在馬路邊湊合了一頓。他對于個人生活上的問題,從來不提什麼要求,不給工廠添麻煩。作為航空工業部綜合技術研究所的總工程師,不僅認真抓該所的全面技術工作,還時刻關心整個航空工業的輔機工作。1982年9月,他又利用住院期間,寫出了《輔機延壽10大關鍵及其安排意見》、《密封航空儀電元件漏率要求的探讨》以及離子鍍建設等10多個技術問題的建議。沈祖顯深知離子鍍這項新技術國内外正在争分奪秒地發展,而當時所内技術力量非常薄弱,如不加快進度就會影響這項工作的程序。為了抓好這項新技術,所内設定了離子鍍試驗點,他親自查找和翻譯資料,培養人員,并利用住院時間寫完了《推廣離子鍍新技術的可行性分析及克服不利因素的措施建議》、《離子鍍籌備組的性質、目的和有關暫行規定》、《離子鍍科研技術責任制及獎懲條例》等建議。沈祖顯對工作總是那樣全身心的投入,但他在處理人與人、公與私的關系上也總是把他人、國家和公共利益放在前面,甚至進入了無我的境界。所裡配置設定住房時,他考慮别人更困難,自己沒提出任何要求。當組織上和同志們提出給他增加一間時,他再三婉言謝絕,也不讓在所裡工作的兒子申請住房。另外他持家節儉,在生活上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早在1951年,他把國家發給他的獎金全部上交。60年代國家三年困難時期,黨員幹部降低工資1%。他知道後,便多次寫信要求也降低自己的工資。1966年,他的家鄉辦廠需要錢,他寄贈了1000元。當同志們經濟上有困難時,他總是慷慨相助。當國家号召認購國庫券時,他連續3年每年認購1000元。工作中需要圖書資料,他常常自己出錢購買,供大家閱讀,或寄給工廠。1976年,為了工作友善,他拿出600多元買了一架照相機,放在工作機關供大家翻拍各種資料。1982年,參加組合夾具學習班,錄音機不夠使用,沈祖顯又拿出1000多元買了10台錄音機和10盤錄音帶,連同自己家裡的一台電視機,和兒子一起送到遠在北京西郊的學習班,使同志們深受感動。對于國防科研事業領域和為國防科研事業領域工作的同僚,沈祖顯從不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起來的資料當作個人的私有财産,而是無私奉獻。據不完全統計,他所寫的機載裝置技術發展的動向和解決技術關鍵方面的論文有10餘篇、約30萬字全部在刊物上發表、或在會議上宣講,或印成專題材料分送有關機關。他把這些資料全部公開,而且翻閱、抄錄的人越多他越高興。沈祖顯這種一心為公的精神,受到大家普遍的尊敬。沈祖顯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時刻銘記在心中,是他這一生追求的重中之重。因為他深深的懂得,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上司下,才能建設繁榮昌盛的新中國。沈祖顯熱愛祖國,更熱愛美好的生活。他從小受家族家學影響,對古體詩詞有一定的愛好和修養,在工作之餘常常以詩詞抒發感慨。那年他所在的三機部幹校由陝西漢中遷往湖北襄樊時,沿途所見引發了他的詩興,情不自禁地吟道:“滿懷豪情辭漢水,一片丹心向襄陽!”這些詩句被周圍的同志傳誦一時。有一年他在京郊小湯山療養,适逢元旦,又賦詩一首:“二豎纏身上小湯,湯山依舊好風光。池中水暖心先暖,湖畔松香花更香。莫慮沉疴來小住,欣聞奇術賽仙方。新年休笑黃昏晚,伏枥往途千裡長。”在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他樂觀豁達的胸懷,蘊涵着雄心猶在、壯志淩雲的抱負,表達了他對祖國、對人民真摯的情感。

祖國永遠不會忘記

1984年11月,組織上考慮到沈祖顯的身體狀況安排他退休,他懷着惜别的心情,退而不休,人離心不離,并多次去所裡請求任務,組織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未予以安排,但他還是搶着幹工作,不要任何報酬。198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有人提出對制冷壓縮機生産線引進問題進行考察的提案。盡管這時他的身體狀況很差,但為了攻克這道科研難關,他于4月至5月多次趕赴西安、湖北黃石等地,接着,為了解決模具材料攻關問題,又趕到陝西興平。6月,他參加了部科技委在廣西召開的工作會議,8月至9月,風塵仆仆赴新疆進行考察。9月27日上午去政協聽報告,下午參加國家計委組織的一次工作會議。其實,這時他已病體難支,但為了盡快攻克科技難關,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和病體,已經忘我到了置個人生死于度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心髒病突然發作,經搶救無效,當天就與世長辭了。人們向往光明,向往幸福的生活,這些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工業、民生實用領域,都離不開儀器儀表的運用。在這一領域裡,沈祖顯是公認的創始者和拓荒者之一,他滿懷拳拳報國之情,堅定、踏實地攀登,癡心不改,無私奉獻。今天,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所取得的成績讓世界刮目相看,這一切都是我們無數先賢默默無聞奮鬥的結果,其中就有沈祖顯這樣的科學家。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似流星曾經照亮過長空。祖國不會忘記,他的光輝永遠在我們心頭閃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