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彼岸的錯與對

作者:去風兒的故鄉看風
彼岸的錯與對

若是“對的”道理是對的,有相逆的彼岸,即錯。若是“錯的”道理是對的,有相逆的彼岸,即錯。這個錯的彼岸,錯得堂堂正正,錯得大張旗鼓,因為存有彼岸。是以說不管我們心中是怎麼一個境界,我們都沒有能力去祛除這樣一個瑕疵,進而得出了一個答案,我們不應該存有糾紛。如果說沒有對與錯,同樣闡明了此答案。

關于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或者說一個人與所有人,在交際的過程當中,彼此互為錯的彼岸,其方法在于,知足且和睦。人間不過喜怒哀樂,欲望不過由小到大。喜怒哀樂是人間萬物之位,在發于其色需和萬物之位,在于無紛。喜怒哀樂欲望是由小到大,小欲望也可以看成大欲望,在于知足。

一個人的内心可以控制外在,我們以他的内心真假為準,一個人的外在可以控制内心,我們以他的外在真假為準,是以一個人不論是在于内心或是在于外在,都沒有理由能躲藏掉所有道理的“錯的彼岸”。有一種情況叫做無災無害,同于這種或可同于亦有理。

如果一個人的主旨不認同,這個“錯的彼岸”的道理的話,不管這個人是長生不死還是生老病死或怎樣,其他道理都會敗給“錯的彼岸”這個永恒的道理。長生不死的,終究不可能有理由說自己是好人,生老病死的,終究不可能有後人說自己是壞人。或代代傳承,或世世存在,的“錯的彼岸”之道理之主旨,隻有愛此主旨才萬古流芳。

對于愛情沒必要過分的苛求隻是不存在的,然後隻要自己懂這個道理就等于有後人了。能以傳情皆為情,不求無緣非有緣。

情感是這個道理的橋梁:曰親情,曰友情,曰愛情,曰同情。

話傳三遍為多,人融三姓為疏。話傳三遍:第一遍為表達,第二遍為強調,第三遍為不必,則為多。人融三姓:第一姓為相守,第二姓為可信,第三姓為失信,則為疏。

情是規規矩矩的,也是自由自在的,隻在于彼此沒有沖突,更在于世界沒有沖突。禮的那些規矩不是束縛,想象下諸多的細膩情景。決定取決于決定,彼岸驗證于彼岸,沒有做不到的規矩禮節兼自我内心,隻有不去做的規矩禮節兼自我内心。

都是錯的的抉擇,就一定都是對的,都是對的的取舍,就一定有輕有重,或仁義之師,或金玉之平。

萬物,當盡情之親,後行義之止。盡情之親,為愛萬物之仁,行義之止,為取萬物之智。仁智皆存,即為聖人。

我們看見了黑洞吞噬靠近他的一切事物,并且黑洞可以吞噬靠近他比他小的黑洞。說明黑洞與黑洞相融了,說明物質與物質相融了。如果說我們都是屬于物質,那麼一切情感應低于物質,又如果我們都是一個個體,那麼應該有個體物質極限,既然有極限那就有臣服,然而有情感卻沒有臣服。試問物質的被毀滅極緻,為什麼還殘留極端相斥?我想答案隻能夠有一個,那就是情感有過于物質。

如果說微觀世界的話,無法有一個好的答案,然而我們都需要答案,微觀應是無盡的微觀,對于微觀中的更微觀,同樣不會有好的答案,然而同樣得有個答案。如果說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答案,那麼應該也沒有“錯的彼岸”的抵制,如果說這是一個有答案的答案,那麼應該也有“錯的彼岸”的延伸。如果無我是最後的答案,那麼有我就是一個彼岸,一會兒推論結果說有,一會兒推論結果說無,那麼起初的想法,等于虛無的擴大。

害人的東西,卻不一定害動物,害動物的東西,也不一定害人,是以說所謂的害就是一種抵制,那麼有害的就應該有一種規避。四季循環,作物有時,秋收冬藏為規避;四季如春,疆土有限,金玉不散為規避。

有一種傷害叫做無能為力,有一種原諒叫做并立于世。人和人不談無能為力,因為不隻有人,人和物才談無能為力,因為本來無力。

水聚成河,河聚成海,木聚成林,林聚成森。說源泉,說本質。

沒有過往就沒有現在,過往錯就等于現在錯,沒有現在就沒有将來,現在錯就等于将來錯。

不是怎麼怎麼去行為與追求,而是怎麼怎麼去制約與盡力,天下的道理是沒有對與錯的,隻有認為有對與錯的才有錯,因為對于沖突彼此就是沖突,好比一張白紙染有一滴墨水,對于生存與死亡的對錯沖突,那麼就在乎生死之外的事情,對于死亡的交代有文化傳承,對于生存的交代有文化抵制。

彼岸的錯與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