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刀郎”與“刀郎人”或“刀郎部落”的文化内涵

作者:趣味獵奇正能量
“刀郎”與“刀郎人”或“刀郎部落”的文化内涵

在新疆大地上,天山南糜的塔裡木盆地,有許多自稱是“刀郎人”的群體生活在新疆的阿瓦提、巴楚、麥蓋提等地,他們的體貌特征與維吾爾族極其相似,生活習慣差異不大,日常用語是維吾爾族語,有人說刀郎人就是維吾爾族的分支,那麼他們又為何與維吾爾族有所不同,要自稱是刀郎人?刀郎人又究竟是如何來的呢?

關于刀郎最早的記載,是在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當時記載為“多蘭”或者“朵蘭”。刀郎(dolan)的發音與蒙古語的音變很類似,像衛拉特四部之一。但也有人認為,刀郎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但是在蒙古曆史記載中,卻鮮有刀郎的記錄。

他們的居住地流傳着風格獨特底蘊深厚的民間傳統,叫“刀郎”文化,它生動有趣、古樸典雅、通俗異化,名揚天下、“刀郎人”是“刀郎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刀郎文化的傳承者”,“刀郎部落”是“刀郎人”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園,也是“刀郎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必須的存儲港灣。

“刀郎”是什麼,“刀郎”是一張光鮮亮麗的名片,是一幅風景優美的山水畫,是一本書寫思想情感的書,是一部标榜地方人文的史冊,是一個滿載故事的曆史傳奇,是種在大地上的鄉土文化。

“刀郎”與“刀郎人”或“刀郎部落”的文化内涵

“刀郎人”是“刀郎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刀郎文化”傳承的載體,“刀郎人”的文化根源、傳統思想、是在社會生活、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集中展現,很多時候,“刀郎”、亦被廣大群體音譯為“多郎”、“多浪”、“多蘭”、“多倫”、“朵蘭”丶或“都蘭”等,其結果是,出現多種音譯異譯辨別,這也是書寫名稱字号時的許多人,沒有按照統一規範的要求所緻,不管世人們怎麼寫,卻總沒忘記音譯的“刀郎”是“刀郎”,音譯的“多浪”是“多浪” 總之歸納為“刀郎”,有可能這就是“刀郎文化”的神秘所在。

其實“刀郎文化”的發展史是從公元1353年開始,從那時到今天來,已經有668年的曆史,“刀郎文化”的曆史淵源要從蒙古貴族從秃黑魯·帖木兒汗說起,在公元1320年,察合台汗國的第十三代大汗也先不花病死,因大汗與“可敦”無子嗣,汗統無人繼承,十多年中汗位一直虛懸。在此期間,諸蒙古部落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注:可敦是可汗的正妻。

就在汗國即将分裂前夕,為了維護本家族在汗國東部的既得利益,都格拉特部其首領布拉吉就派人四處奔忙,尋覓合适的察合台汗後裔,以防突變。在1345年的一天,他們終于從伊犁草原地帶,找到了也先不花大汗與“阏氏”所生的一位年僅16歲,名叫秃黑魯帖木兒的察合台汗後代,并将他帶回該部當時的治府所在地--也就是(布拉吉駐地)阿克蘇。注:阏氏是可汗、諸王妾的統稱,可汗可有多個阏氏。

兩年後,公元1347年,秃黑魯帖木兒汗已經18歲,察合台汗國滅亡,諸侯割據,不相統屬,中亞各地處在極度動蕩之中,這時候,布拉吉宣布禿黑魯帖木兒是也先不花與其“阏氏”妾室所生之子,是成吉思汗的第七世孫,擁立禿黑魯帖木兒為汗。都格拉特部的王公、大臣、及貴族們立即相應,擁立秃黑魯帖木兒為汗,就這樣東察合台汗國由此創立。

據《中亞蒙兀兒史一拉失德史》記載,秃黑魯帖木兒即位前,有一次在阿克蘇行獵,偶然與當時伊斯蘭教謝赫哲馬魯丁相遇,接受其秘密傳教,表示願意歸信伊斯蘭教,但許諾必須在取得統治權力之後才可宣布。

秃黑魯帖木兒汗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察合台汗國的第一任汗王,就在他24歲時的1353年,禿黑魯帖木兒他要解決一個大問題,是争取穆斯林的支援,當時,伊斯蘭教是察合台汗國勢力最大的宗教,穆斯林占汗國人口的絕大多數,當時新疆地區的察合台蒙古人,尤其是統治階層的蒙古貴族,仍固守着古老的薩滿教信仰,為了争取穆斯林的支援,他決心讓蒙古人都接受伊斯蘭教,并身體力行,在執政以來的第6年,他鞏固了汗國地位與汗王所有權利,這時候他在阿克蘇,由中亞著名蘇非派傳教士,額西丁和卓主持入教儀式,他正式接受了伊斯蘭教,皈依伊斯蘭教,成為新疆首個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汗王,為此:他還專門起了一個艾ト伯克裡·穆罕默德的教名。

