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東魏末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作為高歡繼承人的高澄遇刺被殺,引發了東魏政局的巨大動蕩。高澄作為高歡的繼承人,在颍川之戰中擊敗西魏大軍後,便開始了謀朝篡位的準備。當時他借着擊敗西魏的威風,已經以大将軍兼相國的身份獨霸朝政,東魏孝靜帝元善見隻是傀儡皇帝而已。是以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與心腹商量謀朝篡位的事情。事情發生在邺城的東柏堂,高澄正與心腹商量事情,卻被自己的廚子蘭京帶人刺殺。雖然此事在高澄的弟弟高洋的組織下迅速被平定,卻留下了不少疑點,引起後世人的争論。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對于高澄遇刺的原因和幕後主使,曆朝曆代的曆史學者們提出了不少假設,各種說法議論紛紛。在《北齊書》和《北史》等正式史書中,記載了高澄遇刺的全過程,就連細節都非常詳細。按照這些史書的說法,刺殺高澄是廚子蘭京臨時起意的想法。據說蘭京是南梁名将蘭欽的兒子,因為與東魏作戰中被俘,是以送到了高澄府中當廚子。蘭京多次請求高澄放他回南梁,但高澄都不允許,是以他懷恨在心。事發當晚蘭京到高澄與心腹談話的房間中送吃的,引起了高澄的不滿。高澄對心腹說他夢見了蘭京用刀砍他,是以他想要處死蘭京。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蘭京在門外偷聽到這個消息,于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帶領六個人提刀闖入高澄議事的房間中,先将高澄的衛士砍得一死一傷,吓得高澄躲到床下。然後蘭京帶人刺傷了上前阻止的大臣陳元康,又叫人掀開大床将高澄刺死。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邺城東門的高洋耳中,高洋迅速帶兵搜捕刺客,将蘭京一幹人等殺死。然後他宣稱高澄隻是受傷沒有生命之憂,将此事壓下後控制了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然後又帶兵去了東魏軍事重鎮晉陽掌控兵權,迅速的平定了高澄死後出現的政治亂局。直到第二年,高洋才公開高澄的死訊,辦理了喪事。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由于高洋是高澄遇刺事件的既得利益者,是以很多學者将此事的幕後主使認定為高洋。但他們的理由其實是比較牽強的,并沒有切實的證據。他們第一個理由是,從陳元康的史料中記載,跟随蘭京行刺高澄的刺客中,有一位是高洋的侍衛。這個侍衛叫做阿改,與蘭京商量同時刺殺高澄和高洋兄弟。由于事發突然,阿改參與了這次行動,成為刺殺高澄的兇手之一。很多學者認為,這段史書欲蓋彌彰,這個阿改并非要刺殺高洋,而是高洋與蘭京之間的聯絡人。正是如此,高洋才能暗中布局,利用蘭京刺殺了高澄。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對于這個說法,學者們還有一些旁證。比如蘭京等人刺殺高澄後并沒有火速離開現場,而是被趕來的高洋衛士捕殺。他們認為蘭京等人沒有離開現場,實際上是等着向高洋邀功。高洋讓衛士立刻殺死蘭京等人,而不經過審判,其實就是為了滅口,防止自己弑兄的事情暴露。

