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燕秋 編輯 |
“在市場日漸疲軟的情況下,陪伴作者十幾年的FIRST也的确會擔心年輕導演的生存之路會不會越來越窄,是以它想幫助年輕的導演尋找新的賽道,新的生存空間。”在第一屆FIRST成都驚喜影展上,《革命者》《金剛川》等影片的制片人梁靜這樣說道。
在本屆FIRST成都驚喜影展期間,第五期、第六期劇情片實驗室和首次舉辦的制片人實驗室從不同次元探索了創作的本質。七天時間裡,在劇作導師的一對一指導下細細打磨,劇情片實驗室力求幫助學員校準創作意圖,提升市場準入性;同時,制片人實驗室的短片也于影展期間進行了行業首映及制片工坊的讨論,以期幫助年輕制片人建構對行業各流程清晰認知,找尋未來職業發展方向與可能。
在演員和主持人的身份之外,近年來梁靜深入幕後,成為《革命者》《金剛川》《街娃兒》《再團圓》《沒問題》等影片的制片人。在第一屆FIRST成都驚喜影展上,梁靜擔任了制片人實驗室的唯一導師,也參與了各項有關類型片的項目評議和論壇。
在梁靜看來,國内制片體系和國外的有很大差異,國外的電影工業化和制片體系已經非常完善了,而國内才剛剛萌芽。“制片人到底是怎樣一個角色?很多人未必真的了解。”在梁靜的了解中,真正合格的制片人需要從劇本開發階段就參與項目,從項目融資、籌備到制作、營銷以及宣傳和發行階段等,制片人應該是每一個環節都參與其中,并起到主導作用。但能夠這樣全程主導的制片人在國内還比較少。
此前中國電影的創作多數是以導演為中心,制片人主要是與“錢”打交道,也就是導演管創作,制片人隻管錢。在梁靜看來,這樣的方式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護好導演的藝術創作空間,但未必能使作品内容的輸出達到最大化。時至今日,大家依然在學習和摸索,思考如何使中國電影盡快走入真正的工業化,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制片人和導演在創作上互相配合,出現了多部高票房高口碑作品,更加論證了制片人的重要性。

梁靜以《金剛川》為特例,分享了自己作為電影制片人的特殊經驗。
由于時間短、任務重,《金剛川》的操作模式是違背了電影藝術創作規律的,是用人海戰術來搶奪時間才完成的“極限創作”。
影片6月底開始籌備,到10月23日正式公映,時間不足百天;創作初始,管虎導演半天寫出400字故事梗概,當天下午集結人員,第二天美術團隊飛赴丹東;管虎與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帶領三個制片團隊通力合作,共集結演員1174人,劇組從業人員2479人,特效人員2600人,後期人員1302人,影片片尾字幕逾5000人。
在《金剛川》的制片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人多。人多,直接帶來的就是預算的不斷疊加、安全管理難度的疊加……畢竟這不是一部純商業電影,是以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成本。在擔任《我和我的祖國》單元制片人時,梁靜從總制片人黃建新那裡學到的經驗是,必須要給每個組設定經費的天花闆。“拍《我和我的祖國》的時候,黃導給每一個組都設定了一個上限,雖然每個故事的操作難度不太一樣,但這樣的要求還是能讓導演在有效的經費控制内拍攝,減少超支的可能。”
除了給導演管虎的片子擔任制片人,梁靜近年來也開始有意識地幫一些青年導演做監制和制片人。梁靜認為,投項目其實也是投導演,需要制片人在腦海中形成自己對這個導演的判斷,比如他的人品是否值得信任、他的創作思路是否清晰、他的才華是否有增長空間等。
有時這種判斷會遭遇質疑。比如,在做《革命者》這個項目的時候,梁靜強力推薦導演徐展雄來執導。最初,這個人選是有一些争議的,但看過《荞麥瘋長》第一稿剪輯的梁靜,認為徐展雄的文學功底以及對電影美學的高度認知與《革命者》劇本的革命浪漫主義氣質非常吻合,“我相信在我們的幫助下,他能夠做到更好”。于是在拍攝過程中,監制管虎和制片人梁靜開啟了保駕護航的模式,最終,徐展雄導演的才華和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現。
關于這次做FIRST制片人實驗室導師的經曆和對國内制片體系的思考,界面記者和梁靜聊了聊,以下是部分内容,界面文娛略作編輯。
界面文娛:您這次參加驚喜影展的整體感受是什麼?從活動主題到嘉賓再到青年電影人,跟西甯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嗎?
梁靜:跟以往不太一樣的就是對于“驚喜”這兩個字的重新認知。這次請來的導師,多數是在類型片領域有成功案例的導演,确實能看到FIRST的決心,大家是想探尋一條新的路,幫到年輕導演。當子為來找我做這個事的時候,我也說想更清晰地知道我能做什麼、怎麼做,但子為也相對比較開放地說,我們可以與年輕導演一起碰撞,最終目的是幫助他們順利找到适合自己的類型片方向。這一次的活動之後,我們還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曹保平導演是主席,我被任命為會長,李子為是秘書長,我們将長年探讨年輕導演的未來之路。
界面文娛:FIRST制片人實驗室一開始找到您的時候,跟您勾勒的大緻的是想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梁靜:FIRST撥出經費給到了入圍制片人,在同樣的預算之下,合作自選導演來拍一部短片,看這些制片人分别能操作成什麼樣子。最終大家也都看到了,題材不一樣,導演的水準也不一樣。說實話這個評判不夠公平,因為沒有标準,是以我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比方說請各團隊用同一個題材、同樣的經費來進行拍攝,這樣才有可能看出制片人的作用。
其實跟缺乏經驗的青年導演合作,制片人的經驗顯得非常寶貴,他能夠幫助年輕導演毫不分心地迅速進入創作狀态。在制片人的學習和培養方面,我也跟子為進行了探讨。制片工作分前端、後端、終端等線上線下各個環節,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課程。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想讓毫無經驗的年輕人在First全方位學習起來是很難的。我會跟子為建議,之後要找至少做過一兩部戲的制片人來,否則他會因為沒有實操過,而無法将我們的經驗轉換成他的有效經驗,是以可能還是需要一些門檻。
界面文娛:這一次是怎麼篩選的入圍項目?
