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惇親王綿恺是嘉慶皇帝第三子,曾經高貴榮寵又曾屢遭颠踬。他的一生充滿沖突,性戀生活閃爍恍惚。下面重點結合其《靈台小補》、《業海扁舟》進行記述反映。
一 本事鈎沉
《靈台小補》表面上是為了奉勸京城優伶改業從良而作,筆者共見到了道光十二、十四、十六年3個刻本和一個道光十三年的抄本。該書作者自署為白山悟夢子,他在初刻本中自謂:
餘本草野布衣,居國東土。若吾侪車載鬥量,又何足算。(序第4~5頁)
餘一介庸夫,質本凡材。是作也,毫無文義,皆市井俗談。(序第25頁)
白山即長白山,可見作者自定的身份是一位普通滿洲人。但對此書一旦展開閱讀,我們就會發現作者并非如此簡單。悟夢子認為戲劇中黃巾、瓦崗、水浒一類的故事是在稱揚造反,而現實中的亂民作為戲迷都曾受到過啟發,所謂:
鑼鼓喧阗鬧不休,李逵張順鬥漁舟。
諸公莫認如兒戲,盜賊揚眉暗點頭。(第12頁)
悟夢子對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林清、李文成起事記憶尤其深刻,而其中某些情節不是一般人所能知悉的。他曾
回憶當年從東華門竄入之賊匪尚問伊同夥之賊,言金銮殿在于何處?再該逆攻中正殿門時,膽敢刀砍門闩,喝令喇嘛快快投降(序第18~19頁)。
當癸酉季秋拿獲逆犯王福祿時,首逆林清已僞封伊為飛筆丞相并有血花袍。餘曾親見搜出此物,是件舊白布汗衫,上有血迹。(序第21頁)
這些回憶都是屬于親見近聞,悟夢子已經進入了清廷的統治中心,絕非市井閑人可比。在道光十四年刻本中,悟夢子于新增加的《梨園說》、《心上篇》之後自屬
樂齋金連凱題于鳥歌花笑之樓。
“金”是皇室族名“愛新”之意譯,那麼“連凱”呢?隻要對道光朝的曆史略有了解,我們就會想到綿恺:連、綿同義,凱、恺同音。
綿恺(1795~1839),道光皇帝同父異母弟。當年天理教徒衆攻入皇宮,情急之下他與兄長綿甯(道光即位後改名旻甯)一起手持鳥铳親自上陣,經過驚險戰鬥終于将敵擊潰。綿甯雖為嘉慶嫡長子,不過他的母親孝淑皇後已經去世,而綿恺的母親孝和皇後則是正位中宮,是以在皇位繼承上兩人各具優勢。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在熱河突然崩逝,遺诏一時無法找到。噩耗報入北京,孝和皇太後當即傳下懿旨,立綿甯為新帝,也就是道光皇帝。是以在整個道光朝,皇太後備享尊榮,她對道光的各項施政也是積極支援,不多幹預。在此背景下,綿恺的身份地位不禁耐人尋味。他距離帝位曾經隻有一步之遙,親生母親又對皇兄恩義深厚。可嘉道年間不同于清末,皇室成員所擔任的多是一些榮譽職務,再加上綿恺确實能力有限,結果他在政治上無甚可為,深感現實與所欲之間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