學者們的第二個理由是,高澄與心腹商量謀朝篡位的大事,高洋居然不在身邊,而是借故去了邺城東門,這太可疑了,很明顯的是制造不在場證據。高洋是高澄的同母弟弟,高澄對高洋雖然态度不太好,但職位上給得很足。高澄每次晉升,都把自己原來的職位讓給高洋,是以高洋是東魏實質上的二把手。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謀朝篡位是當時高澄的第一大事,作為二把手的高洋怎麼可能在商量的關鍵時刻缺席?高洋去了邺城東門後,又能及時得到消息傳回,顯然是提前有所布置的。是以學者們認為,這就是高洋提前布下的一個局,目的就是為了刺殺高澄奪取權力。高洋是東魏的二把手,高澄死後自然以他為尊,廢除皇帝也就順理成章的。至于史書上寫的内容,很可能是為了掩蓋高洋弑兄奪位的險惡用心,才故意制造了蘭京和高澄沖突的假象。而且學者們認為高澄應該是很寵信蘭京的,否則不會讓他當自己的廚子,因為古人對飲食安全也是非常看重的。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如果隻按照上述這些邏輯進行分析,看起來高洋似乎是行刺高澄的幕後主使。可如果從史書上的記載去看,這種說法也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首先從蘭京的來曆上看,就根本無法成立。史書說蘭京是南梁名将蘭欽的兒子,但從《南史》和《梁書》中的記載來看,蘭欽隻有一名兒子叫做蘭夏禮。蘭夏禮和蘭京的名字從字面上完全無法關聯,根本不符合南北朝門閥政治時代官宦家族子弟取名的規則。是以這個蘭京的來曆和說法就成為很大的疑點,而和蘭京一起密謀行刺高澄和高洋的阿改就更成了問題,這段史料顯然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除此之外,高洋在事件發生後的行為也不似主謀的正常表現。雖然高洋在事發時去了東門比較可疑,但作為二把手被高澄派出去做重要布置也是很可能的。高洋處置了蘭京等刺客後,并沒有将這件事情宣發出去,而是對高澄秘不發喪,積極地掌控東魏的政權和軍權。這說明在事發前高洋并沒有在軍政之中有所布置,那麼說高洋布局就站不住腳了。争權奪利的事情肯定要嚴密布局的,高洋雖然快速地平定了高洋遇刺後的亂局,但顯然是沒有準備的。不論是突然去皇宮找元善見,還是突然降臨晉陽,這都是突發性的事件。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如果高洋早就布局刺殺兄長,根本不可能搞得這麼倉促。權力争奪這種事情的風險是極大的,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或者是迫不得已的原因,絕不可能如此倉促行動。高洋顯然沒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如此倉促行動簡直就是自找麻煩。有人覺得可能是高洋擔心高澄登基後自己沒有當皇帝的機會,這完全就是胡說八道了。高澄本來在兄弟之間就比較老實的樣子,說她貌忠實奸也好,韬光養晦也罷,但都躲過了高澄的雙眼。實際上包括其母婁昭君都不看好高洋,甚至阻止他謀朝篡位。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由此可見在高澄遇刺前,高洋一直活在兄長陰影中。他身邊全是高澄的心腹謀士,他哪裡又有空間布置刺殺兄長的局?而在高洋接替高澄掌控東魏後,擁立他廢除皇帝的人,都是高澄留下的文臣武将,其中楊愔、崔季舒還是在高澄遇刺案中跑脫的大臣。而這些大臣後來也被高洋所重用,這顯然不是一個弑兄上位的君王的做法。而高洋登基後對高澄的幾個兒子極為寵愛,尤其是對高澄的小兒子高延宗,簡直比親兒子還親。高澄的女兒樂安公主在婆家受了委屈,高澄親自出馬報仇。大名鼎鼎的高長恭便是高澄的庶子,也能不受猜疑受到重用。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對比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李建成子女和臣下的處置方法,高洋還像個弑兄奪位的君王麼?他既沒有借機打擊兄長留下的心腹,也沒有迫害兄長的子女,這完全是不符合情理的。難道他不怕高澄的這些子女長大後找他報仇?從這些角度看,高洋與高澄遇刺事件很可能沒有任何關聯。

既然高洋不是布局刺殺高澄的幕後主使,那高澄是被誰刺殺的呢?因為高澄得罪的人很多,學者們也有各種猜測。從曆史上的文人筆記來看,第二大嫌疑人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因為高澄都已經在明目張膽地密謀篡位了,元善見為了保住皇位先下手為強,也是很有可能的。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這裡面其中有個原因便是事發之地東柏堂的主人是東魏的琅琊公主元玉儀,而這個女人是高澄最心愛的小妾。高澄因為迷戀元玉儀才常在這裡辦公議事,甚至為了出入友善減少了這裡的衛士,隻留兩個貼身的王纮和纥奚舍樂。結果事發時,王纮身受重傷,纥奚舍樂被殺。而元玉儀是北魏宗室高陽王元雍的孫女,因為父母在河陰之變中被爾朱榮所殺,是以淪落到給孫騰做家妓的地步。被孫騰抛棄後才被高澄看中,不但将其納妾,還讓元善見封其為琅琊公主。而且高澄還和元玉儀的姐姐元靜儀私通,是以兩姐妹在高澄心中很受重視。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是以很多學者認為元玉儀姐妹作為宗室之後,和元善見有着私下的勾結,是以布局刺殺了高澄。可從這姐妹倆的人生道路來看,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保住東魏政權的存在,讓鮮卑元氏繼續當皇帝,對這姐妹倆根本沒好處。她們最慘時都淪落到給别人當家妓的程度了,還能管得了這些?如果不是高澄的關系,她們怎麼可能重新擁有公主的封号和榮華富貴。而且她們作為高澄的小妾和外室,在政治鬥争中是兩面不讨好的。她們及時幫着元善見除掉高澄,也不會有好下場。是以元玉儀姐妹與元善見勾結布局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以及高澄遇刺對于高洋來說是突發事件,對于元善見也是沒有準備的。他聽說高澄遇刺之時,驚喜過度高聲歡呼。從他的表現來看,顯然是意料之外的驚喜,而非提前布局的大喜。但在應對這場政治事件的速度上,元善見顯然沒有高洋反應快。高洋迅速控制邺城軍隊,捕殺蘭京等刺客,将高澄的心腹和高歡的老臣聚集到自己身邊,掌控了邺城内外的軍政大權。然後他一邊讓高歡留下的老臣盯死元善見,一邊秘密出兵晉陽,奪取了晉陽的軍權。從這個過程看,高洋的能力是超群的,而他的反應卻露出了一些細節上的線索。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高洋在高澄遇刺後的所有行為都是秘密進行的,對外完全封鎖了邺城的消息,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尤其是他突然出兵到晉陽奪取兵權,這更是打了晉陽軍閥老将們一個措手不及,由此可見他對這些人的防範非常之重。從這點上看,有理由懷疑行刺高澄的幕後主使,就是在晉陽的軍閥老将之中。