梁靜:FIRST初選委員會從多部短片中篩選了6部給我,我最終選出了3部。我們也會參考這個制片人的履歷,看他曾經做過什麼片子,判斷他是不是有成長空間。是以我們的标準是,有一定經驗,同時有一定水準,還要有成長空間的。哪怕他現在參賽的片子并不是那麼好,但他曾經做過還不錯的,那也可能會給他機會。
界面文娛:您在制片人工坊上談到國内和國外制片體系的不同,國内的制片體系處于剛剛萌芽的一個階段,在很多環節上還不夠完善,您能舉例說說哪些方面現在特别不完善嗎?
我覺得中國電影行業的一些現象挺可悲的我覺得電影行業的一些現象挺不樂觀的,很多人不甘于精鑽自己的本職,都相對比較浮躁,但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現在要馬上進入到工業化的階段,雖然産量和産能都變多了。雖然産量和産能都增量了,但是從業者不夠專業,都相對比較浮躁,品質上不去,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讨的。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是值得思考的。
界面文娛:現在這一系列主旋律大片推出之後,您覺得對行業會有帶動作用嗎?
梁靜:主旋律大片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産物,它屬于中國電影裡的一個分支,觀衆當然也希望看到更多樣化的電影,隻能依靠創作者們一起努力。
界面文娛:抛開這次的制片人實驗室來說,在行業當中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标準去衡量制片人的工作成就?
梁靜:我個人認可的制片人的成就是能夠幫助導演一起去發現值得關注和創作的社會題材,需要更貼近當下、反映現實,而不隻為了電影能賺錢。制片人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擔當,要考慮電影除了票房以外,還能給社會留下些什麼。
界面文娛:這次的制片人實驗室也有類型方面的要求,您覺得對于這種青年電影人來說,他是應該更忠實于自己的表達,還是更多去考慮市場的需求?
梁靜:FIRST的西甯青年電影展應該是更重視作者表達,而驚喜影展就是要做類型片。類型片的創作肯定就要注重市場,但其實有的時候文藝片做到極緻也是一種類型片,也是有可能在市場上拿到好成績的,但不能一概而論是以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從年輕導演的角度出發,站在未來該怎麼給自己找出路的角度來看,類型片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
記得謝飛老師說的一句話,大意是“電影人千萬不要跟時代較勁,要學會在有限的空間裡進行創作要學會在有限的空間裡進行無限的創作”。面對市場,你隻能跟年輕導演說,市場非常殘酷,如果不想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很難拿到話語權。而對于年輕的導演來說,想用頭兩部作品就在市場站住腳跟,類型片是最好的出路類型片是較好的出路,因為它相對容易取得話題度和社會關注度,也更容易與觀衆産生共鳴。
界面文娛:是以您會鼓勵您幫助的那些青年導演多嘗試類型片嗎?
梁靜:我會。但雖然是建議他們多嘗試類型片,可如果有堅持走藝術路線的,那我也會幫他。我做電影,經常“用愛發電”。有的人很執拗,明知道路走不通,卻還要堅持走下去,那也有可能他真的成為了大藝術家。隻是我個人覺得,這種人往往最終有所作為。有才華的人不怕晚,但是要珍惜機會,假如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過于着急走出第一步,是很容易失敗的。這個市場總是有一波一波的人往上湧,第一步摔倒了,後面的人就壓過去了。
界面文娛:這個節奏的正确與否對于青年導演自己來說是不是很難去把控?
梁靜:目前我們看到的很多新導演并不認為自己是沒有經驗的,他們信心滿滿,躊躇滿志,但其實在我們有經驗的人看來,他們的項目離可以開機還差十萬八千裡。很多導演連現場的基礎操作流程都不了解,怎麼能放手讓他駕馭一個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劇組?但每個人對自我能力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旁邊看着,隻能幹着急。
界面文娛:剛談到得有有經驗的制片人幫助青年導演,那您覺得年輕的制片人怎麼樣才能夠做出好的項目?
梁靜:多跟着成熟制片人做幾個擔任執行制片人的項目就能成長起來。以前的那種傳統行業模式已經沒有了,現在幾乎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跟着師傅學,但行業經驗與專業知識都是通過時間慢慢積累出來的。我個人建議還是要虛心學習,别貿然挑大梁。
界面文娛:現在青年導演的浮躁心态跟各種青年電影人扶持計劃有關嗎?
梁靜:有一定的關系,目前這種計劃實在太多了。我們參與的創投,都會進行項目評估和輔導,但是其中的好多項目其實已經參加過别的創投了。現在一些年輕人拿着自己的同一個項目到處轉,最後也未必拍得出來。是以建議每一個創投都應該給自己設立獨特性,這樣才能有針對性,才更有意義,否則各種創投将成為整個行業的内耗。