從此 ;他開始說服其部下王公、大臣,下令其所有臣民也改宗歸信,如有違抗,即處死刑,在秃黑魯帖木兒汗的淫威下,當時約有16萬帳蒙古人,被迫集體宣誓、改宗歸信、更族換稱,皈依伊斯蘭教,就這樣,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蒙古人穆斯林,“刀郎人”。

從那以後,察合台汗國時期的新疆蒙古人(即蒙兀兒人)就開始改宗歸信伊斯蘭教,其後代們也就逐漸融合于維吾爾民族中,此後,在他執政的18年間,秃黑魯帖木兒汗王又大力支援額西丁和卓,到新疆庫車進行傳教活動,以可汗的名義号召人民信仰伊斯蘭教,他的後代們,在統治新疆的300年中,都極力傳播伊斯蘭教,還多次出兵攻打吐魯番、哈密,逐漸排除當地的佛教勢力,确立鞏固伊斯蘭教在新疆的統治地位。

禿黑魯帖木兒是東合汗國的締造者,也是首個改宗伊斯蘭教歸信者,還是伊斯蘭教的傳播者,他的這一舉動,促進了新疆多地的民族大融合,為近代維吾爾族中的“刀郎人”與“刀郎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以上介紹了“刀郎人”與“刀郎文化”的形成曆史和發展基礎,那麼“刀郎”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雖然這是一個多年來都講不太清楚的老大難題,但是,我還是願意為大家分憂解難,善用研究考察、分析問題、解釋因果。

“刀郎”與“刀郎人”或“刀郎部落”的文化内涵

“刀郎”這個詞,是出自蒙古語,譯為漢語是“七”的意思,也就是說,元世祖成吉思汗的第“七”代世孫,秃黑魯帖木兒,在執政東察合台汗國時期,改宗歸信,更族換稱,帥領蒙古人開始皈依伊斯教,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這個民族大融合的開始,就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與文化的大融合,也是蒙古人與其他民族的大融合,尤其是與維吾爾族的大融合,以後的他雖然還是汗王,卻開天辟地,成了忠實的伊斯蘭信仰者穆斯林,“刀郎人”。

什麼是“刀郎”,刀郎就是“七”,我們把“七”譯意為蒙古語就是“刀郎”,

什麼是“刀郎人”,很顯然“刀郎人”是從元世祖成吉思汗第“七”代世孫開始,統治者為了差別誰是蒙古人,誰是伊斯蘭化的蒙古人,規定,隻有改宗歸信“更族換稱”伊斯蘭化的蒙古人才能叫“刀郎人”,“刀郎人”是伊斯蘭化蒙古人身份象征的特殊符号,之後伊斯蘭化蒙古人與維吾爾人基因融合的後裔,也叫“刀郎人”,以後:凡是具有蒙古人血通的維吾爾族人,也叫“刀郎人”,也就是說:今天的“刀郎人”實際是一個混血群體。

什麼是“刀郎文化”凡是伊斯蘭化蒙古人與維吾爾人融合衍生或共同演化的文化現象,叫“刀郎文化”。

“刀郎文化”也就顯而易見帶有明顯的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的文化特征了,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綜合文化,涉及刀郎人飲食、生活、民族服飾,語言,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既有明顯的維吾爾族特色,也具備顯著的刀郎人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

什麼是“刀郎部落”凡是“刀郎人”的群體聚集居住地,叫“刀郎部落”,有時也被稱作“多浪部落”。

如今,新疆的阿瓦提、麥蓋提、巴楚、莎車等地,均有大量刀郎人生活,他們已經完全和當地維吾爾人融為一體,一般人很難把他們和維吾爾人差別開來。刀郎人和刀郎文化的産生,正是新疆大地上民族不斷融合發展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

綜上所述,“刀郎”是“七”的譯意,“刀郎人”是伊斯蘭化的蒙古人與維吾爾人基因互相融合的後裔化身,“刀郎文化”就是“刀郎人”演化曆史的過程,是他們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結果。是一種能夠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号,是一種傳承的意識形态,是感性知識與經驗的升華,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曆史演化過程,也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

王瀚聲

“刀郎”與“刀郎人”或“刀郎部落”的文化内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