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你總是會因為别人的同一類型的話失去理智?

我有過,我特别讨厭别人說“女孩子就應該怎麼樣怎麼樣”、“這是女人應該做的”之類的話。

我一直都覺得我是一個可以控制情緒的人,但是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時,我的情緒就會控制不住地溢出來。

而說話人可能是無意的,但我卻會在這個時候,忘記所有與人交往的技巧,忘記幽默,然後情緒先行。

我身邊的朋友也有類似的情況,怎麼看都是一個成熟穩重的人,但卻會因為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個行為失控,盡管在我們看來,這些在他人看來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但在當事人看來,就是不可原諒。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思維不一樣,是以重視的點不一樣,但看了心理學家吉塔.雅各布的書籍《0次與10000次》一書後,才明白影響我們的因素,不僅僅是思維。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吉塔.雅各布出版了很多書籍,她有着豐富的臨床經驗,在2002年到2010年,她在弗萊堡大學醫院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治療部門擔任臨床醫師和專家。在2010年到2013年,她進入佛萊堡大學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專業。之後,她又成為德國漢堡蓋亞集團的心理主治醫師。

她在書籍《0次與10000次》中說:“告别同樣的壞感受、同樣的錯誤、同樣的創傷,覺察并修正自己的日常行為模式,擁有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能力。”

那要如何讓壞體驗歸零,讓經曆發生一萬次呢?

弄清楚壞體驗的發生原因,便可以從底層解決問題。吉塔.雅各布在這本書中,便告訴了我們影響到我們思維和行為的四個原因。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1、每個人的内心都有一個小孩

雖然每個人的内心都有一個内在小孩,但是因為童年和青年時期的遭遇不同,内在小孩又分為受傷的、被寵壞的、幸福的。

當内在小孩主導我們的時候,你會感覺到“羞恥、寂寞、害怕、悲傷、無助”,那麼你的内在小孩,是一個受傷的内在小孩;如果你的感受是“憤怒、生氣、沖動、倔強”,那麼你的内在小孩,是一個被寵壞的内在小孩;隻有在感覺到“幸福、好奇、無憂無慮、安全感”時,你的内在小孩,才是幸福的。

不同的内在小孩,讓我們在面對事情時,也會做出不一樣的行為。

比如你的内心有一個受傷的内在小孩,當你感覺到被拒絕、被威脅、被抛棄、被苛求的時候,它就會跳出來,主導你的行為,讓你變得失去理智,甚至會行為退行。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這個時候,隻有了解它,滿足它,才能讓自己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然後對自己多一些關愛,如此,便能幫助到自己内心深處,哪個受傷的内在小孩。

而被寵壞的内在小孩的感受被觸發時,我們則不能一味地安慰自己,人情并照顧憤怒背後的需求,更能讓内在小孩安靜下來。

是以不同的内在小孩,會被不同的事情觸動,然後做出不一樣的行為。

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小孩,究竟是什麼樣的,這則需要我們自己去用心感覺。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2、每個人的内心都有一個審判者

除了内在小孩,我們的内心,還住着一位審判者,他可能是具有懲罰性的,也可能是苛刻的,但他們的存在,都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自卑。

因為我們内在的審判者,是來自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聲音。這些聲音是負面的,他們的存在,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做得不夠好。

他們會讓我們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讓我們承受過大的壓力,還不斷地貶低自己。

苛刻的内在審判者,會讓我們對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當自己達不到的時候,還會傳遞出自己不夠好的資訊,讓我們的内心産生負罪感。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比如一個女孩,是在一個對女孩有着傳統要求的家庭長大,那麼在她結婚後,就算十分盡力,也會在事情不夠完美的時候,讓内在審判者跳出來,指責自己,讓自己的内心充滿内疚和壓力。

懲罰性的内在審判者,則會往我們對自己時不時進行貶低,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我們不會第一時間去責怪别人,而是責怪自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不夠可愛,是以才讓别人拒絕的。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些都有一點點的似曾相識?

因為這樣的審判者出現在每個人的内心,就算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我們有足夠的愛和關心,并且滿足了我們所有的需求,但周圍的環境依然會對我們産生影響。

是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無視内在審判者,而是學會辨識它傳遞給我們的資訊,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有益的資訊上。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3、每個人都有幼稚的應對方式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雖然我們沒有什麼複雜的圈子,但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際圈,當我們在人際圈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便會在童年的認知範圍内,采取一些應對方式來保護自己。

這種方式在現在看來,一定是幼稚的,但在當時卻是有效果的。

是以,這些幼稚的應對方式,已經刻在了我們的内心,當我們成人後,在出現一些較大的問題時,會不由自主選擇相似的應對方式。

因為孩子時期,很多事情無從選擇,是以我們的應對方式一般分為順從、回避、過度補償這三種。

顧名思義,順從的應對方式,便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會選擇通過滿足他人來穩定自己,這樣的應對方式,會讓人很難說出“不”字。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回避的應對方式,便是在出現問題時,不直接面對問題,而是用遊戲、網絡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進行逃避。

過度補償的應對方式,便是表現出與内在審判者相反的意見,認為自己才是對的,這樣的應對方式,會讓人出現傲慢、過于控制、尋求關注等行為,一般具有攻擊性。

當成年後的你面對問題,察覺到幼稚的應對方式出現時,可以提醒自己用具體的替代性行為來應對。

更不要着急,要對自己有耐心,從小到大,一點一點來改變。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4、讓人愉快地成人自我

“承認自我就像一件美妙的、量身定做的禮服,如同長在身上一般适合我們,适合目前的生活處境。”

因為成人自我,可以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通觀自己的靈魂生活。

在遇到事情的生活,成人自我不會讓我們的行為和感受被有害的情緒和行為所控制,它讓我們保持冷靜的頭腦,并不斷注入動力。

被成人自我所控制的行為,是強大而正常的,這樣的我們可以對現實有很好的把握,能處理好不愉快的經曆。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成熟”。

為什麼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失去理智?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沒有人會一直表現得很成熟和理智,因為我們的行為是受這四種“自我”控制的,是以我們要做的,是察覺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行為,此時是哪一個“自我”在控制,然後用相對的方式,換回積極的成人自我。

畢竟,成人自我,可以讓我們更從容地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