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自古忠義兩難全”。在曆史上做到忠義兩全的人屈指可數,能做到如此的人都被認為是完美的人,畢竟能将互相沖突的事物集合在一起,這樣的難度可不小,不過紀錄一直被突破,奇迹總會有人創造。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倘若論哪個時代的人性光輝最為摧殘,那有一個時代必将名列前茅——三國時期。在三國時期,天下雖然進入了群雄割據的局面,但是在這一時代中卻出現了許多鮮豔的個人色彩—忠、孝、義、禮。

誠然,中國思想最為活躍,禮儀道德最高的時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隻是以間天下開始了一場席卷全國的“百家争鳴”,但是要說忠、義二字在哪個時代最為突出,那必然是三國時期,此時有一人被譽為完美的臣子——趙子龍。

子龍的忠義

天下紛亂之時,便是群雄逐鹿天下之時,此時的天下的确是民不聊生,但是卻有不少人物在這其中璀璨地散發着自己的光輝,比如勇冠三軍張翼德、天下無雙關雲長、南陽卧龍諸葛亮、渾身是膽趙子龍。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相較于前三位著名的蜀國名人,趙子龍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趙雲,字子龍,他一生随劉備四處征戰共三十餘年之久,與關羽張飛并列。有着如此名氣的趙雲卻一生沒有值得讓人矚目的戰役大捷。

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七進七出,救阿鬥”的事例,僅此一戰使得白馬小将的名号打響天下,人人也是以認為劉備手下又多了一位骁勇善戰的虎将,可事實卻讓人有些許不了解。

趙雲一生最高的實權官職僅僅達到了鎮軍将軍,死後追谥也僅是順平侯。這樣的官職生涯,讓人很難想象這會是龍将趙子龍用功績換來的官職。難道趙雲是一個名不副實的紙老虎,隻是書上誇大的人物?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确,那便是趙雲必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虎将。趙雲師從童淵,而童淵是槍法大家,門下弟子許多都成為了三國時期有能力的武将。天賦異禀的趙雲是童淵的關門弟子,其天賦可想而知。

在童淵教導的槍法上,趙雲做出改進和變化,撰寫出“七探盤蛇槍”,憑借此招趙雲将他的同門師兄弟一一擊敗。如此有實力的武将,為何劉備卻将其潛意識冷藏,沒将其重用在匡扶漢室的道路上呢?

趙雲一生都在尋找仁德的君王,自趙雲與劉備相見兩次後,趙雲便認定了劉備的親人,于是随即投靠了劉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便将目光集中在了南方等地,同年,曹操揮師南下。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向南方等地宣告讨伐文書,以此達成“出師有名”。當時荊州牧劉表離世,其子劉宗即位,面對曹操的來勢洶洶身為荊州牧的劉宗毫無戰意,當即選擇了投降。

可是劉宗投降和曹操南下的消息劉備從來沒有聽聞,直到曹操兵臨城下才發覺劉宗背叛聯合的舉措,為了保命劉備攜家眷和一衆心腹開始逃亡。曹操在得知劉備逃亡的消息後,當即派出五千虎豹騎,意圖将劉備等人抓捕。

虎豹騎身為曹操手下的精銳部隊,不用多久時間便将要趕上劉備等人,慌忙之下劉備将家眷丢棄,隻帶着自己的兄弟逃亡。在長坂坡一地,虎豹騎追上了劉備,張飛為保護衆人率百騎留守長坂坡。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就在劉備為張飛擔驚受怕時,劉備又發現自己的一個兄弟不見了——趙雲。劉備身邊的人對于趙雲的失蹤都一緻地認為趙雲是投靠曹操去了,但是劉備基于兩人之間的感情深信趙雲斷不會如此。

曆史給趙雲正名了,趙雲與劉備反向單騎騎行的原因便是回去營救劉備的家眷。趙雲隻身一人闖進曹營,其表現出來的武藝高超和勇冠三軍讓曹操産生了愛才之心,于是便下令活捉趙雲。

無數的戰役說明了一件事——沒有無敵的戰神,趙雲之是以能七進七出曹營與曹操的指令有莫大的關系。不過趙雲的武藝和膽量,的确足以讓人膽寒,最終趙雲靠着自己的實力将劉備家眷帶回劉備身邊。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趙雲的此舉展現了他對劉備無以複加的義氣,而在劉備稱帝後趙雲又展現了自己的忠心。章武元年,劉備稱帝,自此蜀國建立。在劉備建國後,劉備第一時間便表示自己将要攻打孫權的決心。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而後更是敗走麥城,一代武将在此年被孫權勢力的武将斬首。此消息一經傳到劉備的耳朵,便使得劉備勃然大怒的同時悲痛不已,心中暗下将要殺孫權的決心。

蜀國剛剛建立,有許多了事宜和建設需要時間發展,是以此時萬萬不是蜀國對外大動幹戈的時機。可劉備稱帝後,心中的怒火加之稱帝後的自信讓劉備難以掩蓋發動戰争的決心。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面對劉備決意讨伐孫權的意向,趙雲出于國家的未來和對劉備的忠心大力相勸,訴說此時并非攻孫之時,報仇需要從長計議。可劉備怒上心頭,并沒有理會趙雲的勸谏,執意發動戰争,誰勸也不聽。

萬般無奈的趙雲原打算準備征戰的事宜,可是劉備卻讓其留守江州,并無帶趙雲出征的意思。劉備将一個适合進攻的武将留守陣地,這無疑是不打算重用趙雲的舉措,可忠義皆有的趙雲怎麼會遇到劉備如此的對待呢?

劉備的心思

其實自長坂坡趙雲救阿鬥後,劉備便對趙雲産生了将其冷藏的心理。對于劉備而言,趙雲沒有他的指令而去營救他的家眷,這是不聽劉備指令的展現,不聽上司的話這無異于是在與上司作對,被冷藏也是情理之中。

臨終前,劉備還不忘告誡劉禅:“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樣說?

在劉備決意為兄弟關羽報仇雪恨時,趙雲用極為深刻的道理和原因勸說劉備,這旁人眼中是忠誠為國的表現,其膽量和智謀都足以稱絕佳,但是劉備當時可氣在頭上,此時的劉備又怎麼能聽的進勸谏。

加之對與關羽的感情,讓劉備更加的孫權如今的權勢,是以讨伐孫權在劉備心中是必行之事。對于劉備而言趙雲是世界上僅剩不多的兄弟,可趙雲卻阻止自己為另一個兄弟報仇。

趙雲的此番舉動徹底地讓劉備失望,認為曾經渾身是膽的子龍已不再,往後也不該受到重用。綜合所述便是劉備冷藏趙雲的原因,出于這些原因讓劉備死前都不忘告誡劉禅和諸葛亮——子龍不可重用。

小結

一代被譽為儒将的趙元終其一生都沒有取得耀眼的功績,如此的一生着實可惜,倘若劉備沒有多想,趙雲懂劉備的心思,那麼趙雲會不會創下堪比關羽威震天下的名聲呢?

趙雲是三國時期被譽為完美武将的存在,雖然一生不得重用,但是後半生直至死前都沒有太大的波瀾,這樣的結局也不失為一種善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