在東魏的軍政體系中,晉陽的軍閥老将和高澄向來是争鋒相對的。晉陽的軍閥老将就是跟着高歡起家的鮮卑貴族,在東魏的軍政體系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步。在高澄進入東魏朝廷之前,高歡就是靠着這些人控制東魏大權的。高澄進入東魏朝廷後,扶持了以博陵崔氏為首的漢族門閥,與鮮卑貴族形成對抗。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高歡表面上在兒子和老臣之間不站隊,實際上則隐隐支援兒子,使得鮮卑貴族們受到極大的打擊。因為高歡的關系,鮮卑貴族們在政治鬥争中落在下風,而高澄則在朝廷中組成了以漢族門閥士族為主的集團勢力。如果說還有誰對高澄謀朝篡位表示反對,那必然是晉陽的這些鮮卑貴族。北魏本來就是鮮卑族建立的國家,而高澄則更喜歡任用漢族門閥士族,雙方存在天生的沖突。如果讓高澄成功登基稱帝,那對鮮卑族的利益将是最大的打擊。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些鮮卑貴族肯定不會讓高澄順利的登基稱帝。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但是高澄勢力極大,繼承了高歡的軍政大權,邺城完全在其控制之中。而晉陽軍隊中也有不少漢族将領,是以鮮卑貴族們明着鬥不過高澄,暗中搞刺殺可能行非常大。實際上後來高洋謀朝篡位時,這些鮮卑貴族也是強烈反對,甚至擡出了高洋的母親婁昭君。最終高洋還是在漢族門閥士族的支援下成功登基稱帝,改國号為齊,史稱北齊。而在高洋登基後,很快就開始對軍隊進行清理,很多反對他登基的鮮卑老将都明升暗降,逐漸排擠出了北齊的軍隊系統。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政局中給高澄、高洋帶來最大威脅的,便是高歡留下的這些鮮卑貴族。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這些鮮卑貴族軍閥,要麼是六鎮起義後被高歡招納的降兵,要麼是北魏土生土長的鮮卑貴族,這些都是強烈反對拓跋宏漢化政策的。高澄打算走這一條路,明顯是侵犯了他們的利益,被其安排針對性的刺殺并非不可能。也隻有這些人才能在不聲不響中将刺客安排進入高澄府中,完成了刺殺計劃。蘭京等人刺殺高澄後沒有及時離去,很可能是等待着邺城中的内應接應。因為高洋反應迅速而阻斷了邺城中内應向晉陽方面發送消息,是以讓鮮卑貴族們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控。從這角度看,高洋在高澄遇刺當晚的一系列操作,都是針對鮮卑貴族的。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從史書記載來看,從高歡去世開始,這些鮮卑貴族們就變得非常不穩定。出了侯景掀起的叛亂以外,在北方的鮮卑貴族也搞過不少趁火打劫的事情。這些高歡時代的功勳将領都是桀骜不馴的,不願意在高澄和漢族門閥之下仰人鼻息,自然會有所行動。在高澄緊鑼密鼓的搞謀朝篡位之際,這些鮮卑貴族用刺殺來挑起政治紛争,既可以阻止漢化政策的持續推行,又可以打擊漢族門閥集團,完全是一舉兩得的。如果邺城就此陷入内亂,他們也可以乘機發難,割據自立。是以鮮卑貴族軍閥派人行刺高澄的可能性極大,而且有着極強的利益關聯。

兩朝風雲(四九)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陰謀,而是鮮卑貴族集體反制

但是誰也沒想到,平時給高澄當跟屁蟲的高洋突然變得冷靜果斷起來,迅速控制了邺城内外,讓高澄遇刺的陰謀被化解于無形。很多學者猜測高澄和高洋之間關系極差,甚至有野史說兩人勢同水火。可是從這個事情上來看,高洋完全是作為備胎設定的。一旦高澄有所不測,高洋具備足夠的能力控制大局。試想高澄這樣的枭雄,在謀朝篡位的關鍵時刻,怎麼可能不有所布置?如果高洋真的是庸碌之輩,高澄又為什麼要讓他接任自己留下的位置?由此可見最了解高洋的還是高澄,畢竟他們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