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草不黃俗話說461:“宜秔(禾土)”“(禾土)”不完全是“社”

作者:草不黃

我們談過“白米”二字出現的時間(草不黃俗話說23《“白”變之身(七)——“白市”廣出黃谷白米》)、“酒米”(糯米)“籼米”(不粘的米。草不黃俗話說420《占米幹飯酒米酒》),現在遇到了一種跟“米”有關聯的“(禾土)/(禾圡)”詞。

一、來由

惠州城西南五裡所,地名半徑,皆美田,宜秔(禾土),自豐湖泛舟可至焉。前輩有詩雲:“半徑雨餘香稻熟,豐湖波暖鲫魚肥。”予至惠一年,欲遊而未果也。(《蘇轼全集校注》“蘇轼佚文彙編拾遺卷下”《欲遊半徑未果》引《晚香堂蘇帖》。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20冊,P8889-8890)

寫“半徑雨餘香稻熟,豐湖波暖鲫魚肥”的“前輩”,不知為阿誰。清乾隆三年(1738)小春月闆橋鄭燮(1693~1766)“錄東坡文”此段文字作“皆美田産宜秔稻”。嘉慶丁巳(二年,1797)望日石庵劉墉(1720~1805)節錄“東坡遊記”此段文字同全集錄文,網上的釋文一本作“秔稻”,一本作“秔社”。

筆者拜請西南大學教授、書法家、正在主持編纂重點課題《蘇東坡書法全集》的曹建先生查得《晚香堂》卷六這段文字(見附圖),分明作“秔(禾圡)”。

“(禾圡)/(禾圡)”是個什麼?《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雲:

“(禾土)”同“社”。《龍龛手鑒·禾部》:“音社。”按:“礻”旁“禾”旁相亂俗書常見。《魏司空穆泰墓志》“社”作“(禾土)”可證(五·2774)。

二、“(禾土)/(禾圡)”成說

按:《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是采用張湧泉先生《漢語俗字叢考》而沒有注明。張先生雲:

【(禾土)】

dù《海篇·禾部》:“~,音杜。”《字彙補·禾部》:“~,弟五切,音杜。義未詳。”(《漢(語大字典)》2591A,參《字海》1077B)

按:《龍龛(手鑒)》卷一禾部:“(禾圡),音杜。”(145)“((禾圡))”即“~”的增點字(土旁俗多加點作“圡”)。音“社”的“~”四庫叢編續編本《龍龛》同(26),北韓本《龍龛》卷三禾部别作“杜”(10)。《篇海》卷三禾部亦作“杜”(10)。“音社”“音杜”孰是?竊以為“社”字是。“~”疑即“社”字俗體。中華書局影印高麗版《龍龛》為現存各本《龍龛》之祖,乃“~”字之早見者,相對說來可信度較高。此其一。“礻”旁“禾”旁相亂為俗書通例。《龍龛》同部下文:“(禾兄),之六反。”(148)此與“祝”字同音(後者《廣韻》音之六切),當即“祝”的俗字(參《字海》1080A“〔禾兄〕”條)。又“祉”字俗作“(禾止)”(碑﹝别字新編﹞100),“佑”俗作“(禾右)”(《碑》132),“神”字俗作“(禾申)”(《碑》133),“祠”字俗作“(禾司)”(同前),等等,例多不贅舉。此其二。《魏司空穆泰墓志》“社”字正作“(禾圡)”(碑)71)。而“杜”字作“~”,未見這方面的實際用例。此其三。據此三證,則“(禾圡)﹝~﹞”當為“社”字俗體,殆可斷言也。(修訂本,中華書局,2020年1月,P504-505)

張先生的論證嚴密,“社”之一體作“~/(禾圡)”是可能的,但我們從蘇轼文中看,“秔(禾土)”之“(禾土)”,無論如何不會是“社”字,而應該是一種跟“秔”類似的稻類植物。

【稻】《說文·禾部》:“~,稌也。”他胡切。

《希麟音義》卷三“稻粱”注引《切韻》:“~,秔稻也。”徒晧切。

【稌】《說文·禾部》:“~,稻也。”

《集韻·姥韻》:“沛國呼稻為~。”

“牛宜~。”鄭玄注引鄭司農雲:“~,稉也。”(《周禮·天官·冢宰》)

《說文》朱駿聲通訓定聲:“古專謂黏者為~,吾蘇俗所雲糯米也。”

又雲:“或以偁不黏者,亦通語耳。今北人曰南米,亦曰大米。”

筆者認為,“(禾土)”當即“稌”。

三、“稻稌”譜系

根據筆者“聲衍韻失漢語音義演變規律理論”(通式:ang→an→a)稻、稌的組系如下(盛衆秥→秥秫→秫稌〔禾土〕)。

【盛】《說文·皿部》:“黍稷在器中以祀治也。”

“以供粢~”趙岐注:“~,稻也。”(《孟子·滕文公下》)

“何以為~,周公~”何休注:“~者,新谷。”(《公羊傳·文公十三年》)是征切,平清禅。耕部。

【衆】《爾雅·釋草》“秫”郭璞注“謂黏粟也”邢昺疏:“與谷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稗似禾而麤大者是也。”職戎切,平東章。冬部。

【秥】:《玉篇·禾部》:“禾也。”《字彙·禾部》:“糯禾。”

~糯,往謂宋真宗向占城求早谷種,故曰~。(明方以智《實體小識·飲食類·稻》)

~者,糯也,堪作酒。”(清張古甫《三農記·稉稻》)

《集韻》尼占切,平鹽娘。按:從占,據方以智說,應有占蔔之“占”音。

【秫】《說文·禾部》:“稷之黏者。”亦指不黏者。《爾雅·釋草》“衆,~”陸德明釋文引《字林》:“黏黍。”郭璞注:“謂黏粟也。”

~,俗呼糯~,北人呼為黃糯,亦曰黃米。釀酒劣于糯也。”(《本草綱目·谷部·秫》)食聿切,入術船。術部。

【術】《說文·禾部》:“秫,稷之黏者,或省禾。”《玉篇·木部》:“谷名。”《廣韻·術韻》:同“秫”。食律切,入術船。術部。

【稷】《說文·禾部》:“齍(皿換禾)也,五谷之長。”《禮記·曲禮下》:“稷曰明粢。”

“粢食不鑿”孔穎達疏引《釋草》舍人曰:“~,粟也。”(《左傳·桓公二年》)子力切,入職精。職部。

【實】“而又愛其實”韋昭注:“~,谷也。”(《國語·晉語三》)

《禮·聘禮》“門外米禾皆二十車”鄭玄注“禾、稾~并刈者也”胡培翚正義:“~,謂禾谷。”神質切,入質船。質部。

【粟】“四百裡粟”蔡沈集傳:“~,谷也。”(《書·禹貢》)相玉切,入燭心。屋部。

【儲】“儲隸蓋尠”呂向注:“~,粟也。”(《文選·潘嶽<馬汧督诔>》)直魚切,平魚澄。魚部。

【黍】《說文·黍部》:“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謂之~。”

“鬯人”鄭玄注“秬如黑~”孫诒讓正義:“古九谷之~,即今之穄。”(《周禮·春官·序官》)舒呂切,上語書。魚部。

結論:(禾土)/(禾圡),一種可能是“社”,一種可能是“稌”的方俗字。

上一篇: 窅「窅」038
下一篇: 晉靈公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