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作者:兵說

作者:胡顯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悍然發動朝戰,戰火一度燒到鴨綠江邊。

按照斯大林與羅斯福達成的雅爾塔協定,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治,一邊是朝,一邊是韓。

美國打着聯軍的名頭入侵半島,不僅違背了雅爾塔協定,也還嚴重威脅了新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對于新中國而言,這是一個不得不慎重應對的外患。在金将軍的頻頻告急之下,出兵援朝,勢在必行。

出兵援朝,守護國土,首要的任務是組建軍隊、選好将帥。在籌劃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會議上,林彪向主席提了一個建議,意思是讓15兵團司令鄧華與13兵團司令黃永勝對調。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四野林羅首長

按照應急預案,13兵團将作為首批入朝部隊的主力。林彪的這一建議,無異于把黃永勝換下,讓鄧華上。按正常來說,這樣的臨陣換将是犯了兵家大忌的。與會幹部對此頗有議論,莫衷一是。

此時,四野的老政委羅榮桓卻贊同林彪的建議,這才促成大家形成共識,支援林彪的臨陣換将。

其實,四野部隊有很多是林彪過去帶過的老部隊,鄧華和黃永勝也都是林彪的老部下。在調兵選将上,知根知底的林彪是有發言權的。他為什麼要犯這個兵家大忌呢?他究竟是怎麼考量的?

抗戰初期,林彪因被誤傷,曾去蘇聯治病。他對蘇聯紅軍的武器裝備與作戰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正是基于這些了解,讓他覺得13兵團入朝作戰交給鄧華更合适一些。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鄧華

從世界範圍來看,在軍事裝備等“資料硬實力”上,能與美國軍隊一較高下的,當時就隻有蘇聯紅軍了。志願軍要與美軍對壘,蘇聯紅軍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系。

作為自己倚重的一員戰将,林彪對鄧華的作戰風格十分了解。他認為,鄧華更适合擔任出兵援朝主力部隊的軍事指揮員。因為鄧華具有大局意識,擅長從全局角度靈活處理一切突發問題。與鄧華相比,黃永勝敢于打硬仗,能夠将上級的指令執行到底,但強悍有餘,靈活不足。

與美軍作戰,少不了會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突發情況。作為前線指揮員,必須能夠獨立面對戰場複雜局面,關鍵時刻有主見、能從全局角度考慮應對方案。

從這一點看,林彪推薦鄧華擔任13兵團指揮員,确實是有道理的,鄧華也是很合适的人選。

鄧華的這些才能,早在1947年林彪揮師鏖戰四平的那段時間,就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并讓林彪念念不忘。

鏖戰四平時,林彪的主要對手是蔣氏的嫡系愛将陳明仁。當時,鄧華經過對陳明仁以往作戰風格的分析研判,認為四平的守軍大約3萬多人,建議林總增派一個縱隊的兵力猛攻四平,然後再以逸待勞,迎擊從沈陽趕來增援的敵人。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在四平守軍兵力的研判上,林彪對鄧華的分析資料當時還不以為然,仍堅持自己原先的判斷,四平城内的敵軍大約2萬多人,不需要另外增派兵力加強攻城力量。

林彪沒有采納鄧華建議,在四平與陳明仁打得天昏地暗,僵持不下。等到沈陽的援軍一來,我攻城部隊被其前後夾擊,折損8000多人,不得不撤走,另尋戰機。

對四平久攻不下,我軍吃了兵力不足的大虧。事後林彪了解到,四平城内的守軍兵力與鄧華的研判情況大體吻合。如果能夠采納鄧華的增兵攻城方案,與陳明仁對決的結局很可能是另一番局面。我軍首先用優勢兵力拿下四平,然後依托四平城防和四周要塞,迎戰從沈陽一路風塵仆仆趕來的敵人援兵。這樣,就可以避免困頓于堅城之下,而被敵人前後夾擊、不得不撤走的局面。此戰,林彪在檢讨攻城兵力不足而失利的同時,也對鄧華分析研判作戰對手及其戰争全局的才華印象深刻。

另外,鄧華作為林彪麾下最能打仗的猛将之一,在1947年春林彪率軍全線向哈爾濱撤退、杜聿明的5個軍在後面窮追不舍的時候,巧妙設計了一個口袋陣,一口吃掉那個曾号稱趙子龍師的整編第25師,打得杜聿明大驚失色,不再敢揮師北上了。

林彪在推薦出兵援朝的軍事指揮員時,鄧華的這些才幹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于地緣上的原因,總理在會上建議,出兵援朝的部隊最好就近使用四野的老部隊,他們長期在東北作戰,能夠很快适應戰場的地理氣候與作戰環境。

林彪極為贊同這一考慮,與會的其他人員也都認為,四野部隊入朝作戰較為合适。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會議決定,從中南軍區調遣四野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13兵團率先趕赴東北進行布防,以應對美軍侵朝的突發情況。

經主席準許後,13兵團的38、39、40軍開奔赴遼甯的安東、鳳城、遼陽等地,集結待命。

13兵團在四野的序列中,屬于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兵團,兵團司令員是黃永勝。在38軍的梁興初、39軍的吳信泉、40軍的溫玉成奉令率軍開赴東北的時候,卻十分意外,他們的首長黃永勝沒有一同前往。

當然,梁興初、吳信泉、溫玉成等13兵團的軍級幹部,對15兵團司令鄧華的才幹也是欽佩有加的。鄧華被任命為他們的上級,并不需要多少磨合。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後來鄧華作為志司分管作戰指揮的第一副司令員,到了戰場全局在胸,不辱使命。他親臨一線勘察地形,摸清敵情,提供方案,協助彭總指揮志願軍對敵作戰。

在美軍不堪回首的上甘嶺戰役中,鄧華通過敵我态勢和實力對比分析,認為志願軍必須通過坑道戰術進行陣地防禦,才能不斷消耗美軍的實力和火力優勢,然後再通過這種陣地防禦的韌性逐漸轉敗為勝。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在火力壓制方面,美軍的飛機、坦克、大炮可以輪番上陣,也可以火力延伸、有序對接的形式,持續壓制志願軍的步兵沖鋒與火力反擊。然而,志願軍依托坑道堅守的陣地防禦,以其巧妙的反斜面峰腰設計,讓美軍的炮彈掠頭而過,白打了。美軍被鄧華的這個戰術逼得歇斯底裡、喪心病狂,不計其數地向上甘嶺傾瀉火力。此役,4萬志願軍将士與6萬美軍血戰43天,以傷亡近萬人的代價,殲敵2.5萬。

美軍在彈丸之地,揮霍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空炸彈,最終潰敗而逃。上甘嶺成了美國人心中名副其實的“傷心嶺”。

13兵團調往東北,3個軍長很意外:兵團司令黃永勝未一同前往

鄧華以他卓越的軍事才幹,協助彭總指揮志願軍部隊,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等美軍将領,以實際的戰績表明,當初的“臨陣換将”是正确的。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